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P4

  ..续本文上一页用,也包括情、意作用的全体精神主体之后,似乎与慧或智变得没有直接关系了。又即使是sa

  ā,因为是“想念”、“概念”、“表象”等“取像作用”,所以虽然是知性作用之一部分,但是后来也变得与智或慧不太有关系。因此,可以将vi

  ā

  a或sa

  ā从慧论中去除掉。只有vi

  ū“有识知”“识者”一语仍可看出残存着知的意思。

  以上大致考察完毕从j

  ā语根所形成的各个词汇,(2)接下来就考察从vid语根所产生的有关慧的语汇。

  (2.1)首先有vijjā(Skt. vidyā)“明”,及其否定avijjā(Skt. avidyā)“无明”。“明”与“慧”同格,[73]这点前面已说明过了,此明或慧是指正确知道四谛或缘起的道理,反之,无明则是不知四谛、缘起、业报等道理。佛的十号之一vijjā-cara

  a-sampanna“明行足”,是具足“明”与“行”者,正确了知四谛或缘起等理论(明),完成其实践(行),是理论与实践二者完全具备者之意。

  (2.2)从vid所产生之语,另外还有pa

  isamvedana“觉知”。因为它是觉知苦乐,所以未必是知性作用,宁可看成是情的层面较强。因此,它与vedanā“苦乐的感受作用”“受”类似。而且此vedana普通多被佛教用来作为苦乐的感受作用,不过它可能本来就是指“知”的认识知,这在pa

  isa

  vedana或pa

  isa

  vidita也可看出有此迹象。

  (2.3)又,vidita“所知”、veditabba“所应知”等语也用于知性作用,vidū是用于指“智者”、“有解智”之意。佛十号之一loka-vidū(Skt. loka-vid)“世间解”即其复合语。

  (3)其次,从d

  “见”的语根所产生之语:

  (3.1)首先有dassana(Skt.da

  ana)“见”。它也是指智慧之意,如:

  ā

  a-dassana“智见”、

  ā

  a

   ca dassana

  “智与见”等,“见”被作为“智”的同义语而使用。此外,sammā-dassana“正见”即是正确

  的智慧。

  (3.2)其次,di

  hi(Skt.d

  

  i)“见”一语在原始经典中亦常被使用。di

  hi多被用于micchā-di

  hi“邪见”或di

  higata“成见”“恶见”,亦即邪恶的智慧之意,如:六十二见或五见的见。所谓“五见”,说一切有部是说总括恶见者,被列为十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五见)之一。“五见”是指身见(sakkāya-di

  hi, Skt. satkāya- d

  

  i,有身见、萨迦耶见)、边见(antaggāha-di

  hi, Skt. antāgrahaka-d

  

  i,边执见)、邪见(micchā-d. Skt. mithyā-d.)、见取(ditt

  hi-parāmāsa, Skt. d

  

  i-parāmar

  a,见取见)、戒禁取(sīlabbata-parāmāsa, Skt.

  īlavrata-parāmar

  a,戒禁取见),从佛教的立场来看,即是总括一切错误的想法。这些见惑(见所断烦恼)因为都是理论上的迷妄,[74]在见道位时,若能理解掌握佛教正确的理论,就能直接被断除,所以它们又被称为“五利使”。

  因为di

  hi是“见”“知”,所以本来不只包含邪恶的见,也包含正确的见。sammā-di

  hi“正见”被放在八正道的第一位,是有漏、无漏的正确智智慧,即有关四谛、缘起等的智慧。初学八正道时最初的有漏正见,并未能充分理解把握四谛或缘起等的道理,只是在听闻之后信受的阶段,所以初步的正见是正信。sammā-di

  hi 与前述的sammā-dassana意思大致相同,但是di

  hi多意指邪恶之见,相对于此,dassana多指善净之见。

  说一切有部将心所法“恶见”也都视为慧的心所,并未别立出来,但是巴利佛教则如前所述,慧心所只限于善净的知性作用,对于不善烦恼之邪恶的知性作用di

  hi,另外别立于慧之外。唯识学将“恶见”作为烦恼心所(根本烦恼),别立于慧心所之外,更将不正知立为随烦恼,这也是与知性作用有关者。

  (4)其次,从pa

  “见”的语根所产生之语有(4.1)vipassanā(Skt. vipa

  yanā)“观”“毗舍那”,它与samatha(Skt.

  amatha)“止”“奢摩他”共同使用作为止观,以止为禅定,观为智慧,又禅定中智慧之作用为观,依此而证悟。观是慧的同义语,这点在第一节已说明过了。此外,anupassati“随观(动词)”、anupassanā“随观(名词)”、anupassin“随观者”等语也常被使用;sampassati“正见”的现在分词sampassanto, sampassa

  , sampassamāno“具有正见者”,或者sammā-passati“正确的见”的现在分词(4.2)sammā-passa

  “具有正确见者”等词,也时而被使用。如此,passati或其现在分词也被使用为智慧的作用。例如:

  yo pa

  iccasamuppāda

   passati so dhamma

   passati, yo dhamma

   passati so paticcasamuppāda

   passati.

  (见缘起者即见法,见法者即见缘起)35

  或者,[75]

  dhamma

   passanto ma

   passati, ma

   passanto dhamma

   passati.

  (见法者即见我(佛),见我者即见法)36

  (5)其次,从īk

  “见”语根而来之语:

  (5.1)首先有paccavekkhanā“观察”一语。它依于观vipassanā而有有为之三相(无常、苦、无我)等观察,《清净道论》在见清净乃至智见清净之智慧修习诸阶位中所做的观察,37 连同最后的智见清净诸圣位中所做的观察,共计有十九种观察(智)。十九种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分别做(1)道的观察,(2)果的观察,(3)已断烦恼的观察,(4)未断烦恼的观察,(5)涅槃观察之五种观察;阿罗汉则除去未断烦恼的观察,而做四种观察,故共计十九种。38 这些都是智慧的作用。

  (5.2)此外,尚有upaparikkhā“审察”、upaparikkhin“审察者”等语。和前述一样的,前者被作为慧的同义语而使用。

  (6)其次,从cak

  “见”的语根而来的动词不太被使用,但是,(6.1)名词cakkhu(Skt. cak

  u)“眼”则常常被譬喻性地作为智慧的同义语而使用。眼有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五眼,其中除了肉眼之外,其余皆是指智慧之眼。尤其是原始经典中,有天眼与法眼,所谓“天眼”,是指三明或六通之一的天眼明、天眼通。“天眼智”dibbacakkhu-

  ā

  a亦称为“有情死生智”sattanam cutupapatti-

  ā

  a,是有关诸有情来世死后的生处,或其命运的智慧。

  阿罗汉必定能得到三明智:有关过去的宿命智、有关未来的天眼智、现在的慧的漏尽智。佛在菩提树下,初夜得宿命智,中夜得天眼智,后夜得漏尽智āsavāna

   khaye

  ā

  a

  ,亦即得佛眼buddha-cakkhu而成为佛陀。

  (6.2)所谓“法眼”,一般称为远尘离垢的法眼(viraja vītamala dhamma-cakkhu),其内容如下:

  [76]ya

   kib

  ci samudaya-dhamma

  , sabba

   ta

   nirodha-dhamma

   (一切集法,皆即此灭法)39

  也就是,理论上正确了知四谛或缘起道理。因此,所谓“法眼”,是指理论上理解缘起道理的智慧。得法眼后,乃从凡夫开始进入圣者之位,绝不会陷入异教的邪见或疑惑之中,能确信佛教,绝对不退转于佛教。此称为“入正定聚”sammatta-niyama-rāsi,也称为“不堕法”avinipāta-dhamma,得法眼称为“现观”。关于现观,将留待后面再做说明。

  (7)其次,从sp

  “触”的语根所形成之语有phassanā、phusanā“接触”、“触达”等语,它意指不只理论上理解佛教的真理,而是在体验方面,也以身体接触、体会得到,亦即触达,得到最高的证悟。

  (8)而从vyadh“贯穿”的语根所形成的pa

  ivedha(BSkt. prativedha)“贯通”“通达”“洞察”,也是指彻底洞察到真理的深奥之处。但是在《无碍解道》是说:

  sabbadhammāna

   ekasa

  gahatā-nānattekatta-pa

  ivedhe pa

  ā dassanavisuddhi-

  ā

  a

  

  (有关一切诸法之摄一切性、种种性、一性通达之慧为见清净智。)40

  又进一步说明通达即是通达苦集灭道四谛41,所以它也被认为与法眼之智相同。又,nibbedha“决择”、nibbedhika“决择的”等词,也是意谓洞察之智的直观。

  (9)其次,从khyā“计量”“考虑”的语根而来的有pa

  isa

  khā、pa

  isa

  khāna“省察”“简择”等语,前者是从pa

  isa

  khāti“省察(动词)”的动词不变化分词pa

  isa

  khāya所“省察”,俗语化省略而成为pa

  isa

  k…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性本净之意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