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P3

  ..续本文上一页蜜中,般若波罗蜜被放在最后,十波罗蜜又进一步说智波罗蜜。因此,虽然说“般若”时,主要是指与证悟有关的智慧,但是,有漏凡夫的智慧也是般若,乃至也可说包括恶不善之慧。亦即,其立场是不论善恶,一切知性作用皆可视为般若。不过,如此的想法,在诸部派的阿毗达磨中,似乎是最初的,而且各部派对慧的看法也多少有些不同。

  [68]例如,说一切有部认为慧是心所法(心的作用、性质、状态等属性)之一,而且它是和一切有情在所有场合的任何心相应俱起的大地法心所。也就是认为,既然有心,则于心必定有分别判断的知性作用,此即是慧心所。不论强弱、善恶、有漏无漏,一切知性作用都是慧,所以,此慧心所与般若之智慧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相似之处,般若只是慧心所中,特别殊胜善净者,而邪见、身见、边见、戒禁取、见取等种种恶见也是一种慧的作用。

  以上是说一切有部的慧心所说,而巴利佛教虽然未将慧立为心所法,但是,将慧只限于指善净(有漏、无漏的善及无记)的知性作用,并不包括恶见、烦恼等知性作用。因此,慧只与善净的第六意识相应,不与不善心或前五识等相应。又,巴利佛教将恶见别立于慧之外,作为烦恼心所。

  其次,承续说一切有部之说的瑜伽行派,虽然成立慧心所,但是认为它未必与一切心相应,而是别境心所。它绝不与第八阿赖耶识相应,而在第六意识,当它(第六意识)不简择所缘时,也不与慧心所相应。其他诸识亦可同理推知。又另外成立无痴(amoha)心所,作为善之知性作用的慧;作为烦恼心所,于根本烦恼另立恶见(d

  

  i);于随烦恼另立不正知(asamprajanya),可知瑜伽行派的慧心所比说一切有部的范围更狭隘。

  在瑜伽行派,诸八识到达圣位时,所谓“转识成智”,不再是识的有漏作用,而变成无漏慧之智在作用。识本身成为大圆镜智(第八识)、平等性智(第七识)、妙观察智(第六识)、成所作智(前五识)等智。此时的智比慧的作用范围更广,也就是,不只包括知性作用,也包括情、意的全体作用,其意义已十分接近菩提。

  [69]由以上可知,“慧”一语的种种广狭义用法,一般是将知性作用都称为慧。因此,慧未必只限于佛教的般若智慧。此意义的“慧”,从原始佛教以来,即被用于种种复合语,如:有漏慧、无漏慧、世间慧、出世间慧,以及正慧(sammappa

  ā)、大慧(mahā-pa

  ā)、广慧(puthu-pa

  ā)、广大慧(vipula-p.)、

  甚深慧(gambhīra-p.)、无等慧(asamatta-p.

  或assāmanta-p.)、广博慧(bhūri-p.)、

  急速慧(sīgha-p.)、轻快慧(lahu-p.)、

  疾慧(hāsa-p.)、速慧(javana-p.)、

  利慧(tikkha-p.)、决择慧(nibbedhika-p.)等词。

  (1.3)其次,

  ā

  a“智”是“知”“知之作用”之意,其定义如《无碍解道》所云:32

  

  āta

  hena

  āna

  (依了知义而为智)

  如前多次所叙述的,自原始佛教至阿毗达磨以来,

  ā

  a(智)即与pa

  ā(慧)同义使用。因此,智也有有漏智、无漏智、世间智、出世间智,而有漏之世间智亦不只有善智,也包括不善烦恼之邪智;于无漏智中,也有从初步圣者乃至最高圣者之智,种种阶段程度的智。从这点来看,智完全与慧相同。

  但是,从阿含经以及后世佛教之用例来看,智用于指无漏圣慧的情形似乎很多。例如,八正道的慧是正见,它通于有漏及无漏;但是,对于更高层次的阿罗汉之慧,即列出之前所没有提到的正智(sammā-

  ā

  a)。

  实际上,与圣位有关的慧,通常多用“智”一语,如:四谛智、四十四智、七十七智、尽智、无生智、四无碍解智、六神通智、佛十力智、佛十八不共智等。对于这些词,通常不用“慧”一语。在后世巴利佛教的修道论中,对于圣位前后的慧也用“智”来称呼。33

  大乘佛教亦于六波罗蜜说慧波罗蜜,并于其上再增加四波罗蜜而成为十波罗蜜,[70]最后最高者是智波罗蜜。亦即,第六地菩萨以慧波罗蜜为主,与声闻二乘同样修习四谛八正道等,但是第十地最高之菩萨则以智波罗蜜为主,修习大乘独自的自利利他之行。又唯识说中,如前所述,修行者若到达圣位,转识成智,而生四智者,因为是圣慧,故称之为“智”,而不说是“慧”。关于“智”,于上一节巴利《分别论》之智分别,或《舍利弗阿毗昙论》之智品已介绍过,附加“智”的复合术语相当多,由此亦可推知各种智也为原始经典等所使用。

  (1.4)其次,a

  ā(Skt.āj

  ā)“已知”是从动词ājānāti而来的,其过去分词为a

  āta。因佛最初说法而得证悟的憍陈如,被称为“阿若憍陈如”(A

  āta-Ko

  a

  a 或 A

  ā-Ko

  a

  a),这是因为憍陈如得法眼证悟

  时,释尊说:

  a

  āsi vata bho Ko

  a

  o(憍陈如实已证悟)

  所以对他证悟之事称名为“阿若憍陈如”。

  此时所谓的a

  āta,我认为是指理论上理解缘起的道理,也就是见道的证悟。在三无漏根中,“已知根”a

  indriya是a

  ā“已知”之根(能力),因为是指得见道证悟后,成为修道位的圣者的慧根,所以,从这点也可看出,所谓a

  ā,是指在理论上,十分理解佛教的道理之意。第三之无漏根“具知根”(a

  ātāvindriya),因为是指a

  ā进一步完成之后(a

  ātāvin)的根,所以意谓不只是在理论,而且在实践方面,能断除一切烦恼障碍。相对于此,第一之无漏根“未知当知根”(ana

  āta

  assāmītindriya)是ana

  āta“未了知者”a

  assāmi“当可了知”的根智,所以,在这里是指尚未完全得到a

  ā的须陀洹向(见道位)的圣者之智。由上可知a

  ā的意义。

  (1.5)其次,abhi

  ā“通智”是从abhijānāti“善知”之动词所形成的名词,带有abhi“殊胜”的[71]接头词。此语有二意:一、“证悟之智慧”、“证知”之意,二、神变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有情死生通)、漏尽通等六神通;或者除去最后一种神通的五神通之“神通”、“通智”之意。因为六神通中的最后一项漏尽通是“证悟的智慧”,所以广义的“通智”亦包括“证智”。而佛教原本的abhi

  ā即意指“证智”。

  又,六神通的后三项亦称为“三明”(tayo vijjā),

  可知abhi

  ā与vijjā没有不同。vijjā“明”之语,如上一节所述,它与cakkhu,pa

  ā,

  ā

  a,āloka同格,用于四谛三转十二行*轮的说法,所以也可将abhi

  ā看成与它们同义。但是,因为在表示神通的特别能力时,只能用abhi

  ā(Skt. Abhij

  ā)一语,所以从这点也可说此语既有一般性,也有独特性。

  关于神通,之后的巴利佛教,在前述六神通之外,再增加未来分智(anāgata

  sa-

  ā

  a)、随业趣智(yathākammūpaga-

  ā

  a)二项。34 又,所谓abhi

  eyya“应证知”的义务分词亦常被使用,此语相对于各别说四谛─苦pari

  eyya“应遍知”,集pāthatabba“应舍断”,灭sacchikātabba“应作证”,道bhāvetabba“应修习”,在说四谛全体时,则用abhi

  eyya。也就是,理论及实践方面能善知四谛全体的证悟之智慧,即可称为abhi

  ā。

  (1.6)其次,pari

  ā“遍知”,是从parijānāti“普遍知道”的动词所形成的,如前所述,除了用于叙述普遍而正确知道苦谛之外,似乎不太被使用。在《转*轮经》中,说四谛三转时,关于苦谛,第一转是用透过四谛而理解其理论的a

  ā一语,第二转是用pari

  eyya“应遍知”一语,第三转是用pari

  āta“已遍知”一语。当然,第一转是指见道之圣者位,第二转是修道之圣者位,第三转是最高的阿罗汉位。集、灭、道三转[72]亦是如此。

  (1.7)其次,sampajāna“有正知”,与sato、sampajāno“有念、有正念”,在原始经典中,常在各处被一起提及。“正知”是正确的意识,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常保正确的意识,而不会迷糊不清。将sampajāna (Skt. samprajāna)抽象名词化,即是sampaja

  a(Skt. samprajanya)“正知”一语,在巴利阿毗达磨中亦被作为慧的同义语,这点在第一节已介绍过。

  (1.8)其次,也有将j

  ā的语根,直接作为形容词

  u或

  ū(Skt.j

  ā)“知”。用于sabba

  ū(Skt.Sarvaj

  a)“一切知者”“萨婆若”、sabba

  uta-

  ā

  a“一切知智”“一切种智”、attha

  ū“知义”、dhamma

  ū“知法”、matta

  ū“知量”、kāla

  ū“知时”、parisa

  ū“知众”、kata

  ū(Skt. krtaj

  a)“能知恩”“知恩”等。

  (1.9)又,从j

  ā语根所形成之语有vi

  ā

  a(Skt.Vij

  āna)“分别知”“识”、sa

  ā(Skt.samj

  ā)“想”等。vi

  ā

  a本来是所谓“分别”、“判断”、“认识”的知性作用之意,但是,后来变成作为认识主体的“分别判断者”之意,而且在成为不只是知性作…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般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心性本净之意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