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本净之意义
一
[219]关于心性本净说,至今为我国(*日本)许多学者所采纳,并已多所讨论。1 本净说的源流亦出自阿含经的原始经典、巴利佛教或法藏部等的上座部系的部派文献,它可能与从大众部系的心性本净说所发展出的大乘佛教之如来藏说或佛性说的立场多少有所不同。因为大乘佛教的如来藏说或佛性说,考量到清净本性的常住不变之心性;相对于此,原始佛教或上座部系部派,并未考量如此常住的心性,而是考量说现象生灭变化的心相是清净的。
原本在原始佛教中,并未以外道所说的常住不变的实体为议题,而是只考察经验可能的现象界,将之称为「一切法」。因此,常住心性的想法于此并没有加入的余地。众所周知,佛教只以存在者(一切法)之现象界作为考察对象,而排除外道所说的形而上学的实体。但是,对于能积极自主作用的心之状态,外道的[220]正统派与非正统派有完全不同的解释。
正统派采转变说(pariṇāma-vāda),成立有机生命体的我(ātman)之实体,以此为不生不灭的本体存在。我成为心的中心,是自主自律活动的主体。相对于此,非正统派采积集说(ārambha-vāda),连精神存在也被认为是物质,谓我(灵魂)是不生不灭的本体,但是它并不是自主性积极活动,而是藉由其他力量,机械性地运动而已。
众所周知,佛教与外道的本体说不同,是只考量使心生灭变化的现象,虽然也认为心有自主自律的积极作用,但是,它是依于其他种种条件(缘)才能作用的,也就是采用所谓的「无我缘起」说。
因此,佛教虽然将生命活动或精神作用认为是自主自律的,但是对于其内在是否有常住的本体,并未将之视为议题,而是只考察表现于表面的现象。对于此种含意的生命或精神的自主性活动力,佛教称为根(indriya)。根的概念在佛教以前的奥义书等中即已提及,佛教亦继续采用,并以佛教独特的立场解释之。
虽然佛教将根整理成二十二种,但是二十二根说被加以整理,则是及至部派佛教之后的事,原始佛教并未对根做理论性的考察。总之,佛教是以二十二根囊括生命或精神等的自主作用。因为根有能力之意,所以生命力、精神力、智力等,皆称为根。在此对二十二根作简单之考察。2
所谓二十二根,即:
1.命根、2.女根、3.男根
| 基本者
|
4.眼根、5.耳根、6.鼻根、7.舌根、
8.身根
| 感觉能力
|
9.意根
| 知觉能力
|
10.忧根、11.喜根、12.苦根、 13.乐根、14.舍根
| 苦乐的感受能力
(五受根)
|
15.信根、16.精进根、17.念根、
18.定根、19慧根
| 精神性的理想能力
|
20.未知当知根、21.已知根、 22.具知根
| 证悟之智的能力
(三无漏根)
|
[221]其中,命根是超越肉体、精神二方面的生命力,被视为各种活动的基本。女根与男根是男女的性能力,是保存种族所不可或缺者。眼根乃至身根五根是五官感觉的认识能力,意根是知觉的认识能力,也是推理、想象、判断、记忆、意志等精神作用的基本能力。忧、喜、苦、乐、舍五受根,是苦乐等感受作用的能力,它也是保护、维持生命的必要者。其次,信等五根是心朝向理想前进的必要精神能力之一,可视为是朝向理想的精神能力之代表。最后的三无漏根是到达理想之三阶段的能力,皆是以无漏智力为中心。
有关这些诸根的关系,例如,在巴利小部的《无碍解道》中,对于三无漏根与其他诸根的关系如下所述:
在预流道的剎那,未知当知根有信根为信解眷属
(adhimokkkha-parivāra),
有精进根为策励眷属(paggaha-p.),
有念根为近住眷属(upaṭṭhāna-p.),
有定根为无散乱眷属(avikkhepa-p.),
有慧根为见眷属(dassana-p.),
有意根为认识眷属(vijānana-p.),
有喜根为欢喜眷属(abhinandana-p.),
有命根为转起相续增上眷属
(pavattasantatādhipateyya-p.)……。
同样地,说已知根在预流果乃至阿罗汉道的剎那,具知根在阿罗汉果的剎那,以信等五根、意根、喜根、命根等八根为俱生眷属(sahajata-parivara)。3也就是说,三无漏根与前述八根俱生,以八根为其眷属。但是,如前所述,可知二十二根中,最基本的是命根,而在精神活动中,意根是其基本者。不过,[222]对于二十二根相互的有机关系,并未作详细的考察。因为佛教,尤其是原始佛教,对于存在,是以表现于表面的现象作为考察的中心。
二
其次,有必要考察:在原始经典或上座部系的部派佛教中,将「心净」解释成什么意义。首先,对于心是净洁的,巴利《增支部》1之5云:
pabhassaram idaṁ bhikkhave cittaṁ tañ ca kho āgantukehi upakkilesehi upakkiliṭṭhan ti. 4 比丘们啊!此心是净洁的。而彼﹝心﹞被外来诸随烦恼所染污。
接着,也是同样的句子,只是最后一句改成「āgantukehi upakkilesehi vippamutttan ti从外来诸烦恼而解脱」。
在这些文中,净洁的原文是pabhassara(Skt.prabhāsvara)。根据前面巴利《增支部》的注释书,云:
pabhaṣsaran ti paṇḍaraṁ parisuddhaṁ 5 所谓「净洁」,即净白、遍净。
是说「净洁」一词是净白(pandaram)或遍净(parisuddham)之意。心即净白的,它出自后面会提到的巴利文献。
《增支部》的注释书在前述文之后接着说明:
cittan ti bhavaṅga-cittaṁ 6 所谓「心」,是有分心。
意谓,说心是净洁时,此时的心是指有分心。这里所说的有分心,即如同唯识佛教的阿赖耶识一样,是潜在性的基本心。它是人格中心的心,在表面意识没有生起时,存在于[223]意识下的潜在之流的心,即是有分心。在原始佛教时代,并没有有分心的想法。根据如前之解释,表面心虽然有善恶种种之变化,但是有分心是恒常净洁的状态。巴利注释书在前述之文后,作如下之说明:
yaṁ kiñci parisuddhatāya pabhassaran ti vuccati, idam pi nirupakkilesatāya parisuddhan ti pabhassaraṁ. 7 所谓「遍净故净洁」的此﹝心﹞,又无随烦恼故遍净,即「净洁」。
āgantukehī ti asahajātehi pacchā javanakkhaṇe upakkilesehi. 8 所谓「从外来的﹝诸随烦恼﹞」,是指从非俱生、于后速行(表面善恶心)剎那的诸随烦恼。
也就是,心的染污或解脱,并不是在有分心,而是在有分心移至表面心,造善恶业的剎那。
以上是巴利阿含中,有关心的…
《心性本净之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