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

  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

  水野弘元 著

  香光書鄉編譯組 譯

  部派佛教與原始佛教相異之處,

  在于部派除繼承原始佛教的“法”與“律”之外,

  又另外闡述“對法”(阿毗達磨),而具備了經、律、論叁藏。

  原始佛教的經典

  自佛世時至佛滅後百余年間的佛教,稱爲“原始佛教”或“初期佛教”,當中,也有人將釋尊及其弟子們的佛教稱爲“根本佛教”。因爲這個時期存在著佛陀真實的佛法,而這真實的佛法成爲後世整個佛教的根本。又因爲在觀念上,釋尊的教法也是後來繼之而起的小乘各部派,與傳布于叁國(中、韓、日)的大乘佛教之根源,由此就可了解它爲何稱爲“根本佛教”的原因了。

  總之,釋尊所說的“法與律”成爲佛教的根本。佛入滅那年的叁個月雨季期間,在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召開了佛典編輯會議(結集),佛弟子中最優秀的五百位阿羅漢比丘聚集在一起,彙集了他們分別受佛陀所教導的“法”與“律”。這是第一次的結集,也稱爲“王舍城結集”。

  佛教聖典結集的緣起

  釋尊晚年,舍利弗與目犍連兩大弟子在釋尊入滅前一年相繼去世,佛陀帶領五百位比丘自摩揭陀國的王舍城,朝著出生的故鄉繼續最後的弘法之旅。當時衆多弟子中最爲長老的摩诃迦葉(大迦葉),留意到釋尊將要入滅,于是也帶領五百位比丘追隨在釋尊隊伍後面,而來到拘屍那揭羅附近的波婆城。那時有位邪命外道從拘屍那揭羅前來,迦葉便探詢他是否知道釋尊的近況。這位外道答道:“沙門喬答摩已于一周前入滅了,我手上帶回的這朵曼陀羅華,就是供養其遺體當中的一枝。”聽到這消息後,比丘們都非常震驚,並且騷動不安。

  其中,已經開悟的人因了知諸行無常的真理,知道無法改變事實而能忍住悲痛;但是尚未覺悟的凡夫比丘們,卻如喪考妣,寢食難安,悲歎不已。當中有位年老的僧人看到這樣的情形,就對他們說:“你們何必如此悲傷呢?大沙門過去對我們事事嚴格管束,說這樣可以、那樣不行,現在我們終于脫離大沙門的束縛,從此可以隨性地爲所欲爲了,這難道不值得高興嗎?”

  大迦葉聽到這些話,心想如果這種非法非律的言行橫流于僧團之內,則真實的“法”與“律”終將喪失,佛教必定滅亡,因此便決心無論如何要確立純正的“法”與“律”。而後,由大迦葉爲釋尊的遺體舉行火葬。

  當葬禮結束,迦葉就立刻召集數千名比丘並提案,爲了使純正的佛法存續,必須結集釋尊所說的“法”與“律”。爲此,推選通曉“法”與“律”的五百位阿羅漢,且預定叁個月後在摩揭陀國的王舍城舉行結集。在獲得與會大衆的同意後,便著手籌備相關事宜。(日譯《南傳》冊四,頁 426 以下;《漢譯南傳》冊四,頁 381 以下)

  這次會議是由首座長老摩诃迦葉擔任主席,佛所說的“法”(經典),由堪稱多聞第一的阿難爲代表,在大衆面前誦出。阿難在釋尊後半生的二十余年間,因擔任侍者而聽聞這段期間內的所有教說,又從佛或其弟子們口中得知佛陀前半生的說法,所以聽聞過全部教法,並將所聽聞的都銘記在心。與會大衆對阿難誦出的所有內容,全體一致贊同通過,從此便彙集了佛陀的一代說法。另外,作爲出家僧團規範的“律”,則由最通曉律、持律第一的優婆離代表誦出,也獲得與會大衆的贊同而得以結集。

  第一次結集的內容

  雖然關于第一次結集有種種的傳說,但古老而可信的有《巴利律》(日譯《南傳》冊四,頁 428 以下;《漢譯南傳》冊四,頁 382 以下)、化地部《五分律》、法藏部《四分律》等律典所記載的結集說,皆談到結集釋尊所說的“法”與“律”一事。但後世的文獻中,有說第一結集時已彙集了經、律、論叁藏,更有記載連大乘經典也已經彙集。然而當時論藏還不存在,且經(法)與律也尚未收集整理成經藏與律藏,只不過是收集了“法”與“律”的資料而已,至于佛滅五百年後才成立的大乘經,當時根本不存在,那就更不用說了。

  于是,佛陀一代時教的“法”與“律”,就此全部已誦出、編集了,但據說該項結集並非文字的記錄,而是保存在各人的記憶中,此後至少叁、四百年間,都還是口耳相傳著,至于以文字書寫成經典,則是西元前一世紀以後的事情了。

  聖典的書寫

  釋尊當時的印度,似乎已有文字存在,但當時文字只使用于商賈買賣、貨幣與公文等而已,並未將宗教與哲學的文獻寫成文字。尤其是正統婆羅門教的《吠陀》聖典等,先于釋尊至少五百年以前就已存在,卻全部都依記憶、口誦傳承到近代。因他們認爲記憶是最確實的,不至于像書寫的典籍可能毀于水火,乃至于會被下層民衆看到或受到汙損等。

  在印度各宗教中,佛教最先發起書寫經典的風氣。依南傳佛教的說法,在西元前一世紀斯裏蘭卡國王瓦達伽摩尼時,比丘之間出現異端,由于擔心會失去正法,爲了使純正的佛法存續,因而將截至當時爲止,口誦傳承下來的叁藏聖典與注釋書等,以僧伽羅(斯裏蘭卡)文書寫記錄下來。(《島史》即日譯《南傳》冊六十,頁 134;《漢譯南傳》冊六十五,頁 132。《大史》即日譯《南傳》冊六十,頁 378 以下;《漢譯南傳》冊六十五,頁 340 以下)

  在西元一世紀左右最早成立的大乘經典《小品般若經》中,強調書寫經典的功德。後來的《大品般若經》、《金剛般若經》、《法華經》等也傳承了這個說法,因此可知在西元一至二世紀時,已有大乘經典的書寫。而說一切有部中流傳著,西元二世紀迦膩色迦王時代,在迦濕彌羅結集了叁藏與注釋書,而且將《大毗婆沙論》等刻寫在銅板上,並保存于王宮(參見《大唐西域記》卷叁)。由此可見,在此之前,印度本土的北方佛教,就已經存在著書寫經典的風氣了。

  關于這些聖典是如何整理組織的,以及在何處傳承、受持等問題,曆史上並無留下任何記載,因爲無法確知從佛世到佛滅後佛教流傳的地域範圍。只能從阿含經與律藏所提的佛說法與製戒(製定戒條)的地點,約略推想出釋尊遊曆的地區,大抵就是恒河中遊的摩揭陀國,即現今印度比哈爾省的大部分與烏塔普拉德什省的一部分地區,如此稍顯狹小的範圍。

  但在佛弟子當中,有來自印度半島西部的摩诃迦旃延,他修行後即歸國而在該區推廣佛教,另外還有富樓那也致力于西部海岸地區民衆的教化,這些地方比釋尊遊行的地區更西部,是從納巴達河流域擴及印度西海岸的德幹一帶。

  根據佛滅百年後,在王舍城北方的毗舍離城舉行第二次結集的記事中,耶舍反對毗舍離城的比丘們受持違反律製的“十事非法”,于是回到西部故鄉招集同志,企圖糾正非法。耶舍巡回招募數百名同志的地方,是比恒河支流閻牟那河還偏西南方的西印度一帶,由此可知那裏曾是佛教的一大中心。

  第二次結集

  關于佛滅百年後,于毗舍離城舉行第二次結集的記載,在《巴利律》、《五分律》、《四分律》等律典中,都是接續在第一次結集之後而記述下來的,如此便足以肯定其確實爲史實。在此次結集中,由于出身毗舍離城跋只族的革新派青年比丘們,主張與戒律有關的十事是正確的,但相對地印度中西部的保守派長老們,卻判定那十事全都是違反傳統的“非法”,僧團的根本因而分裂爲革新派的大衆部與保守派的上座部兩大派。

  根本分裂後,由于阿育王對佛教的保護獎勵政策,使佛教擴大傳揚到印度內外各地。之後,這根本兩大部又各自再分裂,到佛滅叁百年以後,便形成所謂十八部或二十部的“部派佛教”。因爲各部派都以其布教地區的民衆日常用語來宣說經典,所以佛教聖典便轉而以印度中、西、北、南、東部等印度雅利安各地的俗語來流傳。

  再者,依據南方上座部所傳,佛滅後二百多年的阿育王時代,在首都華氏城舉行第叁次結集。據說阿育王後來派遣僧伽到印度國內外九個地區傳教,因而擴大佛教教團的幅員,即西北自巴基斯坦延伸到阿富汗,甚至更遠及希臘;北至喜馬拉雅山地,西自印度河下遊往西海岸一帶發展,南從印度半島南部到斯裏蘭卡,東則遠達緬甸地區。也就是說,由于阿育王推廣“法”,使得原本僅流傳于印度一部分地區的佛教,得以廣爲弘傳到當時的全世界,並且在印度産生支派,而成爲十八部或二十部。

  如此一來,在佛滅後,經曆一百年或二百余年,佛教聖典阿含經與律藏等,逐漸整理成接近今日所見的型態。佛教雖然在後來分裂爲許多部派,但從現存各部派經、律的組織結構,基本上呈現一致、類似的情形看來,顯然在部派分裂之前各部派教典就已經作了基礎上的整理,因此,各部派的經、律只是在細部上有所差異而已。或許那是由于部派間的分歧,或聖典轉譯成各地語言等因素所造成的吧!而佛教哲學的論書(阿毗達磨)也在這時逐漸成立,因此在佛滅叁至四百年前後,各部派都已經具備了完整的經、律、論叁藏聖典。

  總之,原始經典阿含經的原型,大概于部派分裂以前,經過一百或二百年的時間,才漸次成立的。因此,以下試著依據現存的阿含經等,來探討它的成立。

  阿含經的成立

  如前所述,佛滅後不久第一次結集時,雖然由阿難誦出全部佛所說的“法”,但並未整理成今日“五部、四阿含”的型態。一般認爲今日的“五部、四阿含”是在傳承的過程中,逐漸分類整理出來的。現存的原始經典有“巴利五部(五阿含)”與“漢譯四阿含”,現將這兩種傳承經典列表對照如表一(頁 121)。

  【表一】

  巴利五部(南方上座部所傳)

  一、《長部》(《長尼柯耶》)共叁十四經

  二、《中部》共一五二經

  叁、《相應部》共五十六相應

  四、《增支部》共一法乃至十一法

  五、《小部》共十五部

  漢譯四阿含(北方部派所傳)

  一、《長阿含》共二十二卷叁十經(法藏部所屬)

  二、《中阿含》共六十卷二…

《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