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初期至中、後期菩薩思想的變遷

  大乘初期至中、後期菩薩思想的變遷

  水野弘元 著

  香光書鄉編譯組 譯

  初期大乘時,行者策勵于修行波羅蜜,菩薩思想達到巅峰;

  中期大乘時,開始對菩薩與佛陀作思辨性、哲學性的探討;

  中國佛教則創設菩薩五十二階位,菩薩思想已脫離原貌。

  釋尊的傳記與釋迦菩薩

  如前章(編按:見本刊第七十一期,頁 112-130,〈從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所述,大乘佛典之所以稱爲“菩薩藏”,可能由于大乘是以菩薩思想爲中心而開展出來的吧!所謂“菩薩”就是佛陀的候補者,而且佛陀的前身或過去世就稱爲“菩薩”。一般認爲菩薩思想之所以出現,是受佛傳或佛陀論的啓發而來。

  由于佛世時與佛滅後不久,弟子們都曾直接見聞釋尊的行誼,所以似乎沒有必要撰寫關于釋尊事迹的傳記。因此,原始佛教的法寶—釋尊宣說的經典與僧團規範的律典中,沒有任何一部是以敘述釋尊的史實爲目的,唯有從其中常常提到佛在某時、某地的言行,才能片斷地得知曆史上曾有釋尊存在的這項事實。

  佛陀事迹的參考資料

  原始佛教的經、律中有關佛陀事迹的記載,請參考拙著《釋尊的一生》的附表(《●尊●生涯》修訂版,頁 311-314),該表僅列巴利(南方上座部)經、律的資料,並不含其他部派梵、漢的經、律資料。另外,在巴利注釋書等典籍中,記載釋尊成佛後四十五年間,每年夏安居的場所,也請參見《釋尊的一生》的表格(頁 314-316)。

  至于其他典籍中,如在巴利叁藏的注釋書,雖然曾提到關于釋尊與弟子們的事迹,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但這些似乎是依憑弟子們的記憶而流傳下來的!現存有關釋尊事迹的文獻資料,就只如上述而已。然而,即使是原始經典中所記載的佛陀事迹,其中也有部分可能是後人更易增補的。

  注釋書中的佛傳資料

  巴利語文獻中,曾記載佛陀與弟子們的事迹,以及當時社會文化環境等的資料,除經藏與律典外,也可見于經典注釋書等,例如《法句經注釋》、《本生經注釋》、《經集注釋》、《長老偈注釋》、《長老尼偈注釋》、《增支部注釋》等。

  總之,敘述釋尊事迹的文獻資料,有相當多是散置在各部派的律藏中。例如,釋尊成道後不久,在菩提座附近深入禅定,思惟觀察,持續數周之久;于波羅奈的鹿野苑中對五比丘的最初說法(轉*輪);接引波羅奈城的長者子等數十人出家;派遣五比丘與數十名弟子到各地傳道,釋尊本身也有摩揭陀的教化之旅,途中化導了叁十位賢達;教化叁迦葉兄弟與其千位弟子加入僧團;在王舍城中,爲摩揭陀國王頻婆娑羅爲首的衆多在家信徒皈依;度化舍利弗、目犍連兩大弟子與其徒衆二百五十名出家等,這些都是在釋尊成道後一、兩年間所發生的事情,均彙集于律藏的“受戒犍度”[1] 中。

  律藏中又記載關于釋尊拜訪釋迦國、釋迦族子弟出家、給孤獨長者信仰、皈依並供養只園精舍,以及釋尊晚年時提婆達多破壞教團的陰

  #092;等事,並且也有不少好像暗示釋尊成道年時的記事。

  其次,在佛所宣說的阿含經中也有相關的記載,例如,巴利《長部

  大般涅槃經》記載著釋尊在入滅前後一年多的最後行迹,此外,也有經典敘述釋尊本身回顧其在家時期的事迹。由于佛教的宗旨是宣說信仰實修等教法,並非傳述史實,所以經典的內容有許多確切年代不詳的情形,雖然如此,與釋尊行迹有關的片段性記述,在經典中仍隨處可見。

  關于這些內容,請參考前述拙著《釋尊的一生》(頁 311-314)。

  在阿含經的其他部分,如《長阿含

  大本經》記載著關于釋尊過去世修行時代的學習,以及曾經住世而給予釋尊成佛授記(預言)的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等過去六佛。此外,再加上釋迦牟尼佛(釋尊),後世稱爲“過去七佛”。

  該經中對第一位毗婆屍佛的記事有相當詳細的述說,又因爲該敘事與釋尊的傳記形式相同,所以或許此經完成時,釋尊傳記就已略具雛型了,經中也列舉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由于此經名爲《大本經》(即《大譬喻經》),所以可知是以偉大的譬喻(過去故事)來敘述過去諸佛。

  過去七佛的記載

  巴利《大本經》(MahA-apadAna-suttanta,《大譬喻經》)是《長部》第十四經(日譯《南傳》冊 6,頁 386 以下;《漢譯南傳》冊 6,頁 291 以下);漢譯則是《長阿含

  大本經》與其異譯本《七佛經》、《毗婆屍佛經》、《七佛父母姓字經》;而梵文是 MahA-avadAna-sUtra(《大本經》)。附帶一提,律藏的“戒本”(列舉比丘、比丘尼的戒條)中,在末尾部分也有提到過去七佛。

  釋尊之所以宣說《大本經》,即欲顯示在他之前就已經存在著許多偉大的佛陀,他們覺悟“法”,並將“法”傳給世人,因此釋尊所說的“法”並非獨斷的。他宣說此經是爲了闡明他的“法”與過去諸佛所說的“法”是相同的,皆是永恒真理的“法”。

  直到後世,一般佛弟子認爲在七佛之前就已經有很多佛陀存在了,尤其是最初給予釋尊授記成佛(預言)的燃燈佛,就是比毗婆屍佛更早數代,甚至十數代以前的佛。

  燃燈佛與過去七佛

  從過去七佛的首位毗婆屍佛回溯到燃燈佛,關于這之間佛陀的數量,依部派不同而有所差異。

  《小部

  佛種姓經》中記載含燃燈佛在內共有十八佛,加上七佛則爲二十五佛;大衆部中說出世部的梵文經典《大事》(MahAvastu, iii, p.240)、漢譯《佛本行集經》中曾提出七佛以前有九佛,但《華嚴經》(《六十華嚴》卷 7)則說七佛以前有二佛。

  多佛的存在是根據各部派的佛傳所說,釋尊在過去世的菩薩時代,曾受教于成千上萬的過去佛。又從菩薩的修行開始直到圓成釋迦佛爲止,必須曆經叁大阿僧只劫,或四阿僧只百千(十萬)劫(巴利佛教的說法)的漫長修行時間,累積衆多的善根功德,才得以成佛。

  這在說明要成爲異于常人的偉大佛陀是如何地困難吧!于是根據釋尊傳記的敘述,而宣說釋尊在身爲菩薩的修行時代,曾親近很多過去佛。

  過去佛的數量

  釋尊在身爲菩薩的修行時期,曾禮拜、受教過的佛陀,其數量在梵文《大事》(MahAvastu, i, p.59)與漢譯《佛本行集經》卷一中,就說有多達四十億以上的佛,而根據說一切有部《俱舍論》等書的敘述,則說有二十二萬八千尊佛。

  由于部派與文獻的不同,似乎還有其他種種的說法。可見,過去佛中,也許有一部分是史實,但多半是虛構的吧!

  佛傳與菩薩思想的産生

  一般認爲,佛教中開始著手彙整並撰述釋尊的傳記,是在佛入滅以後,因爲各部派都留存有釋尊的傳記,所以在部派分裂之前,應該就已經有人開始著手編輯佛傳了!而且各部派較早成立的佛傳中,大多是以佛成道後一、兩年內的事迹爲中心,從他成道前的修行時代,直至成道後訪問釋迦國前後的數年爲止,這些多半是依據律藏中的記述,尤其又以敘述比丘出家受戒作法的“受戒犍度”中的故事(譬喻)爲主體。

  釋尊傳起源的核心

  巴利律典的“受戒犍度”(《巴利律

  大品

  大犍度》;日譯《南傳》冊 3,頁 1 以下;《漢譯南傳》冊 3,頁 1 以下)記載著從佛成道後不久到訪問釋迦族爲止的二、叁年間的事;化地部的“受戒犍度”—《五分律

  受戒法》(卷 15-17)除了上述內容之外,並在前言附加了釋迦族的系譜與佛出遊四門、出家、成道等事;法藏部《四分律

  受戒犍度》(卷 31-34)則記載著從佛出家成道到訪問釋迦族爲止的記事,其中有出家前的釋迦族譜、出家後的修行與成道等事,並敘述其成道前,在過去世從燃燈佛處接受成佛授記的成道因緣故事。

  如此一來,以律典“受戒犍度”爲核心而形成的佛傳,成爲後文將提及的大衆部系梵文《大事》等佛傳的範本。

  佛傳的種類

  已彙整成書的佛傳,有十數種漢譯本與其部分梵文原本,以及藏文譯本、巴利語中也有增補的佛傳。其中在漢譯佛傳的內容中,關于過去世的故事多爲燃燈佛授記釋迦成佛的故事;關于現世,則有的談到初轉*輪爲止,有的說到叁迦葉皈依佛陀爲止,也有的說到舍利弗、大迦葉出家爲止,或有記載到訪問釋迦國爲止,這些都保存了“受戒犍度”以來的古老形式。

  可是後來成立的佛傳,則采用《長部

  大般涅槃經》等經典的記事,敘述從佛誕生、出家、成道、轉*輪,直到入滅、分配舍利爲止的事迹,有的甚至還提及阿育王出世與其造塔等事。

  屬于古老形式的佛傳,收錄在《大正》第叁、四冊兩本中,列舉如下:

  《修行本起經》——自燃燈佛授記到成道爲止。

  《異出菩薩本起經》——自燃燈佛授記到轉*輪爲止。

  《太子瑞應本起經》——自燃燈佛授記到叁迦葉皈依佛陀爲止。

  《普曜經》、《方廣大莊嚴經》、梵文 Lalita-vistara(《神通遊戲經》)——自過去世到訪問迦毗羅衛城爲止。

  《佛本行集經》——集合了後文將述及的五部派佛傳,敘述內容自過去世到訪問迦毗羅衛城爲止。

  《過去現在因果經》——自燃燈佛授記到舍利弗、目犍連與大迦葉出家爲止。

  《衆許摩诃帝經》——自釋迦族系譜到叁迦葉皈依佛爲止。

  《中本起經》——自佛成道後到入滅爲止。本書是前述《修行本起經》的續集,兩者合並可成爲一部佛傳。

  《佛本行經》——自佛誕生到入滅後分配舍利爲止。

  《佛所行贊》、梵文 Buddhacarita(《佛所行贊》)——自佛誕生到分配舍利,及至阿育王造塔爲止,梵文本則至成道爲止。

  各部派的佛傳如《修行本起經》、《中本起經》、《太子瑞應本起經》或《佛本行經》、《佛本行集經》等經典,之所以稱爲“本起”、…

《大乘初期至中、後期菩薩思想的變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