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叁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叁

  下面,達摩大師爲咱開示夢境,以及見性之後,禅修當中的各種境界,還有處理方法,乃至于如何在見性之後實修,才能夠轉凡成聖,等等,屬于悟後的實修實證之路。大師說道:

  若夜夢見樓閣、宮殿、象、馬之屬,及樹木、叢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樂著,盡是托生之處,切須在意。

  “如果在夜裏的睡夢當中,夢見了樓閣、宮殿、大象、駿馬,以及樹木、園林、池塘、亭子,諸如此類的種種景象;不可以産生,哪怕一丁點兒的喜愛和貪著,因爲呀,這些全都是有可能去投胎的地方,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貪愛。”

  哎,咱大家修行啊,可以粗略分爲叁個階段:第一階段,先要在日常生活裏面修行,逐漸做到,不貪著生活當中的一切享受,過簡單的生活,這樣,才會有單純的心境和時間,來聞、思、修,來坐禅,或者觀心,等等。這樣,才比較容易明心見性。這個階段的修行目標,就是明心見性,而且應當發願明心見性,發願了生死。而在見性之前,通常,自己的睡夢裏面,還難以把握自己,還會迷得比較深,這是正常的,先不管它。

  見性之後,白天的修行大體就有把握了,除了個別粗重習氣泛起的時候,會短時間迷惑之外,絕大多數時候,不會失去自性明了。而且,此時,習氣的泛濫已經變成了好事兒,爲啥呢?嘿嘿,敵人即將被消滅的時候,當然會負隅頑抗啦。那就讓它來吧,咱正好把這些煩惱習氣當做柴火來燒,用咱見性的智慧之火,把它點燃,讓它們煥發出道的光明。功力深的人,甚至可以一邊發脾氣,一邊不失去智慧明了;一邊罵人,一邊修行。

  ——有人問了:啊?這是爲啥呀?那就幹脆別發脾氣了呗!

  ——嘿嘿,難道您認爲只有老好人,不吭聲的,才是修行嗎?難道發脾氣,不是妙法嗎?難道波浪洶湧,會把水破壞掉嗎?

  ——再者說,雖然見性了,可那些執著煩惱的習氣種子們,都還在咱的第八識裏面儲存著,哎,您還想留到啥時候哇?還不趕緊讓它們出來放放風,趁機把它們消滅掉!

  因此,第二階段的修行,是見性之後,在白天實修自性明了的同時,消融習氣的同時,可以在睡夢裏也展開修行。那就是說,即使在夢境當中,也要不失去自性明了,要認識到一切景象都是幻境,並非實有,不可以癡迷于其中,至少,睡夢裏面,要能夠做主,好像白天一樣。

  所以,無論夢裏面出現了啥美妙的場景,樓閣也好,宮殿也好,大象也好,駿馬也好,優美的園林也好,等等,咱都不可以貪愛,如達摩大師所說,這些呀,“盡是托生之處”,都是咱大家的宿世習氣所變現的,都是咱將來有可能投胎的地方呀。

  ——哎,有人說了:嗨,這些東西,我一點兒都不稀罕。不過,要是夢裏面出現了豪宅、名車加美女,再來支萬寶龍鋼筆、歐米伽金表、古奇皮包啥的,這個嘛,想不動心都難了。

  嘿嘿,一樣啊,過去人騎得是大象和駿馬,如今的人呢,是用轎車代步,可惜達摩大師沒生在如今,要不然呀,您這些寶貝們,大師也會加上去的吧。

  在這個階段,修行的主要內容,就是破除自己無量劫以來,以爲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是實有的,這個執著習氣。雖然已經見性了,明達了自性的不生不滅,知道了除此以外,都是虛假的幻相。但是,無量劫以來的執著習氣是非常堅固的,必須要用自性的智慧,慢慢地融化它。

  ——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修行過程,即使見性了,絕大多數人,也不可能在今生裏面,就完成這個修行。而那些極少數的成功者,今生就會超越生死輪回,成爲名副其實的聖者。

  ——那麼,如果咱明心見性了,但是,殘留習氣還比較重,今生無法證得聖果,該咋保證自己的解脫呢?

  哎,這就需要展開第叁階段的修行了,那就是,一方面,繼續消融自己“執著一切事物實有”這個習氣,實修如幻叁昧;另一方面,也要展開臨終的修法。

  所謂臨終的修法,可以是求生淨土,哎,在見性之後,求生淨土,就是所謂的“禅淨雙修”;其中,明心見性就是“禅”,發願求生淨土就是“淨”。許多大德高僧,大居士們,在開悟自性以後,都選擇了這條路,因爲,比較穩妥。以明心見性的功德和智慧,再加上隨緣弘法之功德,回向求生極樂世界,或者其它淨土,完全可以做到上品往生,也是非常有把握的。

  還有一種臨終的修法,就是爭取獲得“中陰成就”,也就是說,在臨終的時候,四大分解之時,有一個實證法身的好時機,要把握住它。關于這方面的修法,藏傳佛教裏面比較詳盡,蓮花生大師對此多有開示,就是所謂的“中陰救度”修法,大家可以參閱。達摩大師在《悟性論》當中,關于臨終修法,則有如下開示:

  “夫修道者,身滅道成,亦如甲折樹。生此業報身,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隨念修之,亦不得厭生死,亦不得愛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則生證有余涅槃,死入無生法忍。”

  其實,這也是達摩大師,所開示的悟後修行方法。大師告訴咱,對于開悟後的修道人來說,直到色身去世,道才會圓滿成就;就好比,用兵器,把樹折斷,連根挖出,樹才會滅絕一樣。這個樹,比喻的是生死煩惱。

  雖然明心見性了,咱的業報色身還在,它是念念無常的,沒啥可依賴的,不值得牽挂,咱必須要時時明了這一點。只要咱隨著自己的念頭展開修行,咋修呢?嘿嘿,既不要厭離生死輪回,因爲,它並非實有;也不要貪愛和牽挂生活中的任何東西,因爲,它們都是無常。只要在念念當中,在每一個當下,不要落入執著妄想,隨時明了如如自性,那就妥了,自然會做到:活著的時候,身體還在,心卻已經涅槃;死了的時候,無所留戀,親證無生法忍之法身。

  那麼,臨終的時候,有啥注意事項呢?哎,即便見性了,咱也必須要知道,所以,達摩大師如此開示:

  臨終之時,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被魔攝。法身本來清淨無受,只緣迷故,不覺不知,因茲故妄受報。所以有樂著,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來身心,即不染習。

  “到了臨終的時候,不可以貪取任何境界相,就能夠消除一切障礙,以明心見性的智慧,證得清淨法身。”

  “只要在一念之間,産生了懷疑之心,失去了對于自性的明了,就會被魔王趁機攝受,而落入生死輪回。”

  “要知道,自己的心性法身,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不需要任何貪愛和奢求;衆生只因爲迷惑的緣故,無法覺知自性本來清淨,就會向境界去攀緣,因此而去承受虛妄的業報,落入輪回。”

  “所以,倘若還有所愛戀與貪著的話,就無法自在。”

  “如今,只要大家開悟了自性,了知自性就是本來法身,也就是本來心,那麼,就不會再被習氣蒙蔽著去攀緣流浪了。”

  哎,所謂的“疑心瞥起”,就是無明。到底是啥疑心呢?咋起來的呢?

  ——嘿嘿,這個疑心,就是懷疑自心之外,確實有那些種種的境界。在臨終的時候,咱的神識,隨著地、水、火、風四大分解,而與色身分離,不再被它所束縛。此時,法身本有的光明會得以顯現。

  據說,那是一種比陽光強烈千萬倍,而又並不刺眼的特殊光明,它是清涼的無量光,不是外面來的,是咱大家本有的心光,它沒有光源。在它出現的時候,請您放棄自我的最後一點兒執著,融合于它,不要害怕,認清楚它就是心性光明,並不從外來。一旦,您認爲它是外來的,那就叫做“疑心”;這個疑心咋起來的呢?忽然而起,忽然迷失了對于心性的明了,忽然忘記了萬法唯心,就一念“瞥起”了。

  沒有其它原因了,只是不夠明了,這就叫做“無明”,疑心就會因此而發生。

  同時,在自性本有的廣大光明之中,還有許多其它的光明和各種景象,所有的這些,也都不是外來的,而是咱大家內心習氣的變現,隨著咱的業力牽引,它們都來了。相比較而言,自性本來的光明最亮,卻沒啥形相;而其它光明或者景象呢,嘿嘿,那就豐富多彩啦。于是,無論咱喜愛它們當中的哪一個,要麼是一團幽暗美麗的光明,要麼是一個優美的世外桃源,或者是一座房子,等等,哎,一下子,自性本來的光明就隱退了,咱就奔著自己喜歡的地方投胎去了。

  ——各位兄弟姐妹,到那時,咱是契入法身,還是投胎轉世,就在這關鍵時候的一念之間啊。哎,一念貪愛,就是達摩大師所說的“疑心瞥起”,嘿嘿,那就會在魔王的加持下,隨業流轉去了。反之呢,咱如果能夠念念不離自性明了,念念看破這些虛妄景象,以自性的智慧,認清自性光明,就會在中陰當中成就法身,超越生死輪回。

  顯然,這並不容易,如果尚未明心見性的話,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咱平時,都不能夠隨時認清自性光明,又咋可能在那樣關鍵的時刻,在很短暫的時間裏面,排除紛然雜念,認清它呢。所以,修行,首先是明心見性;其次,是要逐漸做到,時時處處都能夠明了本來心;甚至,連睡夢裏面,都不會迷失自性明了,那麼,就有臨終解脫的把握了。

  所謂的“只今若悟得本來身心,即不染習”,達摩大師是在告訴咱,明心見性之後,也就悟得了本來心和本來法身,因此,雖然還有無始以來的種種攀緣習氣,但是,這個習氣無論如何也覆蓋不了明心見性的智慧,覆蓋不了咱當下的明了之心。

  爲啥呢?嘿嘿,因爲呀,心性太廣大了,太光明了,太無形了,它就是法界,它就是老大,不可能被任何東西所覆蓋呀。

  ——哎,如果有人覺得自己悟道了,那麼,是否透徹的覺悟呢?嘿嘿,就用這個來衡量,您且看看,當自己煩惱習氣發作的時候,您的悟境會不會被覆蓋,會不會消失呢?如果會的話,那還不行,還需要進一步的覺悟。

  ——唯有那個不會被破壞的悟境,不會被習氣遮蓋的悟境,才是咱大家的本來心,才是咱的如如法身啊。各位兄弟姐妹,請往這個地方用心觀察。

  下面,關于獲得徹底覺悟後,實證了如如聖體的人,他們的情況,達摩大師給咱開示到:

  若從聖入凡…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