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標示心性之方便,如果已經識得本來心的話,哪裏還用再看經學教呢!”
哎,達摩大師這段話,是說給已經明心見性,而且很透徹,不再有任何懷疑,于是,准備通過實修,去成就聖果的人。對于他們來說呢,讀經、念佛,廣學多聞,增長知識,反而不利于實修,不利于深入叁昧,因爲,第六意識思維的運用,會讓他們的神識變得擾動而昏昧。
不過,縱然是見性,縱然是開悟,一下子就大徹大悟的人,是非常少有的。因此,一般人開悟以後,還是需要學習經論,以便透徹悟境的。哎,就算是六祖惠能大師,當時的盧惠能,聽到客人誦《金剛經》而開悟,其悟境也並未透徹,因此,才要不遠千裏去參五祖大師。
直到默默勞作了八個多月以後,在五祖大師的房間裏,聽祖師講解《金剛經》,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盧惠能才于言下大悟,被祖師認可。各位兄弟姐妹,請特別注意,直到這個時候爲止,盧惠能並沒有得到啥甚深禅定,哎,整天幹活,也沒空修禅定呀。因此,大體也還不具備神通妙用等等超能力。當時,他只是一個勤懇的勞作者,靠的是般若智慧,以及祖師的引導,而得以明心見性,透徹本來。此時的盧惠能,大約相當于一位“聖嬰”,一位剛剛誕生的小聖人,力量還很有限。
後來呢,盧惠能混迹于獵人隊伍當中,避難十六年,每天水煮野菜爲生,看似無所作爲,其實是非常精進的,自律極爲嚴格,但吃肉邊菜。這個階段,就是這位小聖人,逐漸成長爲聖僧的過程;其典型的特征,就是無爲,就是無作,因此而逐漸消盡了種種習氣,成就了殊勝的妙果。到了後來,甚至,別人用刀砍他的脖子,竟然會發生刀和脖子互相穿越的神奇現象,把刺客都嚇得暈死了過去。
盧惠能的成道過程,不同于悉達多太子夜睹明星的覺悟,因爲,當時,太子是在第四禅當中禅修;也不同于虛雲老和尚的覺悟,因爲,老和尚很早就得到了禅定,甚至包括一部分神通。從這個角度來說,嘿嘿,咱大家,學習盧惠能,像他一樣,在暫時還沒有禅定的情況下,獲得般若智慧的大徹大悟,是有可能的;而去學習悉達多太子和虛雲老和尚,是很困難的。
這是因爲,對于大多數漢族人來說,想要得到初禅,甚至比明心見性還困難。哎,咱這個民族,最優秀的地方就是聰明,有智慧,善于分別,因此,也就最適合于念經聞、思、修,通過這個方法,逐漸開悟自性,再逐漸升華悟境,直到大徹大悟。嘿嘿,各位兄弟姐妹,這是咱大家比較可行的一條覺悟之路。
哎,說到覺悟之路,無論漢傳佛教,還是藏傳佛教,對于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來說,都有叁個相通的悟道途徑,那就是:
第一個途徑:經由經論的聞、思、修而開悟自性;
第二個途徑:經由某個具體法門的實修與觀察,而開悟自性,比如參話頭,比如念佛,比如持咒,等等;
第叁個途徑:經由善知識的引導、啓迪與加持,而開悟自性。
這是漢傳佛教的說法,藏傳佛教當中呢,以大圓滿法門爲例,據丹貝旺旭仁波切《金剛密乘大圓滿》一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當中,第一百四十五頁說道:
“要認識大圓滿覺性有叁種方法,第一種爲“聞思之見規”,第二種爲“竅訣修持規”,第叁種爲“加持轉移規”。在這裏大圓滿自宗所用的方法,就是第叁種。”
毫無疑問,即便是金剛密乘大圓滿當中,也認可念經聞思修可以開悟自性,所謂的“認識大圓滿覺性”,就是咱們所說的見性,而且是比較透徹的見性,當下明了覺性的明空一如,不能落在思維裏面,才算數。而所謂的“竅訣修持”,也就是對于某個具體口訣的實修,比如參話頭,哎,舉一些通用的話頭吧,比如說,您可以參“如何是見性成佛”,或者參“佛性到底在哪裏”,再或者參“煩惱是從何處起的”,等等,諸如此類的話頭,可以有很多。
甚至,每一句重要的經文,都可以當做一個話頭來參,這時,這個話頭就是一個“竅訣”,哎,也就是一條通往心性法身的小路,甚至,就是一個窟窿眼,“竅”不就是小洞洞嘛。各位兄弟姐妹,您要是把這個窟窿眼鑽透了,嘿嘿,自然就會明心見性呀。所以,這條路,是需要下死功夫的。
所謂的“加持轉移”,就是指成就者,對于弟子的方便引導,或者說,以心印心的傳遞。這是有條件的,很苛刻,那就是,師父必須是真正的成就者;弟子呢,則必須百分之百地信任與信仰師父,差一絲一毫都不行。即便如此,也不是加持個一兩回就可以開悟的,有的時候,甚至要用很多年的時間,因爲呀,弟子的善根,需要一個成熟的過程,這是急不得的。
那麼,開悟自性之後,即使是大徹大悟之後,再或者說明心見性之後,此時,通常,您也還是一個凡夫;不過,您已經可以開始轉凡成聖之路了。這條路咋走呢?請聽達摩大師的開示:
若從凡入聖,即須息業養神,隨分過日。若多嗔恚,令性轉與道相違,自賺無益。
“如果在見性以後,想要從凡入聖的話,就必須停止一切造作,保養心神,盡量簡簡單單,隨緣隨分地過日子。”
“如果自己的嗔恚習氣比較重,凡事不能夠隨緣的話,那麼,反而會在習性的驅使下,變得與成道越來越遠了,這等于自己耽誤自己。”
哎,本段文字,是接著前文的,所以,隱含著一個前提:“若見本性”,關于這方面,達摩大師前面也講過:“若擬修無作法,先須見性,然後息緣慮”,可謂是異曲同工。
所謂的“息業”,就是停止造業,或者說停止造作的意思。哎,不僅僅是惡業,連善業也要暫時放下,因爲,善業也是造作,並非真正的無爲,有礙于成就聖道呀。
各位兄弟姐妹,您還記得六祖大師“兀兀不修善”那首偈語嗎?嘿嘿,這才叫做“祖祖道同”啊。在咱大家修行的第一個過程,見性成佛的這個過程當中,無爲是最可貴的。所以呀,百丈禅師說:“壞事不如好,好事不如無”,人呀,先要沒事兒,然後才好修行。
爲啥佛陀要顯現出家相,要建立出家僧團呢?道理就在這兒,在家修行太難,難以擺脫各種造作呀。所以,佛陀以大慈悲心,創立僧團,專門修行;同時,叮囑在家弟子們,要供養僧團,培植自己解脫的福慧善根。這樣的話,福慧善根比較充足的人,直接出家修行;其他人呢,暫時在家學佛,同時供養僧團。等到將來,也許是很多世以後,原來的那些居士們,福慧都充足了,自然,就去出家修行了。
所以呀,現在寺院裏的僧人們,除了少數人,上輩子是大德高僧,或者僧人之外,多數呢?嘿嘿,都是居士呀。那些經忏鬼子、假和尚們呢?嘿嘿,上輩子多半也是居士,要麼就是施主,再要麼就是爲佛教做出過貢獻的官員們,否則的話,嘿嘿,他想要混進這道門檻,也沒這因緣呀。
哎,因緣不可思議,因緣果報是無比精准的,僅就現象上來說,誰都無法超越因緣果報。所以呀,誰都可以罵和尚,學佛的居士們呢,嘿嘿,您千萬別罵,因爲,和尚就是下輩子的您,您就是和尚的前生,罵來罵去,罵的就是自己呀。
有很多人不明白,爲啥現在的僧人似乎越來越差勁了呢?嘿嘿,告訴您吧,因爲,人類社會的人,一代不如一代了;居士和信衆們,一代不如一代了。和尚,是從人群裏面來的,不可能超越人群的基本素質呀。
還有,沒錯,佛陀說過,末法時代,有許多魔的子孫,將會混入佛門,敗壞佛教,如同“獅子身上蟲”一般。那麼,各位兄弟姐妹,您知道那些魔的子孫咋混進來的嗎?嘿嘿,俺略知一二,給您透點兒消息:他們在前生是居士和信衆,也有個別的官員,通稱叫做大護法。他們都喜歡供養寺院,都是有錢人,大把大把地往寺院裏面甩錢;不過,他們是有所求的,求的就是升官發財,還有健康如意,請菩薩保佑他們平安地享受富貴生活,享用吃喝玩樂。
同時,他們並不喜歡學修佛法,也不喜歡念經聽經,更不喜歡打坐參禅,偶爾念念佛,聽聽佛樂,嘿嘿,那是爲了好聽,沾點兒佛氣兒嘛。那麼,他們喜歡啥呢?哎,享受生活呀!吃、喝、玩、樂,還有房中術、厚黑學,風水、算命,外加占星術,等等。
于是呢,魔王波旬一看,哎呦,對路呀,這不就是俺的寶貝徒弟嘛!超級佛門內鬼的好材料呀,趕緊給予加持。哎,有福報,有錢,這就是基礎;不喜歡佛經,這就是資格;喜歡吃喝玩樂,這就是素質;相信外道邪術,這就是才幹呀。結果,經過魔王一加持,這些大護法們呢,紛紛有了感應了,得到了大好處,時常有菩薩指點他們,如何如何,結果,都應驗了。于是,菩薩千叮咛,萬囑咐,讓他們多多地施舍給寺院,你布施一千萬,我包你多掙叁千萬,保你順順利利,盡情享受美好生活。
結果,大護法們去世了以後,再一次來到了人世間,業力所招感,哎,人家給寺院做的貢獻太大啦,福報太豐厚啦,于是,開始收獲了。在那裏收獲呢?嘿嘿,那塊兒地裏下種,那塊地裏收糧呗。自然而然,他就出家了,做了和尚。
而且,一帆風順,很快,他就平步青雲,做了某某大廟的一把手,掌門人,信衆弟子滿天下,名利雙收,大權在握,這是人家上輩子種的因呀。于是,他開始實現自己前一生的願望,啥願望呢?人家上輩子大把甩錢的時候,早就求過菩薩了,求的就是吃喝玩樂,享受生活呀。
于是,他就開始幹了。要說起來呢,這位掌門人,嘿嘿,佛經他不懂,禅修他不會,菩提心他沒有;不過,吃喝玩樂,權力鬥爭,沽名釣譽,聚攏錢財,邪知邪見,旁門左道,人家精通著呢。爲啥呀?嘿嘿,上輩子積累來的,人家也是“生而知之”呀。就這樣,在魔王波旬的加持下,一個超級佛門內鬼誕生了,把個千年古寺,搞的是一塌糊塗,嗚呼哀哉。
所以呀,不僅僅佛陀以及諸聖者,可以運轉衆生的業力,魔王它也會這一手兒。甚至,咱大家,也都可以運轉自己的業力,哎,咱就從當下入手,好好發出離心和菩提心,老老實實修學佛法,不要投機取巧,咱的業,自然就逐漸…
《達摩大師《血脈論》淺讀 之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