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亦不可思議。境界既不可思議,一切譬喻亦不可思議,種種事亦不可思議。只這不可思議底,亦不可思議。此語亦無著處,只這無著處底,亦不可思議。如是展轉窮诘,若事若法,若譬喻若境界,如環之無端,無起處無盡處,皆不可思議之法也。……入此不可思議處,思與非思皆寂滅。然亦不得住在寂滅處……”
(11)“得息心且息心已。過去底事,或善或惡,或逆或順,都莫思量;現在事得省便省,一刀兩段,不要遲疑;未來事自然不相續矣。……但放教蕩蕩地,善惡都莫思量,亦莫著意,亦莫忘懷。著意則流蕩,忘懷則昏沈。不著意不忘懷,善不是善,惡不是惡。若如此了達,生死魔何處摸索
”
(12)“左右自言根鈍,試如此返照看,能知鈍者,還鈍也無
若不回光返照,只守鈍根,更生煩惱,乃是向幻妄上重增幻妄,空華上更添空華也。但相聽,能知根性鈍者,決定不鈍。雖不得守著這個鈍底,然亦不得舍卻這個鈍底參。取舍利鈍,在人不在心。此心與叁世諸佛一體無二;若有二,則法不平等矣。受教傳心,但爲虛妄;求真覓實,轉見參差。但知得一體無二之心,決定不在利鈍取舍之間,則便當見月亡指,直下一刀兩段。若更遲疑,思前算後,則乃是“空拳指上生實解,根境法中虛捏怪”。于陰界中妄自囚執,無有了時。”
(13)“切忌尋文字引證,胡亂抟量批注(批注,“呂本”作“注解”)。縱然批注(按:同上)得分明,說得有下落,盡是鬼家活計。疑情不破,生死交加;疑情若破,則生死心絕矣。,生死心絕,則佛見、法見亡矣。佛見、法見尚亡,況複更起衆生煩惱見耶
”。
(14)“丞相既存心此段大事因緣,缺減界中虛妄不實。或逆或順,一一皆是發機時節。但常令方寸虛豁豁地、日用合做底事,隨分撥遣。觸境逢緣,時時以話頭提撕,莫求速效。研窮至理,以悟爲則。然第一不得存心等悟,若存心等悟,則被所等之心障卻道眼,轉急轉遲矣。但只提撕話頭,蓦然向提撕處,生死心絕,則是歸家穩坐之處。得到恁麼處了, 自然透得古人種種方便,種種異解自不生矣。”,
(15)“無常迅速,百歲光陰如電閃,便是收因結果底時節到來也。“幹屎橛”如何,覺得沒巴鼻、無滋味、肚裏悶時,便是好底消息也。第一不得向舉起處承當,又不得揚在無事甲裏。不可舉時便有,不舉時便無也。”
(16)“舉話時都不用作許多伎倆,但行住坐臥處,勿令間斷;喜怒哀樂處,莫生分別。舉來舉去,看來看去,覺得沒理路、沒滋味,心頭熱悶時,便是當人放身命處也。記取記取!莫見如此境界便退心,如此境界正是成佛作祖底消息也。”
(17)“但于話頭上看,看來看去,覺得沒巴鼻、沒滋味、心頭悶時,正好著力。切忌隨他去。只這悶處,便是成佛作祖、坐斷天下人舌頭處也。不可忽,不可忽!”。
(18)“不識左右別後, 日用如何做:仁夫
若是曾于理性上得滋味、經教中得滋味、祖師言句上得滋味、眼見耳聞處得滋味、舉足動步處得滋味、心思意想處得滋味,都不濟事。若要直下休歇,應是從前得滋味處都莫管他,卻去沒撈摸處、沒滋味處,試著意看,若著意不得,撈摸不得,轉覺得沒杷柄捉把(“呂本”作“沒棂柄可把捉”)、理路、義路、心意識都不、行,如土木瓦石相似時,莫怕落空,此是當人放身命處。……絕卻心意識路頭,方有少分相應。……尋常聰明人,才聞舉起,便以心意識領會,抟量引證,要說得有分付處。殊不知,不容引證,不容抟量,不容以心意識領會。縱引證得、抟量得、領會得,盡是髑髅前情識邊事。生死岸頭定不得力(力,《大正藏》作“刀”,現據“呂本”改)。””
(19)“要得不隨時節,但一時放下著;放到無可放處,此語亦不受。”
(20)“但向平昔心意識湊泊不得處、取不得處、舍不得處,看個話頭。僧問雲門:“如何是佛
門雲:“幹屎橛。”看時,不用將平昔聰明靈利,思量蔔度。擬心思量,十萬八千未是遠。莫是不思量、不計較、不擬心便是麼
咄!更是個甚麼
且置是事。”
(21)“左右決欲究竟此事,但常令方寸虛豁豁地,物來即應。如人學射,久久中的矣。”
(22)“只管提撕舉覺,左來也不是,右來也不是,又不得將心等悟,又不得向舉起處承當,義不得作玄妙領略,又不得作有無商量,又不得作真無之無蔔度,又不得坐在無事甲裏,又不得向擊石火“閃電光處會,直得無所用心。……當恁麼時,不著問人, 自然求覓底心,不馳散矣。”
(23)“要得徑截心地豁如,但將能與不能、解與不解、同與不同、別與不別、能如是思量、如是蔔度者、掃向他方世界。卻向不可掃處看,是有是無、是同是別
蓦然心思意想絕,當恁麼時,自不著問人矣。”(六)針對法門——對機施用
以下參禅法門,具有對機施用的特殊性,但若能于此觸類旁通,也能于普適上惠及大衆收獲豐益。
(1)上文曾提到,禮部侍郎兼直學士院的曾侍郎,曾爲自己不能精進而過分苛責,宗杲知他是大器,在給他的書函中,就獨下偏方:
“又承以老龐兩句,爲行住坐臥之銘箴,善不可加。若正鬧時生厭惡,則乃是自擾其心耳。若動念時,只以老龐兩句提撕,便是熱時一服清涼散也。公具決定信,是大智慧人,久做靜中:仁大,方敢說這般話,于他人分上則不可。若向業識茫茫增上慢人前如此說,乃是添他惡業擔子。”
“老龐兩句”是在給曾的前一封書中已提,即是:“老龐”雲:“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諸諸所無。”只了得這兩句,一生參學事畢。”
爲何這兩句不能向他人說去
根據本人對經典的領會,談“空”需是謹慎方可,這有經爲證。佛在《無上依經》中就談到這一問題:
叩可難!若有人執我見如須彌山大,我不驚怪,亦不毀砦:增上慢人,執著空見,如一毛發作十六分,我不許可。”
以“緣起性空”原則判攝一切者,往往有任何一法都不執著的驕慢,並視此爲最終極、最徹底的真理;而這種“空見”,恰恰是斷送“叁法印”的根本印即大乘“一實相印”的邪見。若缺此嚇曠,大乘佛教便將無法得以建立。與有“我見”執著相比,若笃信並依此大乘“法印”的實證,在了義佛教看來,要去除“我見如須彌山”,卻並不困難;如果是將根本“印”葬送,一切便會傾覆,終致蕩然無存而成斷滅空。
所以,宗杲此處出于悲憫,爲免根淺者誤解而“添他惡業擔子”,不向“增上慢人”說此“空”法。
(2)上文也提到,功成名就的兵部侍郎和翰林學士汪彥章,他的兒子,“以疾不起”,父子親情,心系牽挂,此時是人情常事。正當此一特殊時節,宗杲大師,應病與藥,從情說起:
▲“父子之情,千生百劫恩愛習氣之所流注”;
▲“父子天性一而已,若子喪,而父不煩惱不思量,如父喪,而子不煩惱不思量,還得也無
若硬止遏,哭時又不敢哭,思量時又不敢思量,是特欲逆天理滅天性,揚聲止響、潑油救火耳。”
那麼,于此之時,該當如何修行呢
宗杲對症而說:
▲“正當煩惱時,總不是外事,且不得作外邊想。”
▲“然正煩惱時,子細揣摩窮诘,從甚麼處起。若窮起處不得,現今煩惱底,卻從甚麼處得來。正煩惱時,是有是無
是虛是實
窮來窮去,心無所之。要思量但思量,要哭但哭。哭來哭去,思量來思量去,抖擻得藏識中許多恩愛習氣盡時, 自然如水歸水,還我個本來無煩惱、無思量、無憂、無喜底去耳。入得世間,出世無余;世間法則佛法,佛法則世間法也。”
▲“恁麼見得了,要思量、要煩惱,亦不可得。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邪正未分,正好著力。此是妙喜決定義,無智人前莫說。”
只對有智人說的這一法門,其實也能讓塵世中煩惱簇擁的衆生得益,讓無門而入的凡夫窺見一絲解縛的光亮。平中見奇的心法,恰恰是參禅之關要。能夠于此上演繹出得力的法門,若不是宗杲大師親修實證如此厮崖走過來者,是絕不可能的事。禅宗清除日常煩惱的功用,可見一斑。
(3)在紅塵中,達官貴人、十大大忙忙碌碌,能否參禅
宗杲對榮侍郎給出法門:
“以居十前十余載,閑白有閑時時節;今日仕權在手,便有忙底時節。當念,閑時是誰閑
忙時是誰忙
須信,忙時卻有閑時道理,閑時卻有忙時道理。正在忙中,當體主上起公之意,頃刻不可暫忘。自警自察,何以報之。若常作是念,則镬湯爐、炭刀山劍樹上,亦須著向前。況目前些小逆順境界耶
與公以此道相契,故不留情,盡淨吐露。”
在官場上, 自然少不了苦惱煎迫,又該如何對待
宗杲點出:
▲“願公凡事堅忍,當逆順境,正(正,《大正藏》作“政”,現據“呂本”改)好著力。”
▲“平昔學道,只要于逆順界中受用;逆順現前,而生苦惱,大似平昔不曾向個中用心。祖師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于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
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請于逆順境中,常作是觀,則久久自不生苦惱。苦惱既不生,則可以驅魔王作護法善神矣。”
(4)如果按照宗杲以上提供的諸多法門,是否就能一了俱了呢
似乎不是那麼簡單順暢,以下就有一例:
有名爲宗直閣者,來信曾說自己的情況:“示谕:“應緣日涉差別境界,未嘗不在佛法中;又于日用動容之間,以“狗子無佛性話”破除情塵。”
這似乎正是我們上面具體而談的法門,宗直閣如此而作,應是用功修行之人:但是,宗杲卻又說:“——若作如是工夫,恐卒未得悟入。”
爲什麼
宗杲解釋道:
“既日涉差別境界,又在佛法中
既在佛法中,則非差別境界;既在差別境界中,則非佛法矣。拈一放一,有甚了期
”
“佛不雲乎:“衆生顛倒,迷己逐物。”物本無自性,迷己者自逐之耳。境界本無差別,迷己者自差別耳。”
宗杲所居是唯識學的境界:可以看出,此中錯對二者間,是極爲微小的差別,只有宗杲具了金睛火眼,才能如此揪出學人不當之處。
那麼,該如何做呢
宗杲指出:
“請于腳跟—蔔照顧,差別境界從甚麼處起
動容周旋之間,如何以“狗子無佛性,話,破除情塵
能知破除情塵者,又是阿誰
”
“日用應緣處,才覺涉差別境界時,但只就差別處,舉“狗子無佛性,話。”
“差別境界”一旦生起,就已不在佛法中;但“差別境界”起時,正需以“話頭”來消弭:但是,舉“話頭”之時,卻“不用作破除想,不用作情塵想,不用作差別想,不用作佛法想,但只看“狗子無佛性”話。”宗杲還說:“但只舉個“無”字,亦不用存心等悟。若存心等悟,則境界也差別、佛法也差別、情塵也差別、“狗子無佛性”話也差別、間斷處也差別、無間斷處也差別、遭情塵惑亂身心不安樂處也差別、能知許多差別底亦差別。若要除此病,但只看個“無,字。但只看,廣額屠
兒放下屠刀雲:“我是千佛一數。”是實是虛
若作虛實商量,又打入差別境界上去也。不如一刀兩段,不得念後思前。念後思前,則又差別矣。”
這些要義行門,是極爲精湛實用,大可多予揣摩尋研。參學者當能于此一窺“話頭禅”實修實證的具體路徑。至此,全文已對大慧宗杲的“話頭禅”作出周詳诠釋。
《大慧宗杲“話頭禅”理路鈎沈——以《大慧書》爲線索(袁經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