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亦不可思议。境界既不可思议,一切譬喻亦不可思议,种种事亦不可思议。只这不可思议底,亦不可思议。此语亦无着处,只这无着处底,亦不可思议。如是展转穷诘,若事若法,若譬喻若境界,如环之无端,无起处无尽处,皆不可思议之法也。……入此不可思议处,思与非思皆寂灭。然亦不得住在寂灭处……”
(11)“得息心且息心已。过去底事,或善或恶,或逆或顺,都莫思量;现在事得省便省,一刀两段,不要迟疑;未来事自然不相续矣。……但放教荡荡地,善恶都莫思量,亦莫着意,亦莫忘怀。着意则流荡,忘怀则昏沈。不着意不忘怀,善不是善,恶不是恶。若如此了达,生死魔何处摸索
”
(12)“左右自言根钝,试如此返照看,能知钝者,还钝也无
若不回光返照,只守钝根,更生烦恼,乃是向幻妄上重增幻妄,空华上更添空华也。但相听,能知根性钝者,决定不钝。虽不得守着这个钝底,然亦不得舍却这个钝底参。取舍利钝,在人不在心。此心与三世诸佛一体无二;若有二,则法不平等矣。受教传心,但为虚妄;求真觅实,转见参差。但知得一体无二之心,决定不在利钝取舍之间,则便当见月亡指,直下一刀两段。若更迟疑,思前算后,则乃是“空拳指上生实解,根境法中虚捏怪”。于阴界中妄自囚执,无有了时。”
(13)“切忌寻文字引证,胡乱抟量批注(批注,“吕本”作“注解”)。纵然批注(按:同上)得分明,说得有下落,尽是鬼家活计。疑情不破,生死交加;疑情若破,则生死心绝矣。,生死心绝,则佛见、法见亡矣。佛见、法见尚亡,况复更起众生烦恼见耶
”。
(14)“丞相既存心此段大事因缘,缺减界中虚妄不实。或逆或顺,一一皆是发机时节。但常令方寸虚豁豁地、日用合做底事,随分拨遣。触境逢缘,时时以话头提撕,莫求速效。研穷至理,以悟为则。然第一不得存心等悟,若存心等悟,则被所等之心障却道眼,转急转迟矣。但只提撕话头,蓦然向提撕处,生死心绝,则是归家稳坐之处。得到恁么处了, 自然透得古人种种方便,种种异解自不生矣。”,
(15)“无常迅速,百岁光阴如电闪,便是收因结果底时节到来也。“干屎橛”如何,觉得没巴鼻、无滋味、肚里闷时,便是好底消息也。第一不得向举起处承当,又不得扬在无事甲里。不可举时便有,不举时便无也。”
(16)“举话时都不用作许多伎俩,但行住坐卧处,勿令间断;喜怒哀乐处,莫生分别。举来举去,看来看去,觉得没理路、没滋味,心头热闷时,便是当人放身命处也。记取记取!莫见如此境界便退心,如此境界正是成佛作祖底消息也。”
(17)“但于话头上看,看来看去,觉得没巴鼻、没滋味、心头闷时,正好着力。切忌随他去。只这闷处,便是成佛作祖、坐断天下人舌头处也。不可忽,不可忽!”。
(18)“不识左右别后, 日用如何做:仁夫
若是曾于理性上得滋味、经教中得滋味、祖师言句上得滋味、眼见耳闻处得滋味、举足动步处得滋味、心思意想处得滋味,都不济事。若要直下休歇,应是从前得滋味处都莫管他,却去没捞摸处、没滋味处,试着意看,若着意不得,捞摸不得,转觉得没杷柄捉把(“吕本”作“没棂柄可把捉”)、理路、义路、心意识都不、行,如土木瓦石相似时,莫怕落空,此是当人放身命处。……绝却心意识路头,方有少分相应。……寻常聪明人,才闻举起,便以心意识领会,抟量引证,要说得有分付处。殊不知,不容引证,不容抟量,不容以心意识领会。纵引证得、抟量得、领会得,尽是髑髅前情识边事。生死岸头定不得力(力,《大正藏》作“刀”,现据“吕本”改)。””
(19)“要得不随时节,但一时放下着;放到无可放处,此语亦不受。”
(20)“但向平昔心意识凑泊不得处、取不得处、舍不得处,看个话头。僧问云门:“如何是佛
门云:“干屎橛。”看时,不用将平昔聪明灵利,思量卜度。拟心思量,十万八千未是远。莫是不思量、不计较、不拟心便是么
咄!更是个甚么
且置是事。”
(21)“左右决欲究竟此事,但常令方寸虚豁豁地,物来即应。如人学射,久久中的矣。”
(22)“只管提撕举觉,左来也不是,右来也不是,又不得将心等悟,又不得向举起处承当,义不得作玄妙领略,又不得作有无商量,又不得作真无之无卜度,又不得坐在无事甲里,又不得向击石火“闪电光处会,直得无所用心。……当恁么时,不着问人, 自然求觅底心,不驰散矣。”
(23)“要得径截心地豁如,但将能与不能、解与不解、同与不同、别与不别、能如是思量、如是卜度者、扫向他方世界。却向不可扫处看,是有是无、是同是别
蓦然心思意想绝,当恁么时,自不着问人矣。”(六)针对法门——对机施用
以下参禅法门,具有对机施用的特殊性,但若能于此触类旁通,也能于普适上惠及大众收获丰益。
(1)上文曾提到,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的曾侍郎,曾为自己不能精进而过分苛责,宗杲知他是大器,在给他的书函中,就独下偏方:
“又承以老庞两句,为行住坐卧之铭箴,善不可加。若正闹时生厌恶,则乃是自扰其心耳。若动念时,只以老庞两句提撕,便是热时一服清凉散也。公具决定信,是大智慧人,久做静中:仁大,方敢说这般话,于他人分上则不可。若向业识茫茫增上慢人前如此说,乃是添他恶业担子。”
“老庞两句”是在给曾的前一封书中已提,即是:“老庞”云:“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诸所无。”只了得这两句,一生参学事毕。”
为何这两句不能向他人说去
根据本人对经典的领会,谈“空”需是谨慎方可,这有经为证。佛在《无上依经》中就谈到这一问题:
叩可难!若有人执我见如须弥山大,我不惊怪,亦不毁砦:增上慢人,执着空见,如一毛发作十六分,我不许可。”
以“缘起性空”原则判摄一切者,往往有任何一法都不执着的骄慢,并视此为最终极、最彻底的真理;而这种“空见”,恰恰是断送“三法印”的根本印即大乘“一实相印”的邪见。若缺此吓旷,大乘佛教便将无法得以建立。与有“我见”执着相比,若笃信并依此大乘“法印”的实证,在了义佛教看来,要去除“我见如须弥山”,却并不困难;如果是将根本“印”葬送,一切便会倾覆,终致荡然无存而成断灭空。
所以,宗杲此处出于悲悯,为免根浅者误解而“添他恶业担子”,不向“增上慢人”说此“空”法。
(2)上文也提到,功成名就的兵部侍郎和翰林学士汪彦章,他的儿子,“以疾不起”,父子亲情,心系牵挂,此时是人情常事。正当此一特殊时节,宗杲大师,应病与药,从情说起:
▲“父子之情,千生百劫恩爱习气之所流注”;
▲“父子天性一而已,若子丧,而父不烦恼不思量,如父丧,而子不烦恼不思量,还得也无
若硬止遏,哭时又不敢哭,思量时又不敢思量,是特欲逆天理灭天性,扬声止响、泼油救火耳。”
那么,于此之时,该当如何修行呢
宗杲对症而说:
▲“正当烦恼时,总不是外事,且不得作外边想。”
▲“然正烦恼时,子细揣摩穷诘,从甚么处起。若穷起处不得,现今烦恼底,却从甚么处得来。正烦恼时,是有是无
是虚是实
穷来穷去,心无所之。要思量但思量,要哭但哭。哭来哭去,思量来思量去,抖擞得藏识中许多恩爱习气尽时, 自然如水归水,还我个本来无烦恼、无思量、无忧、无喜底去耳。入得世间,出世无余;世间法则佛法,佛法则世间法也。”
▲“恁么见得了,要思量、要烦恼,亦不可得。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邪正未分,正好着力。此是妙喜决定义,无智人前莫说。”
只对有智人说的这一法门,其实也能让尘世中烦恼簇拥的众生得益,让无门而入的凡夫窥见一丝解缚的光亮。平中见奇的心法,恰恰是参禅之关要。能够于此上演绎出得力的法门,若不是宗杲大师亲修实证如此厮崖走过来者,是绝不可能的事。禅宗清除日常烦恼的功用,可见一斑。
(3)在红尘中,达官贵人、十大大忙忙碌碌,能否参禅
宗杲对荣侍郎给出法门:
“以居十前十余载,闲白有闲时时节;今日仕权在手,便有忙底时节。当念,闲时是谁闲
忙时是谁忙
须信,忙时却有闲时道理,闲时却有忙时道理。正在忙中,当体主上起公之意,顷刻不可暂忘。自警自察,何以报之。若常作是念,则镬汤炉、炭刀山剑树上,亦须着向前。况目前些小逆顺境界耶
与公以此道相契,故不留情,尽净吐露。”
在官场上, 自然少不了苦恼煎迫,又该如何对待
宗杲点出:
▲“愿公凡事坚忍,当逆顺境,正(正,《大正藏》作“政”,现据“吕本”改)好着力。”
▲“平昔学道,只要于逆顺界中受用;逆顺现前,而生苦恼,大似平昔不曾向个中用心。祖师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
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请于逆顺境中,常作是观,则久久自不生苦恼。苦恼既不生,则可以驱魔王作护法善神矣。”
(4)如果按照宗杲以上提供的诸多法门,是否就能一了俱了呢
似乎不是那么简单顺畅,以下就有一例:
有名为宗直阁者,来信曾说自己的情况:“示谕:“应缘日涉差别境界,未尝不在佛法中;又于日用动容之间,以“狗子无佛性话”破除情尘。”
这似乎正是我们上面具体而谈的法门,宗直阁如此而作,应是用功修行之人:但是,宗杲却又说:“——若作如是工夫,恐卒未得悟入。”
为什么
宗杲解释道:
“既日涉差别境界,又在佛法中
既在佛法中,则非差别境界;既在差别境界中,则非佛法矣。拈一放一,有甚了期
”
“佛不云乎:“众生颠倒,迷己逐物。”物本无自性,迷己者自逐之耳。境界本无差别,迷己者自差别耳。”
宗杲所居是唯识学的境界:可以看出,此中错对二者间,是极为微小的差别,只有宗杲具了金睛火眼,才能如此揪出学人不当之处。
那么,该如何做呢
宗杲指出:
“请于脚跟—卜照顾,差别境界从甚么处起
动容周旋之间,如何以“狗子无佛性,话,破除情尘
能知破除情尘者,又是阿谁
”
“日用应缘处,才觉涉差别境界时,但只就差别处,举“狗子无佛性,话。”
“差别境界”一旦生起,就已不在佛法中;但“差别境界”起时,正需以“话头”来消弭:但是,举“话头”之时,却“不用作破除想,不用作情尘想,不用作差别想,不用作佛法想,但只看“狗子无佛性”话。”宗杲还说:“但只举个“无”字,亦不用存心等悟。若存心等悟,则境界也差别、佛法也差别、情尘也差别、“狗子无佛性”话也差别、间断处也差别、无间断处也差别、遭情尘惑乱身心不安乐处也差别、能知许多差别底亦差别。若要除此病,但只看个“无,字。但只看,广额屠
儿放下屠刀云:“我是千佛一数。”是实是虚
若作虚实商量,又打入差别境界上去也。不如一刀两段,不得念后思前。念后思前,则又差别矣。”
这些要义行门,是极为精湛实用,大可多予揣摩寻研。参学者当能于此一窥“话头禅”实修实证的具体路径。至此,全文已对大慧宗杲的“话头禅”作出周详诠释。
《大慧宗杲“话头禅”理路钩沉——以《大慧书》为线索(袁经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