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可取,不可舍。”
(二)基础法门——善根与发愿立志
白俗世回心后,便要植下根基,这包括广种善根,累积“见道”资粮,并且及时于佛前发愿,坚定志向。
但是,一般入佛学道者,往往沉湎于世间善事,而乐此不疲——尽管是必备资粮;若仅止于此,则与世间其它宗教善法无异,离佛法尚远矣。
大慧引用《华严经》中文殊对善财童子的话,表达了“发起行愿”,亲证“法性”的迫切:
“文殊遥伸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按善财顶曰:“……于一善根心生住着,于少功德便以为足,不能善巧发起行愿,……不能了知如是法性、如是理趣、如是法门、如是所行、如是境界,若周遍知、若种种知、若尽源底、若解了、若趣入、若解说、若分别、若证知、若获得,皆悉不能。”文殊如是宣示善财,善财于言下成就阿僧只法门,具足无量大智光明,入入普贤门……。”
文中划线的部分,表达了若要“趣入”“证知”“源底”,需是不“住着”于“功德”善举,关键是要“发起行愿”,亲证“法性”。
那么,该如何发起行愿呢
在答曾侍郎书中,宗杲提到:
“但于诸佛前,发大誓愿,愿此心坚固,永不退失。仗诸佛加被,遇善知识,一言之下,顿亡生死,悟证无上正等菩提,续佛慧命,以报诸佛莫大之恩。若如此,则久久无有不悟之理。”
宗杲又强调,立志抵御世间俗心俗念和修学般若的重要:
“众生界中事不着学,无始时来习得熟,路头亦熟, 自然取之左右逢其原,须着拨置;出世间,学般若心,无始时来背违,乍闻知识说着, 自然理会不得。须着立决定志,与之作头抵,决不两立。此处若入得深,彼处不着排遣,诸魔外道自然窜伏矣。”
如此而行,即便今生不悟,“临命终时”,直至“来生出头”也有诸般“受用”:
“苟念念不退初心,把自家心识,缘世间尘劳底,回来抵在般若上。虽今生打未彻,临命终时,定不为恶业所牵,流落恶道;来生出头,随我今生愿力,定在般若中,现成受用。此是决定底事,无可疑者。”
(三)原则法门——离四句,绝百非
世智辨聪的学人,往往喜欢对禅宗所证的“自心”实相,整日介思维卜度,却不愿去做下手功夫;宗杲劝诫之,这只是枉然:
“但莫于古人言句上只管如迭塔子相似,一层了又一层,枉用工夫,无有了期。”
未证悟实相者,依文解义,便会生出诸多“巧见”,不是“着有”,便是“着无”,均难以与中道实相契切;所以,宗杲劝告不要“念后思前”,只管“一刀两段”、“离四句、绝百非”,因为那一切均于事无补:
“苟未彻根源,不免依语生解,……佛言:“虚妄浮心,多诸巧见。”若不着有,便着无。若不着此二种,便(便,《人正藏》作“种”,现据“吕本”改)于有无之间搏(搏,当是“抟”字之讹;“吕本”从“搏”)量卜度。纵识得此病,定在非有非无处着到。故先圣苦口叮咛,令离四句、绝百非,直下一刀两段,更不念后思前,坐断千圣顶额。四句者,乃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是也。”。
对禅宗真修实悟而言,阻绝情思见地,就是在举足迈离世间此岸境界,这已成为参禅的重要法则。
但是,却不要误会,“知解”是绝不能完全摒除的,否则,便陷入空寂。况且,在“离四句、绝百非”中,总得有一个“知解”去“离”去“绝”,否则,“离四句、绝百非”便成为荒诞戏论之谈。所以,宗杲就指出:
“从上大智慧之士,莫不皆以知解为俦侣,以知解为方便,于知解上行平等慈,于知解上作诸佛事。如龙得水,似虎靠山,终不以此为恼,只为他识得知解起处。既识得起处,即此知解,便是解脱之场,便是出生死处。”
(四)一般法门——闹处求静的功夫
参禅首先便需选择适合自己的“话头”,用于捣断自己的言思心行。宗杲最常举的是“狗子无佛性”,这是一句与佛教义理不符的乖谬之语,因为佛说众生均有佛性,何以此处独说狗子“无”佛性
正好籍此去思去索,一旦厮磨功夫成熟,便有可能“撞发关桢子”,刹那间“一念相应”。而得悟:
“承日用不辍做工大,工夫熟则撞发关秧子矣。所谓工夫者,思量世间尘劳底心,回在“干屎橛”上,令情识不行,如十木偶人相似。觉得昏怛没巴鼻。可把捉时,便是好消息也。莫怕落空,亦莫思前算后几时得悟。若存此心,便落邪道。佛云:“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着即祸生。””
这一段可视为是“话头禅”的一般法门;这已是在踏实做功夫。但是,参“话头”的过程,不要一味追求静境,更要善于练就闹处取静的硬功夫,因为尘劳中的芸芸众生,闹时居多,静处却少:
“然世间尘劳,如火炽然,何时是了
正在闹中,不得忘却竹椅蒲团上事。平昔留心静胜处,正要闹中用。若闹中不得力,却似不曾在静中做工夫一般。……若以静处为是,闹处为非,则是坏世间相而求实相,离生灭而求寂灭。好静恶闹时,正好着力。蓦然闹里撞翻静时消息,其力能胜竹椅蒲团上千万亿倍。但相听,决不相误。”
这里的“竹椅蒲团”便代表静中功夫。此段意味深长,表达出日常躁动中得悟的几率远高于一味求静时,值得回味。
宗杲常提到的话头,集中在以下这段引文中(上面亦有一段):
“……种种殊胜一时荡尽了,方始好看“庭前柏树子”、“麻三斤”、“干屎橛”、“狗子无佛性”、“一口吸尽西江水”、“东山水上行”之类。”
根据本人体验,如果参神知见具足,探求实相之心炽盛,而又“疑情”重重,有时尽管没有提起或确立具体的某句“话头”,没有去有意地参“话头”,却也能臼然地处在“参话头”的境界里——当然,前提必须是,知见具足,求知心炽盛,疑云密布。
在宗杲的书信中,约略谈到这类状况:
“……只欲取富贵耳,取得富贵底,又能有几人
肯回头转脑,向自己脚跟下推穷:我这取富贵底,从何处来
即今受富贵底,异日却向何处去
既不知来处,又不知去处,便觉心头迷闷。正迷闷时,亦非他物,只就这里看个话头。”(五)精细法门——应有尽有
以下这些法门,至微精细,义理幽深,应用操作,可依可循。若具足以上本文疏释的见地,读者已可白行玩味体会,用途白见;出于篇幅和能够承上旁通的原因,以下只是束集搜罗,不予分析,只作清晰展示宗杲大师“话头禅”脉络精义之功。
由于这些文献资料异常珍贵,以-卜洋洋洒洒数千言,本文在此不避学术陈规引述过繁之讥,为飨学人,破此俗规,此当其时。本人对散于《大慧书》各处的重要法门,经多次审阅权衡取舍,搜集得成以下梗概,循此当能对“话头禅”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1)“是句亦划,非句亦划,如一团火相似,触着便烧,有甚么向傍6处
今时士大大,多以思量计较为窟宅,闻恁么说话,便道:“莫落空否
”……宗杲尝问之曰:“公怕落空,能知怕者,是空耶
是不空耶
试道看!”渠伫思欲计较只对,当时便与一喝。至今茫然,讨巴鼻不着。”
(2)“然切不可存心待破,若存心在破处,则永劫无有破时。但将妄想颠倒底心,思量分别底心,好生恶死底心,知见解会底心,欣静厌闹底心,一时按下,只就按下处看个话头。”
(3)“愿公只向疑情不破处参,行住坐卧,不得放舍。”
(4)“请公只恁么用心,日用二六时中,不得执生死佛道是有,不得拨生死佛道归无,但只看:“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
(5)“示渝:自得山野向来书之后,每遇闹中躲避不得处,常自点检,而未有着力工夫。——只这躲避不得处,便是工夫了也。若更着力点检,则又却远矣。……正当躲避不得处,切忌起心动念,作点检想。祖师云:“分别不生,虚明自照。,……躲避不得时,不得更拟心。不拟心时,一切现成。……此事若用一毫毛工夫取证,则如人以手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耳。应按时但应接,要得静坐但静坐。坐时不得执着坐底为究竟。”
(6)“杲每为信此道者说,渐觉得日用二六时中省力处,便是学佛得力处也。自家得力处,他人知不得,亦拈出与人看不得。卢行者。谓道明上座曰:“汝若返照自己本来面目,密意尽在在汝边是也。”密意者,便是日用得力处也。得力处便是省力处也。世间尘劳事,拈一放一,无穷无尽;四威仪内,未尝相舍,为无始时来,与之结得缘深故也。般若智慧,无始时来,与之结得缘浅故也。……才觉思量尘劳事时,不用着力排遣,只就思量处,轻轻拨转话头:省无限力,亦得无限力。请公只如此崖将”去,莫存心等悟,忽地白悟去。”
(了)“此事亦不在久参知识、遍历丛林而后了得。而今有多少在丛林,头白齿黄,了不得底;又有多少乍入丛林,一拨便转,千了百当底。发心有先后,悟时无先后。”
(8)“日用四威仪内,与“狗子无佛性”话一如否
于动静二边能不分别否
梦与觉合否
理与事会否
心与境皆如否
……在如意中,须时时以不如意中时节在念,切不可暂忘也。……这一着子,得易守难,切不可忽。须教头正尾正,扩而充之,然后推己之余以及物。左右所得,既不滞在一隅,想于日用中,不着起心管(管,《大正藏》作“话”,现据“吕本”改)带,枯心忘怀也。”
(9)“到这里不用作尘劳想,亦不用作佛法想;佛法尘劳都是外事。然亦不得作外事想。但回光返照,作如是想者从甚么处得来
所作所为时,有何形段
……正恁么时,承谁恩力
如此做工夫,日久月深,如人学射,自然中的矣。”
(10)“十人大学道,多不着实理会,除却口议心思,便茫然无所措手足,不信无措手足处,止是好处。只管心里要思量得到,口里要说得分晓。殊不知,错了也!……信知思量分别,障道必矣。若得前后际断,心智路白绝矣。若得心智路绝,说种种事,皆此法也。此法既明,即此明处便是不思议大解脱境界。只此境界…
《大慧宗杲“话头禅”理路钩沉——以《大慧书》为线索(袁经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