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慧宗杲“话头禅”理路钩沉——以《大慧书》为线索(袁经文)▪P3

  ..续本文上一页梦。若心识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正觉。”觉既正,则于日用二六时中,见色闻声,嗅香了味,觉触知法,行住坐卧,语默动静,无不湛然,亦自不作颠倒想。有想无想,悉皆清净。既得清净,动时显湛然之用,不动时归湛然之体。体用虽殊,而湛然则一也,如析柄檀,片片皆柄檀。”

  此中陈义较深,读者细加玩味,或可明白;限于篇幅,不作探析。

  只有从义理上有了对禅宗“此心”一般特征的理解和掌握后,才能进入“话头禅”。但是,在参“话头”过程,·却又不能惦记、铭刻这些知识义理,只是对追求的“此心”,有一种恍恍惚惚的焦虑或牵挂便可。

  (三)“本心”与阿赖耶识

  禅宗亲证的“此心”,实质便是唯识学的第八识阿赖耶识。禅宗证悟的祖师,设立道场,目的便是要接引学人开悟。禅宗开悟与唯识学紧密相关。

  在唯识学体系,佛法的真正修行是指迈入“修道位”;而“修道位”的修行,是以进入“见道位”为依托。“见道”就是指亲证法界实相,包括证“人无我”和“法无我”;在初“见道”,始证“人无我”时,“见道”也指亲证人人本来具足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成唯识论》卷三提到:“已入见道诸菩萨众,得真现观,名为胜者,彼能证解阿赖耶识,故我世尊正为开示。或诸菩萨,皆名胜者,虽见道前未能证解阿赖耶识,而能信解求彼转依,故亦为说。”

  在我们一般的观念中,认为阿赖耶识是染污的,而“见道”是出世间的智慧;“见道”何以与此染污相应

  实际上,这种认识已陷入边见,因为阿赖耶识是清净与染污不二、菩提与烦恼不二;尽管凡夫第八识阿赖耶识含藏染污烦恼种子,却不碍其自身具有菩提自性和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又因为“见道”所证,是二空所显真如,《佛地经论》便说:“从初地已上菩萨,证得二空所显真如;观一切法,遍计所执本性,无生亦无有灭,本来寂静, 自性涅槃。”。在初证“人无我”而达“人我空”时,所证的正是众生身中第八识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正是禅宗常说的“白性”、“真心” 、“本地风光” 或“自家主人公”。

  《成唯识论》的“见道”、“真现观”,诚然已包括证“人我空”即证人人身中本具“真心”者,这便是禅宗的开悟或明心;但是,正是由于禅宗开悟祖师,大多未能双具同证“人无我”和“法无我”,即未能“证得二空所显真如”,只能够证其中之一的“人我空”真如,即只证“无生忍”,未证“无生法忍”,所以,神宗开悟祖师,尚未成为初地菩萨:但是,他们却也已是“胜者”。所以,唯识学的“见道”、“真现观”,反映在禅宗道场,便是如上文所提“求山头”和“归家稳坐”等等。

  其实,人慧宗杲在谈到参“活头”时,就曾经明确说到“第八识”:

  “且将这思量世间尘劳底心,问在思量不及处。试思量看!那个是思量不及处

  僧问赵州: “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 “无。”只这一字,尽尔有甚么伎俩,请安排看、请计较看!思量计较安排!无处可以顿放,只觉得肚里闷、心头烦恼时,正是奸底时节;第八识相,次不行矣。觉得如此时,莫要放却:只就这“无”字上提撕,,提撕来提撕去,生处自熟,熟处自生矣。”

  这里的“第八识相,次不行矣”,指的便是,既要在参禅之前熟知真心第八识的相关特征,又要在参禅阶段,在心恼肚闷时,意识心不要对第八识心的特征相状有任何牵挂,要适时放弃,此时便易于进入“生处自熟,熟处自生”的境界。

  什么是“生处”、 “熟处”

  宗杲作出解释:

  “既办此心,第一不要急,急则转迟矣;又不得缓,缓则怠堕矣。如调琴之法,紧缓要得中,方成曲调。但向日用应缘处,时时觑捕: “我这个能与人决断是非曲直底,承谁恩力

  毕竟从其么处流出

  ”觑捕来觑捕去,平昔生处路头臼熟。生处既熟,则熟处却生矣。那个是熟处

  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无明业识、思量计较心识、昼夜熠熠如野马无暂停息底是。这一络索,使得人流浪生死,使得人做不好事。这一络索既生。,则菩提、提、涅槃、真如、佛性便现前矣。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

  显然,此中用“生处”、 “熟处”来表示未悟的凡大对真妄二心的熟悉程度。即是说,凡大的“熟处”是日用之心, “生处”是禅宗“此心”:而圣者则与此相反。若能达到“生处白熟,熟处白生”的境界时,就离刹那开悟不远了——“要须生处放教熟,熟处放教生,始与此事少分相应耳。”“

  上面所引《大慧书》对“本心”的种种表述,有些词语,实质便也在透出第八识阿赖耶识的含意。诸如:“此一段大事因缘”(此承《妙法莲华经》之义趣)、“无上正等菩提”、“法性”、“阿耨菩提”、“本来面目”、“自家主人公”、“匿德藏光者”、“根源”、“毗卢藏海”等。

  四、“话头禅”禅法

  分析了禅宗的法义禅理后,就要直面具体的参禅方法。宗杲在信函中,对诸等学人的指导,既有回心规劝,也有原则基础;既有针对性的特殊禅法,也有一般性的通法,更有诸多深细实用智巧的行门。轻重缓急,繁约详略,各有侧重,并显山特色和份量。以下根据本人的领会,将散于诸处的法门予以分类探索。

  (一)回心法门——无常迅速,生死事大

  大慧宗杲在书函中,对耽欲尘俗的士大夫,奉上诸多规劝性箴言,谈及世俗人生与“此一大事因缘”的关联和抉择。

  (1)汤丞相汤进之,为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入相,宗杲在给他的函中说到:

  “书生做到宰相,是世间法中最尊最贵者。若不向此事上了却,即是虚来南阎浮提打一遭,收因结果时,带得一身恶业去。”

  (2)宗杲在绍兴五年(1135年)、四十七岁时,给江给事的信则说:

  “人生一世,百年光阴,能有几许

  公白屋起家,历尽清要。此是世间第一等受福底人;能知惭愧,回心向道,学出世间脱生死法,又是世间第一等讨便宜底人。须是急着手脚,冷却面皮,不得受人差排。自家理会本命元辰,教去处分明,便是世间出世间一个了事底大丈夫也。”

  (3)宗杲在回复正当年富力强的黄知县时,就说到“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对黄知县于“春秋鼎盛”之年,就回心“无上菩提”,感到欣慰。

  “收书,知为此一大事因缘甚力。大丈夫汉,所作所为,当如是耳。无常迅速,生死事大。过了一日,则销了一日好事,可畏可畏!左右春秋鼎盛,正是作业不识好恶时,能回此心,学无上菩提,此是世界上第一等难容灵利汉。五浊界中,有甚么奇特事,过如此段因缘

  趁色力强健,早回头,以临老回头,其力量胜百千万亿倍,老汉私为左右喜。”

  (4)在给功成名就、处于人生暮年的兵部侍郎和翰林学士汪彦章的函件中,也透出了劝汗惜时习禅的警示与悲悯。

  ▲“一个汪彦章,声名满天下。平生安排得、计较得、引证得底,是文章,是名誉,是官职。晚年收因结果处,那个是实

  做了无限之乎者也,那一句得力

  名誉既彰,与匿德藏光者相去几何

  官职已做到人两制,与作秀才时,相去多少

  而今已近七十岁,尽公伎俩,待要如何

  腊月三十日,作么生折合去

  无常杀鬼,念念不停。”

  ▲又说:“世间愚庸之人,饥寒所迫,日用无他念,只得身上稍暖、肚里不饥便了。……受富贵底,身上既常暖,肚里义常饱,既不被这两事所迫,又却多一件不可说底无状。以故常在生死魔网中,无由出离。除宿有灵骨,方见得彻、识得破。……百年光景能得几时

  念念如救头然,做好事尚恐做不办,况念念在尘劳中而不觉也

  可畏可畏!”

  ▲宗杲还引用古德语句对汪规劝,“雪峰真觉云:“光阴倏忽暂须臾,浮世那能得久居;山岭年登三十二,入闽早是四旬余。他非不用频频举,己过还须旋旋除:为报满城朱紫道,阎王不怕佩金鱼。”古人苦口叮咛,为甚么事

  ”

  (5)北宋徽宗、崇宁年间进士,南宋高宗绍兴八年,任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的曾侍郎,来函说到自己因“科举婚宦”、“恶觉恶习”,未能“纯一做』:夫”而深感罪责,宗杲则为之细中数来,逐一除却过多的白责:

  宗杲在复函中说:“承叙及:“自幼年至仕宦,参礼诸大宗匠,中间为科举婚宦所役,又为恶觉恶习所胜,未能纯一做工夫,以此为大菲。又能痛念无常世间种种虚幻,无一可乐,专心欲究此一段大事因缘。”其惬病僧意。然既为士人,仰禄为生,科举婚宦,世间所不能免者,亦非公之罪也。以小罪而生大怖惧,非无始旷大劫来承事真善知识,熏习般若种智之深,焉能如此。而公所谓大罪者,圣贤亦不能免。但知虚幻非究竟法,能同心此个门中,以般若智水,涤除垢染之秽,洁净白居,从脚-卜去一刀两段,更不起相续心,足矣,不必思前念后也。”

  (6)针对士大夫“高谈阔论”世间学问,以“一事不知为耻”,却不于参究“自家屋里事”着急,“终日数他宝, 自无半钱分”而发出感慨:

  “博览群书,高谈阔论,孔子又如何

  孟子又如何

  庄子又如何

  周易又如何

  古今治乱又如何

  被这些言语使得来,七颠八倒。诸子百家,才闻人举着一字,便成卷念将去,以一事不知为耻。及乎问着他自家屋里事,并无一人知者。可谓终日数他宝,自无半钱分。空来世上打一遭。脱却这壳漏子,上天堂也不知,入地狱也不知。随其业力,流入诸趣,并不知。若是别人家里事,细大无有不知者。”

  宗杲大师,济世弘法的苦口婆心,度人回心向道的菩萨情怀,昭然揭显。

  他还精辟指出了世间与梦事的相互关系,意味深远: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教中自有明文,唯梦乃全妄想也:而众生颠倒,以日用目前境界为实,殊不知,全体是梦。而于其中复生虚妄分别,以想心系念、神识纷飞为实梦。殊不知,正是梦中说梦,颠倒中又颠倒。……则全梦是实,全实是梦,…

《大慧宗杲“话头禅”理路钩沉——以《大慧书》为线索(袁经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