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就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是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闪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虚云这一释义,正是秉承大慧宗杲的原意。
宗杲曾道:“疑情未破,但只看个古人入道底话头,移逐日许多作妄想底心来,话头上则一切不行矣。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无。”只这一字,便是断生死路头底刀子也。”
这是说,要用“话头”来抑制整日妄想之心。但是,“话头”却不是意识中清楚明白的句子,这样的“话头”句子还得放下:
“都将平昔,或自看经教、话头,或因人举觉指示得滋味欢喜处,一时放下。依前百不知、百不会,如三岁孩儿相似,有性识而未行,却向未起求径要底一念子前头看。……左右若信得及,只向未起求径要指示一念前看。看来看去,忽然睡梦觉,不是差事。此是妙喜。平昔做底得力工夫。”
这里的关键,是“前百不知、百不会”利“只向未起求径要指示一念前看”,强调了要向“一念子前头看”。既然是“未起求径要指示”处,似乎就应是尚未起心动念时;但若是如此,没有思维了,义怎能去“看”呢
有这种疑惑,是因为将“未起求径要指示”当成任何念头都不生起了:而这也是要远离的:
“只就这里看个话头,……看时不用博(博,疑为“抟”字之讹)量,不用批注,不用要得分晓,不用向开口处承当,不用向举起处作道理,不用堕在空寂处,不用将心等悟,不用向宗师说处领略,不用掉在无事甲里。”。
在主张不能作诸种拟议思维的同时,突山了不能“堕在空寂处”,不能“掉在无事甲里”。
那么,如何能兼顾这似乎是抵消了的矛盾二者
这就需要对“一念不生”利“一念相续”进行区分。虚云上述主张“话头,就是一念未生之际”,这“一念未生之际”,实质不是指任何念头都不生起,而是指净念以外的念头不要生起,是要除掉世间一切杂念(这常被称为“一念不生”),只需保留净念(“净念”一义,—下文涉及)持续不断(这常被称为“净念相继”或“一念相续”)。“一念不生”和“一念相续”,实质是一体的两面。严格说来,词语“一念”,在两处语境中涵义不同,“一念不生”处,指的是杂念不生;“一念相续”处,指的是净念持续。由于汉语习惯用法或口语使然,二处均称“一念”。但由于二者同属意识心的现起,沿习旧语,将二处的念头均称“一念”,不但在语词上脱口白然,在义理上也顺理成章;尽管二者的意义有本质不同。
虚云用“不生”、“不灭”,以及“一念闪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已然是对此上诸义作了很奸概括。
综合以上种种,操用自在活络了,便是在参“话头”。但这似乎是意犹未尽,要理解之,难度尚是不少。
笔者曾对“话头禅”有过体验,现据我本人的感受谈一些粗浅认识。
“看话头”、“参话头”或“照顾话头”,应是在情感专注和着迷中浸润持续,去掉知性的明白和察觉,只是一团、一簇或一股牵挂的意识流,具体牵挂什么或心系何方,不甚明了。由于倾心、渴念、追求某个对象(下详)——此即是“挣念”——经过长期的持续状态,本能而不经意地流露出一种自然的忘我, 自己仿佛已经与渴盼的对象融为一体。在这种交融状态,己没有对所谓主体利对象的分辨和自觉;因为一旦有了主体和对象的灵知,便已经是“话尾”;“话头”是超越这种境界的。
“话尾”是知性,“话头”是情感。但情感又非五欲情感,情感不是渴念的对象,情感是促使照顾“话头”状态得以实现和持续的源泉利活力。
对“话头”抱有的浓烈情感,源自于对对象的了解、熟知和渴求,并以必要的“疑情”作基础。所谓“疑情”,便是对禅宗宗旨(下详,上述的“某个对象”正是指此)的探索、琢磨而自然产生的一种在迷惘中求知的焦虑和心灵的跃动——以上的“净念”便是指这一个;“疑情”是隐在的,是莫可名状的。只有以此作为基础,浓烈情感才会产生。“疑情”本身是知性的,在“话头”中,“疑情”只是使思维更深更微细的源泉和动力之一(“疑情”比情感成为更根本的源泉和动力),“疑情”,或由祖师言句引发,或由经典义理的领会引发,但“疑情”本身,不能成为“话头”——这正是以上本文指出的“话头”被解为“句子”不正确的原因,此意即是“话头”不是“句子”。“话头”,那是一种让“疑情”笼罩而又不在具体清晰的“疑情”中,即不在思维推理中;那是似乎无所事事,但又冥灵牵挂真理实相之非无心、非有心状态,这才是“话头”。
宗杲也就此深入阐释:“但将妄想颠倒底心,思量分别底心,好生恶此底心,知见解会底心,欣静厌闹底心,一时按下。只就按下处看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州云: “无。”此一字子,乃是摧许多恶知恶觉底器仗也。不得作有无会,不得作道理会,不得向意根下思量下度,不得向扬眉瞬目处垛(垛,“吕本”作“探”)根,不得向语路上作活计,不得扬在无事甲里,不语(语,“吕本”作“得”)向举起处承当,不得向文字中引证。”
三、禅宗的“本地风光”与唯识学的阿赖耶识
神宗的宗旨,是追求、实践和亲证人生宇宙的实相。参“话头”的目的,便是寻找人生宇宙的真谛;具体言之,便是欲识禅宗“本心”。因而,在参“话头”之前,必须要对禅宗的“本心”具有足够认识。
(一)“本心”的多种异名
在《大慧书》中,对“本心”的称谓有多种表述,不妨一录:
(1)“本地”、(2)“本地风光”、(3)“自己本地风光”、(4)“此心”、(5)“自己”、(6)“本来人”、(7)“此一段大事因缘”、(8)“此段因缘”、(9)“此段人事因缘”、(10)“此个门中”、(11)“无上止等菩提”、(12)“法性”、(13)“阿耨菩提”、(14)“本来面日”、(15)“自己本来面目”、(16)“自家屋里事”、(17)“白家父母”、(18)“自家主人公”、(19)“匿德藏光者”、(20)“根源”、(21)“毗卢藏海”、(22)“寂灭大解脱光明海”、(23)“了达三世处”、(24)“顶门眼”、(25)“毗卢顶”、(26)“金刚王宝剑”。
(二)“本心”的特征
“本心”或“本地风光”到底是指什么
又有哪些特征呢
归纳宗杲诸处阐义,得出如下几点:
(1)此心生佛平等不二。
“此心与三世诸佛一体无二,若有二,则法不平等矣。”
(2)此心本来自性清净,不曾迷惑,本来成佛。
“如清净摩尼宝珠,置泥潦之中,经百千岁,亦不能染污,以本体自清净故,此心亦然。正迷时,为尘劳所惑,而此心体,本不曾惑。所谓如莲华不着水也,忽若悟得此心本来成佛,究竟自在,如实安乐:种种妙用,亦不从外来,为本自具足故。”
(3)此心无有实体,离言说、心缘和文字诸相,不可以声色见求。
▲“此心无有实体……无时无节,无古无今,无凡无圣,无得无失,无静无乱,无生无死,亦无湛然之名;亦无湛然之体,亦无湛然之用;亦无恁么说湛然者,亦无恁么受湛然说者。若如是见得彻去,径山亦不虚作此号,左右。亦不虚受此号。”
▲“此事决定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文字相。”。
▲“故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谓此广大寂灭妙心,不可以色见声求。应无所住,谓此心无实体也。而生其心,谓此心非离真而立处,立处即真也。”。
最后一段,可视为是对上两段的总结。这里是认为,不应视依托六尘的心为真心,这样生起对真心的认识是错误的——此已是妄心:真心则是“无所住”,与此特征相应而生起对真心的认识便属止确。
(4)此心与意识心截然不同。
▲宗杲曾谓:“佛言:“有心者皆得作佛。此心,非世间尘劳妄想心。”
“世间尘劳妄想心”,便是意识安心。但当时的参禅者,常将意识妄心,认作真心;在书信往来中,宗杲便予一一指正:
▲“逐日起来应用处,圆陀陀地,与释迦、达磨无少异, 白是当人见不彻、透不过,全身跳在卢色里,却向里许求出头,转没交涉矣。””
这里的“里许”便是指“日用”“声色”的意识心,“出头”便是指凭借真心而了脱生死。一句“转没交涉”,表明了向意识心求悟是一种过失。
▲“居仁自言:“行年六十岁,此事未了。”问渠:未了底,为复是举手动足、着衣吃饭底未了
若是举手动足、着衣吃饭底,又要如何了他
殊不知,只这欲了知决定、,见得死后断灭不断灭底,便是阎家老子面前吃铁棒底。此疑不破,流浪生死,未有了期。””
该处用“此事未了”、“未了底”表示尚未证悟“此心”;用“举手动足、着衣吃饭底”和“欲了知决定、见得死后断灭不断灭底”表示意识妄心的活动;“阎家老子面前吃铁棒底”表明,若尚未证悟真心,便不能了生死,腊月生死关头,在阎王面前是自救不了。这里显然是否决了将意识妄心误作真心之谬。
▲“此是妙喜应病与药。不得已,略为居士指个归家稳坐底路头而已。若便认定死语,真个唤作本命元辰,则是认识神为自己,转没交涉矣。故长沙和尚,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归家稳坐”是指悟后境界;此中,用“本命元辰”、“自己”、“本来人”和“真”等来表示真心,用“识神”和“生死本”表示妄心:又一句“转没交涉”并引用古德语句,使二心的分判得以鲜明化。
(5)此心与意识心是体用关系。
“祖师云:“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见量者,悉皆是…
《大慧宗杲“话头禅”理路钩沉——以《大慧书》为线索(袁经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