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慧宗杲“話頭禅”理路鈎沈——以《大慧書》爲線索(袁經文)▪P2

  ..續本文上一頁話就是說話,頭就是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就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是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沈,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閃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虛雲這一釋義,正是秉承大慧宗杲的原意。

  宗杲曾道:“疑情未破,但只看個古人入道底話頭,移逐日許多作妄想底心來,話頭上則一切不行矣。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雲:“無。”只這一字,便是斷生死路頭底刀子也。”

  這是說,要用“話頭”來抑製整日妄想之心。但是,“話頭”卻不是意識中清楚明白的句子,這樣的“話頭”句子還得放下:

  “都將平昔,或自看經教、話頭,或因人舉覺指示得滋味歡喜處,一時放下。依前百不知、百不會,如叁歲孩兒相似,有性識而未行,卻向未起求徑要底一念子前頭看。……左右若信得及,只向未起求徑要指示一念前看。看來看去,忽然睡夢覺,不是差事。此是妙喜。平昔做底得力工夫。”

  這裏的關鍵,是“前百不知、百不會”利“只向未起求徑要指示一念前看”,強調了要向“一念子前頭看”。既然是“未起求徑要指示”處,似乎就應是尚未起心動念時;但若是如此,沒有思維了,義怎能去“看”呢

  

  有這種疑惑,是因爲將“未起求徑要指示”當成任何念頭都不生起了:而這也是要遠離的:

  “只就這裏看個話頭,……看時不用博(博,疑爲“抟”字之訛)量,不用批注,不用要得分曉,不用向開口處承當,不用向舉起處作道理,不用墮在空寂處,不用將心等悟,不用向宗師說處領略,不用掉在無事甲裏。”。

  在主張不能作諸種擬議思維的同時,突山了不能“墮在空寂處”,不能“掉在無事甲裏”。

  那麼,如何能兼顧這似乎是抵消了的矛盾二者

  這就需要對“一念不生”利“一念相續”進行區分。虛雲上述主張“話頭,就是一念未生之際”,這“一念未生之際”,實質不是指任何念頭都不生起,而是指淨念以外的念頭不要生起,是要除掉世間一切雜念(這常被稱爲“一念不生”),只需保留淨念(“淨念”一義,—下文涉及)持續不斷(這常被稱爲“淨念相繼”或“一念相續”)。“一念不生”和“一念相續”,實質是一體的兩面。嚴格說來,詞語“一念”,在兩處語境中涵義不同,“一念不生”處,指的是雜念不生;“一念相續”處,指的是淨念持續。由于漢語習慣用法或口語使然,二處均稱“一念”。但由于二者同屬意識心的現起,沿習舊語,將二處的念頭均稱“一念”,不但在語詞上脫口白然,在義理上也順理成章;盡管二者的意義有本質不同。

  虛雲用“不生”、“不滅”,以及“一念閃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已然是對此上諸義作了很奸概括。

  綜合以上種種,操用自在活絡了,便是在參“話頭”。但這似乎是意猶未盡,要理解之,難度尚是不少。

  筆者曾對“話頭禅”有過體驗,現據我本人的感受談一些粗淺認識。

  “看話頭”、“參話頭”或“照顧話頭”,應是在情感專注和著迷中浸潤持續,去掉知性的明白和察覺,只是一團、一簇或一股牽挂的意識流,具體牽挂什麼或心系何方,不甚明了。由于傾心、渴念、追求某個對象(下詳)——此即是“掙念”——經過長期的持續狀態,本能而不經意地流露出一種自然的忘我, 自己仿佛已經與渴盼的對象融爲一體。在這種交融狀態,己沒有對所謂主體利對象的分辨和自覺;因爲一旦有了主體和對象的靈知,便已經是“話尾”;“話頭”是超越這種境界的。

  “話尾”是知性,“話頭”是情感。但情感又非五欲情感,情感不是渴念的對象,情感是促使照顧“話頭”狀態得以實現和持續的源泉利活力。

  對“話頭”抱有的濃烈情感,源自于對對象的了解、熟知和渴求,並以必要的“疑情”作基礎。所謂“疑情”,便是對禅宗宗旨(下詳,上述的“某個對象”正是指此)的探索、琢磨而自然産生的一種在迷惘中求知的焦慮和心靈的躍動——以上的“淨念”便是指這一個;“疑情”是隱在的,是莫可名狀的。只有以此作爲基礎,濃烈情感才會産生。“疑情”本身是知性的,在“話頭”中,“疑情”只是使思維更深更微細的源泉和動力之一(“疑情”比情感成爲更根本的源泉和動力),“疑情”,或由祖師言句引發,或由經典義理的領會引發,但“疑情”本身,不能成爲“話頭”——這正是以上本文指出的“話頭”被解爲“句子”不正確的原因,此意即是“話頭”不是“句子”。“話頭”,那是一種讓“疑情”籠罩而又不在具體清晰的“疑情”中,即不在思維推理中;那是似乎無所事事,但又冥靈牽挂真理實相之非無心、非有心狀態,這才是“話頭”。

  宗杲也就此深入闡釋:“但將妄想顛倒底心,思量分別底心,好生惡此底心,知見解會底心,欣靜厭鬧底心,一時按下。只就按下處看個話頭——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雲: “無。”此一字子,乃是摧許多惡知惡覺底器仗也。不得作有無會,不得作道理會,不得向意根下思量下度,不得向揚眉瞬目處垛(垛,“呂本”作“探”)根,不得向語路上作活計,不得揚在無事甲裏,不語(語,“呂本”作“得”)向舉起處承當,不得向文字中引證。”

  叁、禅宗的“本地風光”與唯識學的阿賴耶識

  神宗的宗旨,是追求、實踐和親證人生宇宙的實相。參“話頭”的目的,便是尋找人生宇宙的真谛;具體言之,便是欲識禅宗“本心”。因而,在參“話頭”之前,必須要對禅宗的“本心”具有足夠認識。

  (一)“本心”的多種異名

  在《大慧書》中,對“本心”的稱謂有多種表述,不妨一錄:

  (1)“本地”、(2)“本地風光”、(3)“自己本地風光”、(4)“此心”、(5)“自己”、(6)“本來人”、(7)“此一段大事因緣”、(8)“此段因緣”、(9)“此段人事因緣”、(10)“此個門中”、(11)“無上止等菩提”、(12)“法性”、(13)“阿耨菩提”、(14)“本來面日”、(15)“自己本來面目”、(16)“自家屋裏事”、(17)“白家父母”、(18)“自家主人公”、(19)“匿德藏光者”、(20)“根源”、(21)“毗盧藏海”、(22)“寂滅大解脫光明海”、(23)“了達叁世處”、(24)“頂門眼”、(25)“毗盧頂”、(26)“金剛王寶劍”。

  (二)“本心”的特征

  “本心”或“本地風光”到底是指什麼

  又有哪些特征呢

  歸納宗杲諸處闡義,得出如下幾點:

  (1)此心生佛平等不二。

  “此心與叁世諸佛一體無二,若有二,則法不平等矣。”

  (2)此心本來自性清淨,不曾迷惑,本來成佛。

  “如清淨摩尼寶珠,置泥潦之中,經百千歲,亦不能染汙,以本體自清淨故,此心亦然。正迷時,爲塵勞所惑,而此心體,本不曾惑。所謂如蓮華不著水也,忽若悟得此心本來成佛,究竟自在,如實安樂:種種妙用,亦不從外來,爲本自具足故。”

  (3)此心無有實體,離言說、心緣和文字諸相,不可以聲色見求。

  ▲“此心無有實體……無時無節,無古無今,無凡無聖,無得無失,無靜無亂,無生無死,亦無湛然之名;亦無湛然之體,亦無湛然之用;亦無恁麼說湛然者,亦無恁麼受湛然說者。若如是見得徹去,徑山亦不虛作此號,左右。亦不虛受此號。”

  ▲“此事決定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文字相。”。

  ▲“故經雲:“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謂此廣大寂滅妙心,不可以色見聲求。應無所住,謂此心無實體也。而生其心,謂此心非離真而立處,立處即真也。”。

  最後一段,可視爲是對上兩段的總結。這裏是認爲,不應視依托六塵的心爲真心,這樣生起對真心的認識是錯誤的——此已是妄心:真心則是“無所住”,與此特征相應而生起對真心的認識便屬止確。

  (4)此心與意識心截然不同。

  ▲宗杲曾謂:“佛言:“有心者皆得作佛。此心,非世間塵勞妄想心。”

  “世間塵勞妄想心”,便是意識安心。但當時的參禅者,常將意識妄心,認作真心;在書信往來中,宗杲便予一一指正:

  ▲“逐日起來應用處,圓陀陀地,與釋迦、達磨無少異, 白是當人見不徹、透不過,全身跳在盧色裏,卻向裏許求出頭,轉沒交涉矣。””

  這裏的“裏許”便是指“日用”“聲色”的意識心,“出頭”便是指憑借真心而了脫生死。一句“轉沒交涉”,表明了向意識心求悟是一種過失。

  ▲“居仁自言:“行年六十歲,此事未了。”問渠:未了底,爲複是舉手動足、著衣吃飯底未了

  若是舉手動足、著衣吃飯底,又要如何了他

  殊不知,只這欲了知決定、,見得死後斷滅不斷滅底,便是閻家老子面前吃鐵棒底。此疑不破,流浪生死,未有了期。””

  該處用“此事未了”、“未了底”表示尚未證悟“此心”;用“舉手動足、著衣吃飯底”和“欲了知決定、見得死後斷滅不斷滅底”表示意識妄心的活動;“閻家老子面前吃鐵棒底”表明,若尚未證悟真心,便不能了生死,臘月生死關頭,在閻王面前是自救不了。這裏顯然是否決了將意識妄心誤作真心之謬。

  ▲“此是妙喜應病與藥。不得已,略爲居士指個歸家穩坐底路頭而已。若便認定死語,真個喚作本命元辰,則是認識神爲自己,轉沒交涉矣。故長沙和尚,雲:“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爲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歸家穩坐”是指悟後境界;此中,用“本命元辰”、“自己”、“本來人”和“真”等來表示真心,用“識神”和“生死本”表示妄心:又一句“轉沒交涉”並引用古德語句,使二心的分判得以鮮明化。

  (5)此心與意識心是體用關系。

  “祖師雲:“但有心分別計較自心見量者,悉皆是…

《大慧宗杲“話頭禅”理路鈎沈——以《大慧書》爲線索(袁經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