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賴耶識與真如及唯識古學今學辨析
袁經文
唯識學在我國的傳承曾有叁大系統:地論學派、攝論學派和唯識宗。地、攝兩學派,一般稱之爲唯識古學;唯識宗,一般稱之爲唯識今學。叁大系統各自內部的傳承和系統之間的分歧和揚棄,既有遮蔽唯識學的核心義理,也有由此突顯出的對核心義理的好奇和追問,推動了玄奘西行求法,直至後來唯識宗崛起,並糅譯《成唯識論》而成就此唯識學巅峰之作。此中有些問題值得深究和澄清。
一、地論學派的分歧與存疑
(一)地論學派的分歧
地論學派流行于南北朝時期,是由研習和傳播《十地經論》而形成的學派。
世親爲了闡釋《華嚴經·十地品》而著《十地經論》,此論于永平四年(公元511年),由菩提流支主持譯出;據菩提流支的《金剛經》講稿《金剛仙論》記載,他是世親的四傳弟子,應有世親的法脈傳承。此外,參加翻譯的還有勒那摩提、佛陀扇多。
關于《十地經論》的翻譯,流傳有多種說法,大概可以說明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的見解分歧,以及地論學派分爲南北二道的端倪。
從菩提流支出,以道寵爲開祖,稱爲北道;從勒那摩提出,以慧光爲開祖,稱爲南道。
由于從相州[1]至洛陽有南北兩條通道,菩提流支及其徒裔多居北道,所以又稱這一派系爲相州北道或相州北派;勒那摩提及其門下多居南道,又稱這一派系爲相州南道或相州南派。
但據日人布施浩嶽考證,南北二道,當指洛陽城內禦道之南和禦道之北,因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分居于禦道之南北而得名。[2]
地論南、北二道的分歧,無法從其二道的早期傳承人中直接知曉,因爲相關文獻已經無存。我們只能從後世其他派系對二道的描述中,略知一二。據此間接文獻,地論學派南北二道的分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阿賴耶識依持說和真如依持說的對立。
《翻譯名義集》卷六指出:“天親(引者按:即世親)菩薩造《十地論》,翻至此土,南北各計,相州南道計梨耶爲淨識,相州北道計梨耶爲無明,此乃南北之殊也”[3]
湛然也指出:“陳梁已前,弘《地論》師,二處不同。相州北道計阿黎耶以爲依持,相州南道計于真如以爲依持。此二論師俱禀天親,而所計各異,同于水火。”[4]
《法華文句記》卷七中說:“古弘地論,相州自分南北二道,所計不同;南計法性生一切法,北計黎耶生一切法。宗黨既別,釋義不同。”[5]
按以上記載,南北二道的分歧,主要表現在確認阿賴耶識是染識還是淨識。
北道認爲阿賴耶識是無明,即是染識,能夠生起現實一切虛妄境界,並導致衆生的各種煩惱;這是以阿賴耶識爲依持,此即阿賴耶識緣起,。
南道認爲阿賴耶識是淨識,與真如、佛性、如來藏一樣,是宇宙萬有的總根源;這是以真如爲依持,此即是真如緣起(對真如緣起的認識,學界是存有誤區的,下詳)。
(2)佛性始有說和佛性本有說的對立。
據《續高僧傳·道寵傳》:“初勒那叁藏教示叁人,房、定二士授其心法,慧光一人偏教法律。菩提叁藏惟教于寵。寵在道北,教牢、宜四人。光在道南教憑、範十人。故使洛下有南北二途,當現兩說自斯始也。”[6]
“當現兩說”是指在佛性問題上持本有說(“當”說)和始有說(“現”說)的差異。
佛性始有和本有的分歧,實質上直接根源于依持說。
北道主張阿賴耶識是萬法的依持,而阿賴耶識本是無明,所以衆生必須經過後天的熏習修行才能淨除無明而産生佛性;這便是佛性始有說。
南道主張真如爲萬法的依持,而阿賴耶識本是淨識,所以衆生佛性本有,只要去除染汙,使本有清淨佛性得以顯現,便可成佛;這便是佛性本有說。
(二)對地論學派分歧的質疑
1、從史料考證來看。
由于地論學派流傳至今的資料有限[7],上述南北二道的分歧,多系根據其他宗派的介紹輾轉獲知;因而,不能確定南北二道的分歧全然如是。以下的考證可以證明,以上轉述的地論南北二道的分歧並不具明晰和確切性。
根據以上資料,北道系以阿賴耶識爲無明,但北道菩提流支在《金剛仙論》卷五有“第八佛性識”[8]一語。這約略可以透出信息,在北道觀點中,第八阿賴耶識是既有無明,亦有佛性的。
而南道則被描述爲只承認阿賴耶識是淨識,但是,以南道地論師慧遠《大乘義章》的思想作比對,也發現其中不少內容與以上所陳有諸多出入,《大乘義章》卷叁稱:“佛性真心與無明地,合爲本識,名阿梨耶”[9];“真心與妄和合名阿梨耶,亦名本識,亦名藏識” [10]。又,慧遠解釋阿賴耶識共有八義,即(1)藏識、(2)聖識、(3)第一義識、(4)淨識、(5)真識、(6)真如識、(7)家識、(8)本識;其中家識和本識是這樣解釋:“七、名家識,亦名宅識,是虛妄法所依處故;八、名本識,與虛妄心爲根本故”[11]。由此諸句可知,南道觀點也存有阿賴耶識的虛妄染汙說,即不純然是淨識說。在慧遠的闡釋中,南道立場應是阿賴耶識真妄、染淨二者兼容的和合;並且第(6)義表明,阿賴耶識又名真如識。
這顯然與上述描繪的所謂南北二道的分歧不符。鑒于南道,有觀點認爲慧遠思想是受了《攝大乘論》影響,即謂慧遠思想已與地論學派有了差別。本文下述的分析表明,這種說法是輕率和簡單化的。
對南北二道的分歧不予認可的史料還有:
荊溪在談到南北二道的差異時便說:“宗黨既別,釋義不同。豈地論令爾耶?”[12]
知禮談到南道時,也曾就“法性”與“性惡”一體指出:“雖相州南道弘地論者,以法性爲依持,然不明性具諸惡法門。”[13]
永明延壽在《宗鏡錄》中談到:“豈同爾相州北道,明緣修作佛;南土大小乘師亦多用緣修。亦不同相州南道,用真修作佛”,那麼,該如何修呢?延壽指出:“觀真如實相,不見緣修作佛,亦不見真修作佛,亦不見真緣二修合故作佛,亦不離真緣二修而作佛。”[14]
可見,對地論南北二道的剖分存有異議的,並不自今日始有。下文也將提到,玄奘西行求法,便是出于對南北二道剖分的不滿。
我們先看南北二道均予認可和宗依的《十地經論》有何相關思想,《十地經論》卷十中稱:“複住報行成者,善住阿梨耶識真如法中故”[15],這裏卻是直將阿賴耶識和真如並舉。而慧遠的上述思想,顯然是更爲符合《十地經論》的這一句義的。
那麼,《十地經論》是否具有將阿賴耶識與真如合一的思想,並在傳承中,由于理解上的困難(即難于理解一染一淨這二者何以能夠合成一整體),而導致誤讀並影響和分裂了其二派傳人呢?
2.從佛教體系的義理來看。
在傳承上,這種誤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佛在《勝鬘經》中指出,“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難可了知”, 《勝鬘經》雲:“勝鬘夫人說是難解之法問于佛時,佛即隨喜:“如是!如是!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爲煩惱所染亦難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诃薩乃能聽受,諸余聲聞唯信佛語。”[16]
阿賴耶識與真如的關系,實質就是含藏染汙種子的阿賴耶識與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的關系;二者實質是不一不異的。但是,對此的領會,卻是尤爲艱難。
關于地論派的討論,以上有非此即彼說,也有二者一體說。非此即彼說,被傳統觀點認爲是地論學派分歧的焦點所在。我們不妨對“非此即彼”說,從義理角度分析其是否合理。
(1)“佛性始有說”和“佛性本有說”能夠同時並立。
北道主張的“佛性始有說”認爲,阿賴耶識本是無明染識,衆生必須經過後天的熏習修行才能淨除無明而産生佛性。
南道主張的“佛性本有說”認爲,阿賴耶識本是淨識,所以衆生佛性本有。
本文認爲,南北二道在此同用“佛性”一語,但二處內涵,其實並不同一。
北道的所謂“佛性”,是指成佛的“無漏有爲種子”; 南道的所謂“佛性”,是指般若(即無分別智)賴以産生之所緣境——真如,此即“無漏無爲法”。
就此而言,北道主張的“佛性始有說”和南道主張的“佛性本有說”是能夠同時成立,相互間並不矛盾。
因爲“無漏無爲法”,是衆生人人本來具有的,由此可以成立“佛性本有”;而成佛所賴以依托的“無漏有爲種子”,是因修而得,由此可以成立“佛性始有”。
(2)阿賴耶識,既是染識,也是淨識。
南北二道的紛爭,也可以彙集到一點,便是阿賴耶識是染識、還是淨識的問題。
阿賴耶識染識和淨識的問題,在凡夫位和聖賢位各有不同內涵。
在凡夫位,阿賴耶識既有染汙種子,也有阿賴耶識實性;前者即是無明,後者便是真如。這也是上述《勝鬘經》提到的,“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汙”的另一種表述。
在聖賢位,八地以前的菩薩,其第八識尚稱爲阿賴耶識,其阿賴耶識實性,即清淨的真如性,與凡夫無異;因爲真如佛性,是佛與菩薩、衆生平等同有。而阿賴耶識所含藏的,既有染汙的種子,也有出世間清淨的種子。
因而,如果是以阿賴耶識實性、真如和自性清淨心等意義來界定淨識的話,阿賴耶識既是染識,也是淨識。
(3)阿賴耶識能夠同時含藏染淨種子。
至于阿賴耶識是染汙識,但其中卻藏有純淨的“無漏有爲種子”——如果認爲這是一對矛盾,其實這是由觀念上的粗疏把握而導致的認識局限。
實質上,阿賴耶識的含義是藏識,是染淨種子同藏。
在《攝大乘論》中,染汙種子所藏的阿賴耶識,稱之爲“阿賴耶識自性”或“阿賴耶識”;純淨種子所藏的阿賴耶識,稱之爲“非阿賴耶識自性” 或“非阿賴耶識”。[17]
在進入見道位後的聖者中,二者在第八識中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即“非阿賴耶識”日增,“阿賴耶識”日減,《攝大乘論》…
《阿賴耶識與真如及唯識古學今學辨析(袁經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