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釋(常照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佛。」

  有緣弟子感光赴會

  【經文】

  說是語已,尊者阿若憍陳如,即從禅起,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摩诃迦葉,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大目犍連,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舍利弗,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與其眷屬千比丘尼俱。須達長者與叁千優婆塞俱。毗舍佉母與二千優婆夷俱。複有菩薩摩诃薩,名跋陀婆羅,與其眷屬十六菩薩俱。文殊師利法王子,與其眷屬五百菩薩俱。天龍夜叉幹闼婆等一切大衆,睹佛光明皆悉雲集。

  【白話】

  當佛陀的化身佛證實,有千尊菩薩已降臨孤獨園後,其它衆弟子,看到佛光也速速趕到。其中有佛陀最初在鹿野宛化度之五比丘,阿若憍陳如等,帶他的眷屬弟子二百五十人來了。由婆羅門教,轉信佛陀的摩诃迦葉,帶他的眷屬二百五十人也來了。目犍連尊者,和他的眷屬弟子二百五十人也到了。尊者舍利弗,和他的眷屬弟子二百五十人也到了。佛陀姨母波阇波提比丘尼,和她的眷屬弟子一千位比丘尼也趕到了,須達多長者,和他的叁千名在家居士弟子也來到佛所。毗舍佉母,和她所屬二千女衆弟子也到了。還有大菩薩跋陀婆羅,和他所化度而成就的十六位小菩薩也到了。文殊師利法王子,和他所教育的五百位菩薩也到了。其它尚有天龍八部衆,以及一切弟子,看到光明燦爛佛光,都趕到佛所集會。

  【釋義】

  當初和諸位研究般若心經、金剛經、八大人覺經時,就和諸位說過,每部經俱叁分科,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佛法自漢明帝時代,傳入中國以來,傳法的法師們,只是順經文解經義,沒有分科解釋。後來到了晉朝道安法師,才發現一切佛經皆俱叁分,可是安師之發現卻受當時一些學者譏笑他自恃聰明,亂判聖教。到了唐朝時代,印度傳來一部佛心地論,果然說明「凡是佛經,無論大小部,皆悉俱足叁分。」可是,這個時候道安法師已經圓寂二百多年了。後來所有學僧,皆仿效道安法師的方法解經,又尊稱安師爲「彌天高判」。

  序分是說明講經緣起。正宗分是說明本經的中心意義。流通分是佛陀指示,經中內容不要斷絕,要繼續流通下去,使未來衆生,皆能得受法益。

  一、證信序:證明本經是佛說,使聽經者生正信念。

  二、發起序:說明本經以何種因緣發起。

  在證信序中,最初舉五事證信,這五事證信是經文中的前幾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本經前二段,從「如是我聞」至「佛光明皆悉雲集。」的這段序文,不是世尊親身說的,是結集本經衆大德者,說明世尊當時宣說本經的情形,使後人憑這段事實,知道是佛親身說的,産生信心。由信而尊重,尊重而發願奉行,以備將來同生兜率內院淨土,共受彌勒法雨滋潤,以至得證無上正等正覺。

  「如是」:是標明信成就。凡事相信者則說如是,不相信者可說不如是。因爲佛法如大海信者能入。不異爲如,無非爲是。這是證明佛陀滅度後,阿難結集經藏時,而結集的內容,和佛陀所說絲毫無差叫做「如」,既然和佛陀所說無差,當然正確得當了,所以叫做「是」。

  在這成就中所標明,是要衆生真實相信,下面的這些話。爲什麼要相信?因爲這些話是佛說,是我阿難親身聽的。所以下面標明我聞。

  「我聞」:是標明聞成就。我聞是阿難自稱,是我阿難親身聽的法音,絕對不是一般的傳聞。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難是多聞第一,所以一切法流入阿難耳,絕對不會忘失。他能夠將佛陀一代時教,一一記住,所以才能領導群衆,結集經藏。

  「一時」:是標明時成就。是說明講本經之時。爲什麼不標明年月日呢?單用一時。因爲佛陀說法利生時,在叁界中沒固定地點,時人間、時天上、時龍宮,所以很難標定時間年月日,如地球上東西方時間相差幾小時。人間百年,忉利天則一日。因此很難確定日子,所以,以一時總稱。

  「佛」是標明主成就,當然是說法主釋迦牟尼佛。因爲祂覺行圓滿,所以稱爲佛。

  「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標明說法處,是爲處成就。因爲沒有所在地不能成法會,至于講本經之所在,就是在離舍衛國約六公裏的祇樹給孤獨園。至于本處情況已在金剛經講解時已詳細說明過。

  「世尊」:是佛十號中之一號,是世出世間所共尊,所以尊稱爲「世尊」。

  十號:  

  一、如來:證真如理體,成無上正等正覺之聖者。  

  二、應供:已斷一切惡,應受人天之供養者。  

  叁、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一切法無不通達。  

  四、明行足: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明足,戒定慧叁學圓滿爲行足。

  五、善逝:好去的意思,已經解脫,不落生死苦海。

  六、世間解:解知世間有情非情之事。

  七、無上士:人中最勝,沒有過錯的人。

  八、調禦丈夫:佛能調禦一切可度之大丈夫。叫他修道。

  九、天人師:佛可作叁界諸天之導師,可作人間之解脫教師。

  十、佛世尊:佛陀是世間最爲尊貴。祂具足萬德,所以稱佛爲世尊。

  「舉身放光」:爲什本法會佛陀放光集衆?他法會不放光。窺基大師說:「彌勒上生,因深果遠,若不警召有緣,有緣無由聞見。又無明昏夜,覺照難生,不警群機,無由自悟,故放光召集。」

  「雨金色蓮華」:窺基大師說:「華有五德,一、能掩惡,喻滅衆罪。二、能生果,喻聞此經,見彌勒佛獲證聖道。叁、香氣遠聞,學經見佛,英聲遠振。四、能出水,喻聞經等,能出生死海。五、能開敷,喻今後佛,敷妙義。」

  「大化佛」:又稱謂化佛,是佛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法華經普門品說:「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釋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身菩薩。

  「拘留孫佛,樓至佛」:拘留孫是賢劫最初成佛,樓至佛是賢劫最後成佛。吾人當今所居住之地球,自生至滅爲一大劫,劫名爲賢劫,地球自生至滅,必經成、住、壞、空四中劫,每一中劫有二十小劫,賢劫千佛出世時期,自住劫之第九小劫始,前八小劫八增八減無佛出世。  拘留孫佛出世爲第九劫人壽八萬歲減至六萬歲時之期間。  

  拘那含牟尼佛爲人壽六萬歲減至四萬歲之期間。  

  迦葉佛出世爲人壽四萬歲減至二萬歲之期間。  

  釋迦佛出世爲人壽百歲之期間。  

  彌勒佛出世爲第十劫增劫至人壽八萬四千歲之期間。

  樓至佛爲賢劫最後一佛,是住劫之第二十小劫,人壽八萬四千歲之期間。

  「阿若憍陳如」:憍陳如是佛陀成道時,最初在鹿野宛所度五比丘其中之一,五比丘爲憍陳如、馬勝、拔提、摩男拘利、二十力迦葉。此五人本來皆是佛陀親戚。佛陀初出家時,淨飯王命令這五人,同時離開迦毗羅城,服侍悉達多太子。太子六年中以外道苦行爲功行,日食些麻麥。六年苦行未證菩提,即離苦行林,當行至泥連禅河邊,體力不支而倒地,後受牧羊女乳糜,才漸漸回複體力。這五人即認定太子喪志敗道,便離開太子而獨修。後來太子重坐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得成正等正覺,成爲叁界慈父,人天導師。最初二十一天講華嚴大乘法義,二十一天後至鹿野宛誘導憍陳如等五人,五人在遙遠中見佛陀威儀寂靜,神光顯耀安祥前進,忽起敬慕慚愧之心,以禮相迎。時佛陀以四聖谛教育,五人聞法開悟,證阿羅漢道,是爲佛陀初期弟子五比丘。

  「摩诃迦葉」:又名爲大迦葉,是婆羅門姓,身上皮膚金色。大迦葉因何皮膚金黃色?九十一劫前,毗婆屍佛入涅槃後,四部弟子爲佛造七寶塔,中有佛像,佛像金色因久損壞,時有一乞食貧女,見佛像時發願修補,在乞食中積錢買金。當時大迦葉爲金飾師,貧女即持金請金飾師修補佛像,金飾師歡喜義務把佛像補好,這時二人並在佛像前立願,未來世世爲夫婦,常修梵行。從那時起,經過九十一劫,身皆金色。後生梵天,天壽盡,生在印度摩揭陀國,爲佛弟子。

  大迦葉是佛陀十大弟子中頭陀第一,他堅守苦行,常與佛陀對坐說法。佛陀涅槃前一日,以正法眼傳授大迦葉,後來大迦葉與阿難陀負責結集經藏。

  前文說過,彌勒受佛陀姨母,贈送金褛衣一件之事,這件金褛衣又有什麼法義?我們再從「大唐西域記」第九來了解這件金褛衣的未來。本書記載,佛陀將涅槃時,以當時姨母所獻金褛袈裟與諸法藏付囑大迦葉。佛陀涅槃後,大迦葉承奉佛陀旨意,住持正法,與阿難陀結集經藏,到第二十年欲涅槃時,登上雞足山(印度摩揭陀國),在頂上叁山峰之間,手捧佛陀所交待之金褛袈裟入定,欲于當來慈氏世尊興世之時,授與彌勒。

  景德傳燈錄記載,佛陀複告迦葉:「吾將金褛僧伽梨衣傳付于汝,轉授補處,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壞。」後來大迦葉乃持僧伽梨衣入雞足山,候慈氏下生。

  而今頭陀大迦葉入定于雞足山中,至未來彌勒佛下生時複出,在大衆前作十八變,交回金褛衣,以梵音說釋迦牟尼佛十二部經,度八十億衆生遠離煩惱。(請看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至于大迦葉未來的成就,在法華經授記品所記載,佛陀爲大迦葉尊者授記:「于最後身,得成于佛,名曰光明如來。」

  「尊者目犍連」:目犍連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目犍連和舍利弗本來是波羅門教的學者,佛陀成道後二年,才皈依佛陀。他所以能得到神通,我們可從他過去世來了解。他過去世做過漁夫,後來發覺捕魚求財,是造大罪業,就決意改業。有一日在城中遇一位辟支佛,就請他到家中接受供養,辟支佛飯後,因爲不會說法,就以神通變化引導漁夫修行。這位漁夫說:「神通太好了」,就發願修得神通之行。後來果然成就願力,求得神通。

  在佛陀的僧團中,很多同修做不到的事,他都能做到。有一日,佛陀在王舍城竹…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釋(常照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