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智顗的心靈哲學
天臺叁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
七、一心叁觀:以心來觀法
吳汝鈞
以上所論的一心叁觀,是以一念妄心作爲對象而施以空觀、假觀與中觀的實踐法。一心叁觀還有另外的意思,即是以淨心作能觀,以空觀、假觀與中觀來觀照對象或法以成就覺悟的實踐法。以下我們即討論這種實踐法。
如何能看出這種一心叁觀的心是淨心呢?其關鍵在于這種心是以智言,或以智慧言。而且這種智慧可開列爲叁,即一切智、道種智與一切種智。一切智相應于空的境界,道種智相應于假的境界,一切種智則相應于中的境界。智顗特別強調,在一心中便具有這叁種智慧,所謂“叁智一心中得”。具有這叁種與覺悟有直接關連的智慧的心,自然是一淨心。智顗說:
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名一切智。即假故,名道種智。即中故,一切種智。叁智一心中得,名大般若。(76)
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見,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薩所見,名道種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見實相,名一切種智。故言叁智一心中得。(77)
智顗以爲,一切智所照見的對象是空,是有關一切法的共同的性格,這即是緣起無自性因而是空的性格。這是二乘的智慧。二乘是專門留意事物的空無的本質的。道種智所照見的對象是假,是有關一切法的個別的特殊的性格,這些性格是由事物的緣起結構所引致的。這是菩薩的智慧。菩薩爲了教化和救度衆生,需要來到這個現象世界,廁身其中,並需要運用種種法門。因而他對這個現象世界的種種事物的特殊性格便要熟知。因此他要有道種智。佛則綜合這二者,也不偏于這二者的任何一面,他是中道的境界,他的照見這種境界的智慧是一切種智。我們可以說,一切智是觀照普遍性的智慧,道種智是觀照特殊性的智慧,一切種智則是同時觀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智慧。
智顗特別強調,這叁種智慧必須同時具足于一心中,才有妙用可言。若它們分具于叁心中,便爲粗糙。他說:
若叁智在叁心,屬叁人,是則爲麁。叁智在一心中,不縱不橫,是則理妙。(78)
即是說,叁智在一心中,一心能同時旋轉妙運叁智,無時間隔閡(不縱),無空間隔閡(不橫)。由上面看到,只有佛才有同時具有這叁種智。
智顗又進一步提出,在運用上來說,叁智並不是分開來運用,各不相幹的,卻是叁者結合成一個整體,叁即一、一即叁。同時,以智來觀照對象或境,智與境之間的關系並不是主客對待、主客分立的,卻是主客融通爲一的。即是不是智境分離,而是智境合一的。這種觀照的方式,不是一般認識論意義的觀解的,卻是睿智層面的直覺的。智顗說:
一智即叁智,叁智即一智。智即是境,境即是智,融通無礙。(79)
不管是什麼智,它們所處理的、所觀照的,都是這個依因待緣而生起的現象世間。智顗說:
照因緣麁色,名肉眼。照因緣細色,名天眼。照因緣色空,名慧眼。照因緣色假,名法眼。照因緣色中,名佛眼。(80)
這裏以“色”(物質)來概括現象世界。以慧眼觀空,這相當于一切智。以法眼觀假,這相當于道種智。以佛眼觀中(中道),這相當于一切種智。另外再加上天界衆生的天眼與凡夫的肉眼。不管是什麼眼,它們的所觀,都是這個衆生在其中輪轉生死的現象世界。
現在有一個問題。當智顗說叁智一心中得,由一心以開展出一切智、道種智和一切種智,以進行空、假、中叁觀,以觀照對象的空、假、中的面相時,此中的空觀、假觀與中觀,是否各自獨立,而爲純然的空觀、假觀與中觀呢,它們所觀照的對象的面相,又是否各各獨立的空、假、中呢?這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其實,智顗說空、假、中觀,並不單純是空觀、假觀與中觀,卻是相應地是從假入空觀、從空入假觀與中道第一義谛觀。他說:
觀有叁。從假入空,名二谛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二觀爲方便道,得入中道,雙照二谛,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名中道第一義谛觀。(81)
故空觀是從假入空觀,又名二谛觀。假觀是從空入假觀,又名平等觀。空觀照事物的空的面相,而成就空谛;假觀照事物的假的面相,而成就假谛。中觀則以空觀、假觀爲方便,綜合這二觀,亦承受這二觀所照的二谛,而得中道,成就中道第一義谛。此種觀法屏息一切心念,仿如流入一切智(sarva-jna)之大海。薩婆若即是一切智的音譯。
就空觀與假觀之稱爲從假入空觀與空入假觀言,可見這兩觀並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互相依待的,空觀是從假入空觀,它有假有作爲基礎,它在照見事物的無自性的性格時,是立根于事物的假有性的,因此不會沈空滯寂,而淪于虛無主義。另一方面,假觀是從空入假觀,它有空作爲基礎,它在照見事物的緣起假有的性格時,是立根于事物的無自性空的特質上的,因此不會執取事物爲實自有,而淪于實在論。虛無主義是斷滅論,實在論是常住論,兩者都是邪見。由于空觀與假觀互相依待,因而不會陷入斷滅論與常住論的邪見之中。
依智顗,空觀、假觀和中觀又分別稱二谛觀、平等觀和中道第一義谛觀。叁觀的特殊意味,可從這些稱呼中看到。以下我們先盾二谛觀。智顗說:
所言二谛者,觀假爲入空之诠,空由诠會,能所合論,故言二谛觀。又會空之日,非但見空,亦複識假,如雲除發障,上顯下明,由真假顯得,是二谛觀。……又俗是所破,真是所用,若從所破,應言俗谛觀;若從所用,應言真谛觀。破用合論,故言二谛觀。(82)
這裏說空觀又稱二谛觀,有叁點可言。第一,證入空理是以觀假作爲能诠的、根基的。能诠方面的是假觀,所诠方面是空觀。這便成二谛觀。這是回應上面說的從假入空觀的。第二,既然在證入空理之前,已有觀假的工夫作爲基礎,則在真正證入事物的空理時,亦當同時能識事物的假有性。空有在上,假有在下,兩者由真(空)假觀而得,故是二谛觀。第叁,若從破與用的方法言,在這空觀中,基本上是以真空來觀破世俗的假有性,而不執之爲實有。故“俗是所破,真是所用”。所破是傾向于俗谛、假有方面,所用或所立是傾向于真谛、空理方面,故又是二谛觀。
關于假觀,或從空入假觀,智顗說:
從空入假名平等觀者……當知此觀爲化衆生,知真非真,方便出假,故言從空。分別藥病,而無差謬,故言入假。平等者,望前稱平等也。前觀破假病,不用假法,但用真法。破一不破一,未爲平等。後觀破空病,還用假法。破用既均,異時相望,故言平等也。(83)
此觀的主要作用是觀取種種假有的特殊性格,以積集種種方便,到假有世界去化度衆生。但它是立足于空觀的,故不會執取種種假有與方便。無甯是,它要分辯種種假有,看它們的問題所在,患了什麼病,而又分別方便的藥物,施以適當的治療。故當事人必須停滯于假有的世界,這便是入假。我們在上面解釋平等觀時,曾表示第叁觀是以真空來觀破世俗的假有性,這時是只運用真空之法,破除世俗的假有性,並未有破除真空自己。故“破一不破,未爲平等”。現在在這假觀中,爲恐人執著真空,而流于虛無主義,故還是要用假有之法以克服之、破除之。這樣真空與假法各自應用了一次以破除、克服對方的弊病,平衡起來了,雖在不同時間,亦可言平等了。
關于中觀或中道第一義谛觀,智顗說:
中道第一義觀者,前觀假空,是空生死;後觀空空,是空涅槃。雙遮二邊,是名二空觀。爲方便道,得會中道,故言心心寂滅,流入薩婆若海。又初觀用空,後觀用假,是爲雙存方便。入中道時,能雙照二谛。(84)
這中道第一義谛觀是雙遮空觀與假觀而又雙照空觀與假觀。雙遮是雙邊否定,雙照是雙邊肯定。什麼是雙邊否定空觀與假觀呢?這目的是要避免由空觀與假觀所分別帶來的弊病。心以假觀照見事物的假有面,但又容易執取這假有面,而滯于生死的世界。把它庶掉,即是空生死。心以空觀照見事物的真空面,但又容易執取這真空面,而滯于涅槃的境界。把它庶掉,即是空涅槃。這便是“雙遮二邊”,故又稱“二空觀”。二空觀即是同時空卻假(生死)與空(涅槃)的觀照也。關于“爲方便道,得會中道,故言心心寂滅,流入薩婆若海”,上面已經闡釋過,這裏不再重複。至于雙邊肯定空觀與假觀,其目的是要同時綜合空觀與假觀的優點。初觀用空,是二谛觀以空來空卻對假有的執著;後觀用假,是平等觀以假來平衡人對空的執著,不使之陷于虛無主義中。這樣把二谛觀和平等觀或空觀和假觀作爲方便的觀法而綜合過來,待入中道境界時,便能同時觀照空、假二谛,而中道自身亦成一谛,是爲中谛。這便是中道第一義谛觀。
要注意的是,當我們最初說一心叁觀,表示這心是一淨心,它可開展出叁種智慧;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叁種智慧能分別以空觀、假觀和中觀來觀照對象,好像這種觀照對象的意味非常濃厚。但稍後便會發覺到,這種觀照對象的認識論的意味,並不濃厚,對象的被觀照,並不居于最重要的位置。無甯是,一心要在這叁觀中,透過中觀來綜合空觀假觀的長處,而舍棄兩者的短處,最後把中觀提升爲一中道第一義谛觀。心靈即在這種步步舍棄、綜合與升進中,提升自己,使自己提煉成一圓熟的主體。這裏實有一重點的轉移,即重點由外在方面的觀照外境轉移到內在的提升內在主體方面去。而內在主體的提升,是要透過不斷斷除種種煩惱才能成就的。實際上,智顗在另一處說到叁觀,便主要就破除種種煩惱而著眼,根本不提觀照外在對象的事。他說:
叁觀者,若從假入空,空慧相應,即能破見思惑,成一切智。智能得體,得真體也。若從空入假,分別藥病,種種法門,即破無知,成道種智。智能得體,得俗體也。若雙遮二邊,爲入中方便,能破無明,成一切種智。智能得體,得中道體也。(85)
故…
《天臺叁大部所反映的智者大師的心靈哲學 七、一心叁觀:以心來觀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