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科學到佛學的必然性(陳明德)▪P4

  ..續本文上一頁的和記憶力所貯存的印象都消除掉,當然這個所謂世界就等于零。

  由于佛學對于物質分析的精細,愈顯出感覺所賴以依存的識——精神,于物質的存在,是占據多麼重大的比重,甚至可以說,沒有精神,根本談不上所謂存在。說到這裏,也許有人要問,佛學這種觀點,是不是落入唯心哲學的窠臼?不,絕不。前面已經說過,唯識宗所闡明的八種識,亦都是衆緣所造成的,如眼識即需要根境空明等物質條件生起的,再說明白一點,佛學的「緣」是包括精神物質等有形的條件,如果說佛學是唯什麼,就只能稱之爲「唯因緣」,所以華嚴經說:「如來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緣起,法性常住。」而這個「緣起」原理,是本來如是的,佛雖親證親說,但不是佛自己規定的,因爲這個「理性」是無始以來常不變的。故增一阿含卷廿六說:「欲使空地,複使地爲空,本緣之聲,此緣不腐敗。」

  由此,佛學對吾人追求知識給予一種最著實的啓示,即心與物是互相爲緣的,不但不能絕對的分開,而且是互融互攝,混合無礙。原來所謂精神與物質、色法與心法,在唯識家看來,都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見分與相分,見分是能知的心,相能是所知的物。惟普通人把心執爲主觀的我,這叫做「我執」,把物執爲客觀的世界,這叫做「法執」。而我執與法執,就是凡夫所錯認的實我與實法。因爲人們心中感覺的,眼前看到的,都似乎有一個我存在,有一個世界存在,所以他們固執著這種見解(唯識學叫偏計執法),無始以來,多生多世,都不原有所變易!可是有我就必定自私,有物就必自利,自私自利的人即因爲不明我與法均系因緣和合幻有(唯識叫做依他起性),而不知緣生假有法則的人,則無法與宇宙人生的根本實性(圓成實性)合而爲一,亦即永遠無法與真理碰頭,永遠沈淪于愚癡迷惑中,而迷惑的人必然造作惡業,造作惡業者必自受其苦;惑、業、苦叁,如影隨形,佛教即系基比原理,敷演叁世因果,輪回報應的大題目,除了那些不可以理喻的人,如頑固的無神論者與淺溥者流不信有過去未來世外,這是百分之百合于邏輯的推理,不由于你不傾心折服。任何的如果不是有緣「開法悟道」,盡示來世仍必是天堂地獄,六趣出沒,了生脫死,無有可期!

  總之,人類今日以機械分析物質,以數理說明宇宙,如借牛頓的口氣形容,其成就只等于在廣漠無涯的海灘上,拾得一兩顆貝殼。而佛學卻是使用另外一套不同的方法,以窮究一個完全不同的對象——人心,如借亞裏斯多德的口氣形容,是以自明的原理,去認識宇宙人生的基本真實。佛教在這方面的努力,有其登峰造極的輝煌成就;所以科學家如放棄其徹底求真的崇高任務,必以佛學爲其最後歸趨,才能完成其無法完成的神聖職責。

  最後必須指陳的,是佛學的修習,並不僅僅參于爲科學完成未竟的事功,說明宇宙的最後真實是什麼;因爲在佛眼中看來,這種問題早已不成問題,依據佛陀親證和現量,我們可以知道一切的存在超不出六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空大、識大。前五屬于物質,後一屬于精神,「大」字在佛學上的定義,是無所不在的種子功能,地水火風空識六字是言性的形容詞,而這大與衆緣所合變現的。不管物質的原素有多少種,人類的心靈有多少念,其最後的性能,都脫不了這六大。而六大並不是各自孤立的什麼東西,而只是這個賴耶大關系體中的原始關系者。除「關系」外,本來無一念,本來無一念,所以本體不能叫做什麼東西,佛學上所稱的「真心」、「淨識」或「真如」,都是勉強安立的假名。但有一項事實必須明了,即這個空無一塵的賴耶本體是同虛空般地一切處,也就是六大的性能遍一切處。由于一切處有本具的六大性能,及從其新薰的諸法種子(因),所以遇到某種關系條件(緣)濟備,就出現某種事相或物象。宇宙人生,森羅萬有,拆穿了都是由這種因緣關系來的。中國禅宗大德常以「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的話頭給學人去用功參悟,這句話如果可以語言文字點破,我的答案是「萬法歸一,一歸萬法」,用佛學的術語說,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因爲如果所歸的是叫做「一」的話,那麼這個一仍是萬法的根本關系和合組成的。「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就是一歸萬法的明證。所以一個真正的教徒,並不是離開世間萬相空談挂在無何有之鄉的真理,而是從萬相的當體,就看到不變的實在。因此禅宗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譬如覓兔角。」基于這一中心教理,佛教應的有處世態度,是以超然出世的襟懷,作一切入世的事功,所謂「以萬行的因花,莊嚴無上的佛果」,這種人生觀不但無絲毫的消極,而且是確確實實不自欺不欺人的積極。不過確立這種人生觀並非易易,而不實踐這種人生觀,則無法與「真理」結緣;照佛教的寶貴啓示,每個人都要證入這種真理的境界(即成佛的境界),因爲人人都有這種理性(佛性)。即使你今生不願信佛,多生多世無盡輪回以後,亦必要走這條大道,因爲真理是沒有代替品的,是唯一無二的,而不「證真」的則不能斷妄,不斷妄證真的人,則不能得到永恒的解脫與安樂。法華經雲:「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我們還有什麼猶豫呢?還有什麼觀望呢?

  

《從科學到佛學的必然性(陳明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