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尤智表)▪P2

  ..續本文上一頁,于無音韻中,偏能字字擲地作金石聲。即令文學大師讀之,亦當五體投地。至于禅宗語錄則另是一番氣象,以與佛經相較,佛經是一種簡煉的白話,而語錄則活潑潑地,乃是當時純粹的白話,開宋儒語錄之先河。在我沒有讀佛經之前,早已見過「不二法門」、「當頭棒暍」、「深得此中叁昧」等成語,但不知出于佛經,至此方知佛經文字影響于吾國文學之深。

  (丁)譯名及定名的嚴格——我曾經在二十年前替中國工程師學會編訂過電工的名詞,我當時的感想是:(A)各書的譯名太不統一;(B)音譯意譯毫無標准;(C)各種科學的專門辭典尚未編成。後來看到日本的佛教大字典及丁輻保的佛學大辭典,就感覺到佛學名詞之多,實超過任何種的專科辭典,而學術界之努力,竟反不如宗教界,誠令人慚愧無地。之後又看到佛經中有所謂五不翻及六離合釋的兩種規定,更使我感覺到佛教的進步,已超過了科學。五不翻是意譯與昔譯的標准,試問吾國科學界有否定出此種標准

  「電動機」是意譯,「馬達」是音譯,而二者並存,或作「公分」,或作「格蘭姆」,或作「克」,學者茫然。以科學精神論之,吾國科學家實遠不如佛學家。至于六離合釋則是定名的六種法則:(A)持業釋,(B)依主釋,(C)有財釋,(D)相違釋,(E)鄰近釋,(F)帶數釋。例如「發電機」,「發電」是「機」的作用,「機」能「發電」,所以是「持業釋」。又如「磁鐵L是有「磁」性的「鐵」,所以是「有財釋」。這種嚴格分析名詞的方法,其目的在使每一個專門名詞,不至于被人誤解曲解,而影響到理論的正確性。關于這一點,不單使我國科學家愧煞,即外國科學家聞之,亦當拜倒蓮座下矣!所以我根據這一點,敢說佛教的進步,已超越了科學。

  關于我國譯經的情形,我在研讀佛經的時候,附帶的注意到,我以爲很可以供中央編譯館及各大學教授的參考。我國譯經的工作,自鸠摩羅什起至玄奘義淨止,中間有過大規模分工合作的譯場的組織,譯場中有主譯、譯語、潤文等等的職別。一經之成,幾經考訂,非惟義理上與梵本如形影之相省,即一音之微亦辨之至切。我何以知之

  曰:從英譯之名詞與漢譯對照,兩者之完全符合而知之。例如:「摩诃衍」、「般若波羅蜜多」 、「阿彌陀佛」、「僧伽」等名,與今英文譯名全同。所不同者乃唐音與今國音不同。如「南無」在唐時讀作「曩谟」,「佛陀」讀乍Buddha。試思一方面從梵譯華,一方面從梵譯成巴利語,再從巴利語譯戍英文,中間經過叁度的轉變,而華莢對照,仍如形影不異,豈非奇事!最近吾國有一位英文作家,做了一本有關中國的小說,經國人譯成中文,結果面目全非,成爲文壇話柄。其實何獨此書爲然,現在大多數的譯作,都是不能還原的。由此可以推知,當初譯經工作實在是最嚴格的。此種嚴格的精神,非但于譯事爲然,他如抄寫印刷圈點無一不嚴。佛經校對之精,錯字之少,圈點之正確,均在任何學術書籍之上。何以知之

  試觀每種經論末頁必附有全書字數及圈數,這是任何書籍所沒有的。在我國采用新式標點之前,佛經中早已改良,以安于中間之圈爲讀,以邊旁之圈爲句。字數圈數尚且重視如此,錯字之少,從可知矣!

  五、佛經的理論和內容

  上文僅僅講到佛經的皮相,還沒有接觸到經文的內容。可是皮相即是骨肉所寄。要是名詞混淆,句法錯亂,訛字連篇,章節不明,那麼我早就置諸高閣了;惟其因爲佛經的皮相端莊美麗,正和佛菩薩的相貌作和諧的對比,所以我對于研究佛經的理論,自有不能自己的趨勢。我最初所讀的楞嚴經,本是一部辭藻豐美的經典,優美的筆調既足引入入勝,而其組織之嚴整,說理之精妙,更令人愛不忍釋。所以如楊仁山居士見此經于舊書攤上,竟一口氣把它看完了才走,又古人詩雲:「自從一見楞嚴後,不讀人間糠纰書。」我對此亦有同感。我又把它當作一本「實驗指導書」(Instruction Book),因爲它的結構確乎與指導書有相同之點。普通一本指導學生實驗的書,總是分爲下列幾段:(A)該項實驗的目的,(B)應用的材料儀器工具,(C)該項實驗所依據的理論,(D)實驗工作的方法和步驟,(E)由此實驗應得何種效果,(F)實驗時應該注意或預防的事項,(G)最後是結論,說明實驗的結果,可以證明某種理論的正確,或者有什麼實用的價值等等。現在和楞嚴經對比,它也可以分成以下幾段:(A)說經的緣起(即序文),(B)說明修治的對象(例如七處徽心等),(c)修行的理論(例如十番顯見,會通四科,圓彰七大等),(D)修行的方法和步驟(例如二十五圓通及道場加行各段),(E )由此修行所得的效果(例如約衆生以顯各益約國土以顯普益等段,即是對國家人民的利益),(F)修行時應一該注意或預防的事項(例如談七趣五魔以警墮落等),(G)最後說明此經的流通功德(即流通文)。實驗指導書是科學家獲得科學智識的經典,佛經則是佛學家獲得佛果的實驗指導書。我讀了楞嚴以後,看到它的內容如此科學化,不由得不驚歎,深悔從前把它與耶回諸敔等量齊觀,那知它原來是一種可以實驗可以獲得實際效果的學問,至少是與科學同等價值的學問。從此我得到一個結論:佛教不是宗教,因爲宗教是重信不重解,佛教是重解不重信;宗教是不平等的(例如耶教之不能人人爲上帝),佛教是平等的(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作佛);宗教是執相的,佛教是破一切執的。總之,佛教之與宗教,有個很大的鴻溝,凡讀過佛經的都能看到。我又得一個結論:佛教不是哲學,因爲哲學是不能證驗的,佛教是有證驗的;哲學是說食不能充饑的,佛教是利人自利的;哲學是用分別心得到的徧計所執性,佛學是用無分別智得到的圓戍實性。至于佛教與科學的關系,到此時爲止,我非但沒有找到沖突的地方,反而找到了很多相同的地方,如上文所說的。至少佛經的組織是科學化的,而科學也是無我執的。我自讀楞嚴以後,愈增加了讀經的興趣,因此再讀心經、金剛經、法華經及中論等四論。看的經論漸多,而與科學會通之處亦愈多。我所學的科學智識幾全做了佛經的注腳,變成了佛法的護法,而佛法對于科學卻反有指導和糾正的地方。現在請分述如下:

  (甲)一切物質的空假中叁觀——金剛經是一本流傳極廣的經,但其中有許多語句,不是常人所能了解的。例如:「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此語法若移用于耶同等教,必指爲叛教無疑)若以X代佛法,則此句可變爲一個公式,好戲「所謂X者,即非X,是名X。」此X可以指衆生,指天地日月、山川草木,乃至一切機器工具,各種科學工藝,以及精神的物質的種種名詞。在一般人看來,此語是不通的,或者是滑稽的,因爲X絕不能變成非X,就以代數講,x=!-X (即X不能等于-X)。但我因爲有過科學訓練,絕不如一般入之立下斷語,結果終被我用科學的事實解答這個謎語。某次有個工程師問我此話怎講

  我就指桌上的茶杯說,現在就拿這茶杯當X,則此語應成爲「所謂茶杯者,即非茶杯,是名茶杯。「我提醒他,茶杯的定義,應爲做成圓筒狀之瓷器,供人飲茶用者,然則除了瓷之外,那裏還有茶杯的本體

  而且同一杯也,今日飲茶,名曰茶環,明日飲酒,豈不變成酒杯。如此看來「茶杯」畢竟是個假名而已,其本體是空的。第一句「所謂茶杯者」,在佛教中名爲「假觀」;第二句「即非茶杯」名爲「空觀」;第叁句「是名茶杯」,名爲「中觀」。執茶杯爲實有,是世俗之見,唯物論者亦是如此(或雲馬克斯的唯物論是科學的,其實現代的科學亦不認物質爲真常不滅,所以唯物論在近年來已是非科學的了)。惟深明科學者,乃知瓷是真,茶杯是假,瓷是有,茶杯是空。惟深明佛法叁觀之理者,則知茶杯之本體雖空,仍不失其茶杯之用,故不妨假名爲茶杯,雖明空假,而不落空假二邊,是爲中觀。空假中叁觀合一,方能如理觀察,即對于該茶杯有最合理而透澈的了解,這位工程師認爲上面的解說是對的,可是他以爲茶杯的本質是瓷,茶杯雖空,瓷是有,茶杯雖假,瓷是真,我說,瓷的成分不外氫氧鋁矽而已,除氫氧鋁矽外,瓷質何在

  今以瓷代入公式中之X,即成「所謂瓷者,即非瓷,是名瓷。」再進一步,氫氧鋁矽是由原子核與電子,集合而成,猶太陽系之由日球及若幹行星集合而成,電子之繞原子核而轉,猶行星之繞日。然則氫氧鋁矽,亦非氫氧鋁矽,惟原子核與電子而已。此四種原子仍可代入上列公式中,而作空假中之叁觀。如是而推至原子核,亦複如是。總之,凡有名稱,皆可作如是觀,雖佛法亦不例外。吾友乃首肯。

  (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佛教宣傳最廣的兩句標語,人人皆知,但非人人能解。今印就原子核進而論之。原子核的研究,在最近十年間,有著顯著的進步,因而有原子能和原子彈的發明。一個原子的質量八(Mass)是集中在原子核,電子的質量僅及原子核的二千分之一 。由于原子彈的發明,而證明物質可以變爲能力(Enersy)。按舊物理學有兩個重要的定律:一是物質不滅律(Law of Conervation of Matter), 一是能力不滅律(Law 0f Conservation 0f Energy)。物質與能力是兩個家族,永遠常住不減。這個觀念原是和佛法違背的,因爲佛教是說一切法無常的。現在這個違背佛法的定律已戍陳迹,而物質和能力已成一家。物質即是佛經所說的色,由物質而變爲非物質的能力,則此物質的本體可說是空的。再看變成能力之後是怎麼一同事。原子彈在廣島上空爆炸之後,這一磅的鈾(其化學符號爲U235)變成工作的能力,把廣島的生物變成死物,把一所建築變爲無數的微塵,把一塊大右從東邊移到西邊。簡單的說…

《一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尤智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