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尤智表)▪P2

  ..续本文上一页,于无音韵中,偏能字字掷地作金石声。即令文学大师读之,亦当五体投地。至于禅宗语录则另是一番气象,以与佛经相较,佛经是一种简炼的白话,而语录则活泼泼地,乃是当时纯粹的白话,开宋儒语录之先河。在我没有读佛经之前,早已见过「不二法门」、「当头棒暍」、「深得此中三昧」等成语,但不知出于佛经,至此方知佛经文字影响于吾国文学之深。

  (丁)译名及定名的严格——我曾经在二十年前替中国工程师学会编订过电工的名词,我当时的感想是:(A)各书的译名太不统一;(B)音译意译毫无标准;(C)各种科学的专门辞典尚未编成。后来看到日本的佛教大字典及丁辐保的佛学大辞典,就感觉到佛学名词之多,实超过任何种的专科辞典,而学术界之努力,竟反不如宗教界,诚令人惭愧无地。之后又看到佛经中有所谓五不翻及六离合释的两种规定,更使我感觉到佛教的进步,已超过了科学。五不翻是意译与昔译的标准,试问吾国科学界有否定出此种标准

  「电动机」是意译,「马达」是音译,而二者并存,或作「公分」,或作「格兰姆」,或作「克」,学者茫然。以科学精神论之,吾国科学家实远不如佛学家。至于六离合释则是定名的六种法则:(A)持业释,(B)依主释,(C)有财释,(D)相违释,(E)邻近释,(F)带数释。例如「发电机」,「发电」是「机」的作用,「机」能「发电」,所以是「持业释」。又如「磁铁L是有「磁」性的「铁」,所以是「有财释」。这种严格分析名词的方法,其目的在使每一个专门名词,不至于被人误解曲解,而影响到理论的正确性。关于这一点,不单使我国科学家愧煞,即外国科学家闻之,亦当拜倒莲座下矣!所以我根据这一点,敢说佛教的进步,已超越了科学。

  关于我国译经的情形,我在研读佛经的时候,附带的注意到,我以为很可以供中央编译馆及各大学教授的参考。我国译经的工作,自鸠摩罗什起至玄奘义净止,中间有过大规模分工合作的译场的组织,译场中有主译、译语、润文等等的职别。一经之成,几经考订,非惟义理上与梵本如形影之相省,即一音之微亦辨之至切。我何以知之

  曰:从英译之名词与汉译对照,两者之完全符合而知之。例如:「摩诃衍」、「般若波罗蜜多」 、「阿弥陀佛」、「僧伽」等名,与今英文译名全同。所不同者乃唐音与今国音不同。如「南无」在唐时读作「曩谟」,「佛陀」读乍Buddha。试思一方面从梵译华,一方面从梵译成巴利语,再从巴利语译戍英文,中间经过三度的转变,而华荚对照,仍如形影不异,岂非奇事!最近吾国有一位英文作家,做了一本有关中国的小说,经国人译成中文,结果面目全非,成为文坛话柄。其实何独此书为然,现在大多数的译作,都是不能还原的。由此可以推知,当初译经工作实在是最严格的。此种严格的精神,非但于译事为然,他如抄写印刷圈点无一不严。佛经校对之精,错字之少,圈点之正确,均在任何学术书籍之上。何以知之

  试观每种经论末页必附有全书字数及圈数,这是任何书籍所没有的。在我国采用新式标点之前,佛经中早已改良,以安于中间之圈为读,以边旁之圈为句。字数圈数尚且重视如此,错字之少,从可知矣!

  五、佛经的理论和内容

  上文仅仅讲到佛经的皮相,还没有接触到经文的内容。可是皮相即是骨肉所寄。要是名词混淆,句法错乱,讹字连篇,章节不明,那么我早就置诸高阁了;惟其因为佛经的皮相端庄美丽,正和佛菩萨的相貌作和谐的对比,所以我对于研究佛经的理论,自有不能自己的趋势。我最初所读的楞严经,本是一部辞藻丰美的经典,优美的笔调既足引入入胜,而其组织之严整,说理之精妙,更令人爱不忍释。所以如杨仁山居士见此经于旧书摊上,竟一口气把它看完了才走,又古人诗云:「自从一见楞严后,不读人间糠纰书。」我对此亦有同感。我又把它当作一本「实验指导书」(Instruction Book),因为它的结构确乎与指导书有相同之点。普通一本指导学生实验的书,总是分为下列几段:(A)该项实验的目的,(B)应用的材料仪器工具,(C)该项实验所依据的理论,(D)实验工作的方法和步骤,(E)由此实验应得何种效果,(F)实验时应该注意或预防的事项,(G)最后是结论,说明实验的结果,可以证明某种理论的正确,或者有什么实用的价值等等。现在和楞严经对比,它也可以分成以下几段:(A)说经的缘起(即序文),(B)说明修治的对象(例如七处徽心等),(c)修行的理论(例如十番显见,会通四科,圆彰七大等),(D)修行的方法和步骤(例如二十五圆通及道场加行各段),(E )由此修行所得的效果(例如约众生以显各益约国土以显普益等段,即是对国家人民的利益),(F)修行时应一该注意或预防的事项(例如谈七趣五魔以警堕落等),(G)最后说明此经的流通功德(即流通文)。实验指导书是科学家获得科学智识的经典,佛经则是佛学家获得佛果的实验指导书。我读了楞严以后,看到它的内容如此科学化,不由得不惊叹,深悔从前把它与耶回诸敔等量齐观,那知它原来是一种可以实验可以获得实际效果的学问,至少是与科学同等价值的学问。从此我得到一个结论:佛教不是宗教,因为宗教是重信不重解,佛教是重解不重信;宗教是不平等的(例如耶教之不能人人为上帝),佛教是平等的(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作佛);宗教是执相的,佛教是破一切执的。总之,佛教之与宗教,有个很大的鸿沟,凡读过佛经的都能看到。我又得一个结论:佛教不是哲学,因为哲学是不能证验的,佛教是有证验的;哲学是说食不能充饥的,佛教是利人自利的;哲学是用分别心得到的徧计所执性,佛学是用无分别智得到的圆戍实性。至于佛教与科学的关系,到此时为止,我非但没有找到冲突的地方,反而找到了很多相同的地方,如上文所说的。至少佛经的组织是科学化的,而科学也是无我执的。我自读楞严以后,愈增加了读经的兴趣,因此再读心经、金刚经、法华经及中论等四论。看的经论渐多,而与科学会通之处亦愈多。我所学的科学智识几全做了佛经的注脚,变成了佛法的护法,而佛法对于科学却反有指导和纠正的地方。现在请分述如下:

  (甲)一切物质的空假中三观——金刚经是一本流传极广的经,但其中有许多语句,不是常人所能了解的。例如:「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此语法若移用于耶同等教,必指为叛教无疑)若以X代佛法,则此句可变为一个公式,好戏「所谓X者,即非X,是名X。」此X可以指众生,指天地日月、山川草木,乃至一切机器工具,各种科学工艺,以及精神的物质的种种名词。在一般人看来,此语是不通的,或者是滑稽的,因为X绝不能变成非X,就以代数讲,x=!-X (即X不能等于-X)。但我因为有过科学训练,绝不如一般入之立下断语,结果终被我用科学的事实解答这个谜语。某次有个工程师问我此话怎讲

  我就指桌上的茶杯说,现在就拿这茶杯当X,则此语应成为「所谓茶杯者,即非茶杯,是名茶杯。「我提醒他,茶杯的定义,应为做成圆筒状之瓷器,供人饮茶用者,然则除了瓷之外,那里还有茶杯的本体

  而且同一杯也,今日饮茶,名曰茶环,明日饮酒,岂不变成酒杯。如此看来「茶杯」毕竟是个假名而已,其本体是空的。第一句「所谓茶杯者」,在佛教中名为「假观」;第二句「即非茶杯」名为「空观」;第三句「是名茶杯」,名为「中观」。执茶杯为实有,是世俗之见,唯物论者亦是如此(或云马克斯的唯物论是科学的,其实现代的科学亦不认物质为真常不灭,所以唯物论在近年来已是非科学的了)。惟深明科学者,乃知瓷是真,茶杯是假,瓷是有,茶杯是空。惟深明佛法三观之理者,则知茶杯之本体虽空,仍不失其茶杯之用,故不妨假名为茶杯,虽明空假,而不落空假二边,是为中观。空假中三观合一,方能如理观察,即对于该茶杯有最合理而透澈的了解,这位工程师认为上面的解说是对的,可是他以为茶杯的本质是瓷,茶杯虽空,瓷是有,茶杯虽假,瓷是真,我说,瓷的成分不外氢氧铝硅而已,除氢氧铝硅外,瓷质何在

  今以瓷代入公式中之X,即成「所谓瓷者,即非瓷,是名瓷。」再进一步,氢氧铝硅是由原子核与电子,集合而成,犹太阳系之由日球及若干行星集合而成,电子之绕原子核而转,犹行星之绕日。然则氢氧铝硅,亦非氢氧铝硅,惟原子核与电子而已。此四种原子仍可代入上列公式中,而作空假中之三观。如是而推至原子核,亦复如是。总之,凡有名称,皆可作如是观,虽佛法亦不例外。吾友乃首肯。

  (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佛教宣传最广的两句标语,人人皆知,但非人人能解。今印就原子核进而论之。原子核的研究,在最近十年间,有着显着的进步,因而有原子能和原子弹的发明。一个原子的质量八(Mass)是集中在原子核,电子的质量仅及原子核的二千分之一 。由于原子弹的发明,而证明物质可以变为能力(Enersy)。按旧物理学有两个重要的定律:一是物质不灭律(Law of Conervation of Matter), 一是能力不灭律(Law 0f Conservation 0f Energy)。物质与能力是两个家族,永远常住不减。这个观念原是和佛法违背的,因为佛教是说一切法无常的。现在这个违背佛法的定律已戍陈迹,而物质和能力已成一家。物质即是佛经所说的色,由物质而变为非物质的能力,则此物质的本体可说是空的。再看变成能力之后是怎么一同事。原子弹在广岛上空爆炸之后,这一磅的铀(其化学符号为U235)变成工作的能力,把广岛的生物变成死物,把一所建筑变为无数的微尘,把一块大右从东边移到西边。简单的说…

《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尤智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