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科學觀(尤智表)▪P4

  ..續本文上一頁,水面上途生出無數同心環形,每一圓心,喻如一個衆生的我相,從此中心起無數環形波浪向外散展,由于數環無形波浪互相沖擊,遂使清淨平等的水面,幻起濁亂不平之相。在此不平的水面上,沒有一個水分子不受到各個中心的波動影響。由此喻可以摧知世界一切事物,無不有衆生的主觀參雜在內,任何所謂客觀的事理,印是由許多主觀事理編織而成。即是用儀器測得的數量,及用算學算出的公式,亦仍不離主觀,必我相消滅,能所雙亡,然後始有純客觀的真理。無我相、無能所,喻如水面無波,平靜如鏡,物來像現,如鏡照物,如此方爲真客觀。

  叁、慈悲與博愛

  宗教家倡言博愛,學者不察翕然和之,以爲這是天經地義,真實不刊之論,那知佛教卻非但不言博愛,而且反以愛爲衆苦之因,生死之本,棄之惟恐不及。那末佛教言慈悲,與博愛有什麼分別

  答曰:此二者的含義決然不同。因爲既稱愛必有能愛所愛,既有能所,必有人我,以我爲能愛,彼爲所愛。有了人我相,就有差別。愛我甚于愛人,世人大都如此,這果然是俗見,但若說愛人要甚于愛我,也何嘗不是偏見。況且既有愛,必有可愛的條件,譬如說,因爲他相貌好、學問好、品性好。但相貌學問口叩性不是固定的,不是絕對的,一旦變得不好,或比不上先前,比不上別人時,你就會不愛他了。再進一步講,我所愛的,人家亦愛,我愛而取爲我有,則人必失其所愛,因我得人失,人得我失,于是起嫉妒,發之于行爲,則爲殺、爲盜、爲淫,論其果,則怨憎會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于是清淨世間送成五濁惡世。所以佛說愛是生死輸回之本,憂悲苦惱之因。愛既是染因,則縱然博而廣之,以至無限,亦無法變染爲淨。這就是佛教不提倡博愛的理由。還有一句口頭禅,叫做「愛我敵人」,也是一般宗教家常常提到的,其實既爲敵人,心中已有敵相,對此敵相所起的心,只有怨恨、嫉妒、嫌惡,就絕不會生起歡喜心、愛好心,縱然你勉強愛你的敵人,也不外是虛僞心、詐欺心,佛教就絕不這樣說的,只教我們對這輩惱害我們的人,要先作平等觀,不作敵友想,我們用不到愛他,只可起同體的大悲心,設法治弭他的惱害心,使他轉生歡喜心。這樣才是佛法。所以我再把慈悲的真意介紹給讀者。

  佛教對于慈悲兩字的解釋,慈是與樂,悲是拔苦。慈悲不是以我爲中心而出發的,乃是建立于一切衆生的平等相上面的,這是慈悲與博愛的決然不同處,上文已經說過。從物質方面講,一切衆生皆同一體,絕無差別;從精神上講,一切衆生同具心識,而且精神更無界限可分,尤足表明其爲平等一點,所以佛教中又稱慈爲平等慈、無緣憨,悲爲同體悲,我們如練習作慈悲觀時,應先觀一切衆生(連我亦在內)平等一體,如見衆生需要什麼,我就隨分隨力給他什麼,使他獲得滿足而快樂。當我施舍于衆生時,切不可存我爲能施,彼爲所施之想,于二者之間,亦不存施舍多少財物想,如此則不起我慢,不求名譽,不望報答,不緣一切相,這才是所謂無緣慈、平等慈:如果衆生有何痛苦,當作同體想,彼所受苦,印我所受,無有彼我分別,遂興大悲心,隨分隨力,除彼痛苦。當我救度衆生時,亦不可存我相人相,不求名譽報答,不住一切相,這才是所謂同體大悲。

  明白這慈悲的理論後,自然不肯殺害衆生,供我口腹,自然不肯取非分財物供我揮霍,自然不肯貪愛美色,起邪淫心。因爲我們已覺悟雞鴨豬魚與我並非二體,貨財美色亦非心外別有,能貪所貪,兩不可得,而衆生所以犯殺盜淫者,總之曰「愚癡」而已。又我們如明白這慈悲的理論後,對于觀世音菩薩的許多感應事迹,也不會認做迷信,斥爲妄誕,因爲我們已知道菩薩法身與我們的本性是平等一體,惟其一體,所以我有所感,彼有所應,但必須具至誠懇切心,否則被貪欲所障,印與本體不易相應。若菩薩與諸衆生本性不是一體,所占一定空間,則菩薩即不能隨緣應現,且將不勝往來救應之煩,一聲佛號,便同虛擲。

  四、善惡的辨別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兩句話真是叁歲孩童都道得。可是這兩句話不是佛教專用的標語,各宗教都如此說,一般不求甚解的人,便根據這八個字,說一切宗教都是好的,都是勸人爲善的。在有科學頭腦,喜歡仔細分析,不喜歡攏侗隨便的人看來,則以爲並不如此簡單。我們首先要問:各宗教對于善惡的定義如何

  善惡的標准如何

  勸人行善止惡的目的是什麼

  一、關于善惡的定義,各宗教就沒有一定,有的以拜祖先爲惡,而佛教儒教則認爲善,有的以爲動物是造物主特地造給人類吃的,殺牠吃牠並不算惡;有的主張禁吃某種動物,而不吃另一種動物,吃不應該吃的才算是惡。在佛教則認爲殺任何動物都是惡。二、關于善惡的標准,各教亦屬不一,大多根據各教敵主所立的誡條,犯者爲惡;但在佛教則分得很細,在家有在家的標准,出家有出家的標准,菩薩戒與比丘戒的標准又有不同,有在家人犯了不算惡,出家人犯了便是惡的,有持比丘戒的犯了不算惡,持菩薩戒的犯了便算惡。叁、關于行善止惡的目的,各教亦有不同,有的是求生天堂,有的是希聖希賢,而佛教則是爲求無上的真正平等的覺悟,不爲求得人間天上的福報。由此看來,論善惡兩字,就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樣簡單了。

  佛教論善惡的道理,說得最精最細。說善有行善止善之分,有漏無漏之別。行善是指積極的善,止善是指消極的善;有漏善是指夾雜煩惱不徹底而有漏泄之善,無漏善是指無煩惱徹底圓滿之善。世間人對于善惡大都辨別不清,所以一般人常說:「我但憑良心行事,自間于心無愧,從來不做惡事。「其實這話是不徹底的,依佛教徹底的教義(了義教)講,他自己雖說不做惡事,其實一天到晚時刻不離我癡、我見、我慢、我愛,事事爲自己謀利益,種煩惱痛苦的種子。他所謂良心者,就是虛妄分別的六識,正是佛教稱爲劫奪家賓的六賊,他早已沈溺在深重的愚昧中,認賊爲子,日日造惡,時時造惡而不自知。所以一個人要止惡行善,必先明白善惡的真義,然後知所去取。要明白善惡的真義,必先明白佛教的平等觀,照佛教的平等觀,衆生是平等的。無能所,無人我的,衆生因愚癡故,于無能所中妄見能所,于無人我中妄分人我;由此我見,生我慢心,以爲我比人人重要,以爲我比人人可愛,遂盡力攫取種種可享受的物質,供奉于「我」這就是造惡的起端,所謂貪、瞋、癡、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绮語等十惡業,以及種種煩惱邪見皆從此生。故徹底的講,只要一存我見,不論對人對我利害如何,與此見相應之一切心理行爲皆是惡業,反之若無此見則一切行爲皆是善業。這才是佛教中對于善惡的徹底的定義,但因衆生無始以來積習深重,佛爲方便說法,遂樹立各種標准,令諸衆生漸次修習。至于他教不以殺害動物爲惡,甚至說動物有生命而無靈知,或說是造物供人食用,那是非但不明真理,真是邪見,頤讀者勿爲所惑。又他教以信仰一神或多神爲善,信者獲福生天,不信者獲罪入獄。這在佛教看來,信仰此神,郎違平等性,是惡非善,與佛教之信仰平等佛性,決然不同。又佛教平論善惡,皆從心地出發,不重事相,與世間但重事相者不同。例如:單看人家打人罵人,不足以定善惡,必再看其存心如何,然後斷定。若爲他利益,則打罵者皆屬善行,若爲己謀利益,則雖敬禮人尚且是惡,何況打罵。據菩薩戒本,凡持菩薩戒的,如破除我見,但爲利益衆生故,雖行殺盜淫事,亦不算惡,反而是善。例如:國中有一暴君,貪財好戰,使無數人民失財喪命,持菩薩戒的人,便不能袖手旁觀,應竭其智力,去此暴君,雖將其殺害,亦不作犯殺戒論,且得大功德。由此證明佛教是怎樣積極而合理的宗教。

  

《佛教科學觀(尤智表)》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