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關齋戒叁十八講
惟覺老和尚
一、關閉流轉生死之門
八關齋戒,是佛陀爲在家弟子所製定的,目的是爲了要讓在家的男女二衆,能種出世解脫的善根。而受戒的人,必須一天一夜離開家庭,到僧團去居住,學習出家人的生活。
“關”是關閉的意思,就是關閉衆生流轉生死的門,也就是關閉殺、盜、淫等八種罪過,使之不再犯,稱爲八關。“齋”,就是正午之後,不可再進食之意。八戒中,前七條爲“戒”,後一條過午不食爲“齋”,合稱爲八關齋戒。用這八種管道,關閉八種罪過,得到清淨的戒體,此即八關齋戒的意義。
一般人誤以爲持齋就是吃素,其實持齋與吃素有所不同。吃素是以慈悲心爲根本,持齋就是過午不食,是清淨解脫,趨向涅槃的方法之一。受持八關齋戒,未來就能得到清淨解脫的果報。
佛陀時代,有一位屠夫名叫廣額,他以殺生爲業,天天殺羊數百只,在聽聞佛陀的弟子舍利弗尊者開示後,知道自己罪業深重,將來一定會墮入惡道,于是請求舍利弗尊者,受了一天一夜的八關齋戒。廣額往生以後因著受八關齋戒的功德而生到天上,最後一生天福享盡,就來人間出家修行,最後成道證果,由此可知,受持一日一夜八關齋戒的功德實不可思議。
二、尊重生命 慈心不殺
受持五戒功德極大,而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更勝于受持五戒的功德。五戒爲終身戒,但屬于世間法,成就世間上的功德,而八關齋戒雖僅一日一夜受持,卻能成就出世間的功德,最後就能達到出世的解脫果報。
八關齋戒的第一條戒爲不殺生,意指對于一切衆生乃至蜎飛蠕動,無殺心、殺事,常生歡喜慈憫心,行利濟事。所謂一切衆生包含人、畜生、鬼神,這條戒的意義在于對于一切衆生都要以慈悲、平等心去愛護、照顧。
明白上述道理,就知道不殺生的程度也有深淺。首先要能夠不殺人,這是最重要的。殺人罪也有深淺之分,若殺父母、師長、和尚、阿阇黎(教授得戒等師)、已得道證果的聖人,是最重罪,殺普通一般人的罪相較則較輕,殺鬼神乃至于畜生道又輕一點;但是不論輕重,只要是造了殺生的業,將來都必須要受惡報。明白不殺生的道理,更進一步連草木都要愛護,不忍心去傷害,這才是徹底實踐“冤親平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精神。
叁、構成殺生罪業的因緣
不殺生的對象是指凡有生命的一切衆生,因此一切衆生都不能殺害;若有人對待衆生,具備殺因、殺緣、殺法、殺業等四種條件,就構成殺生的罪過。
所謂“殺因”,“因”是指我們的起心動念。無論是仇殺、情殺、財殺……,總之有了置對方于死地的想法,這個就是因。産生了這個心念以後,倘若即刻反省檢討,覺察到自己的過失,化解心中的惡念,就不會造作殺生的業報。但是,如果沒有覺察、覺照,心中念念遷流,殺心日益堅固執著,一旦遇到會合的因緣,就會發之于身、口,或是自己動手、或叫人殺生,造下罪業。殺生的方法有很多種,如果心中殘暴不仁,運用種種慘毒的方式致人于死,罪過就愈重,將來所受的惡報就更重。
動諸行爲讓對方的生命結束,造成殺生的事實,就構成了殺業。如果對方生命尚未結束,就是造成傷害或是重傷害罪。當殺因、殺緣、殺法、殺業四事具足,殺生的業報構成後,造業者就要受報;無論是現世或未來,當因緣和合時,惡報即會現前。明白了這些道理以後,就知道任何有生命的衆生,都不可以殺害。
四、念念清明離苦輪
佛法中的不殺生戒,不僅指不殺人,連動物都不能殺。且不僅佛法如此,現在的先進國家亦基于慈悲心的道理,積極推行保護動物政策,只要被發現有虐待動物的行爲,即是觸犯法律。所以不僅要做到不殺生,還要積極的去護生、救生。
起了殺生的心念,具足殺因、殺緣、殺法、殺業,就構成殺生的果報。如果是日常生活中走路或擦桌子,不小心把小蟲弄死了,屬于過失殺生,所受的罪業較輕,但將來還是要受報──受無心之報、受過失之報。
以前有一個老和尚,在路上看到一塊大石頭,起了一念慈悲心,恐怕有人踢到了這石頭,會跌跤受傷,就把石頭撿起來扔到路邊,沒想到正好打死一只螺蛳。此即是犯了過失殺生的罪。所謂應注意而不注意,即犯過失罪。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人在那裏、心在那裏,心能夠做到處處作主,就少造很多的罪業。
五、明因識果持守不殺
這位老和尚因無心之過打死了一只螺蛳,發現了之後馬上就爲螺蛳授叁皈依,並念佛號、誦往生咒,作功德回向給它。螺蛳由于受了叁皈依的緣故,得到叁寶加持,所以轉世爲人。螺蛳轉世爲人,而且得爲男身,生來十分聰穎,之後考中了進士,當了縣長,正巧老和尚所住持的道場在其管轄區內。縣長聽說這位老和尚的德行很高,想去供養、請法。不過當他專程前往道場時,正逢老和尚在房間用功。
縣長心想雖然沒有見到老和尚,但帶了這麼多的銀子來,還是要供養這位老和尚。于是將這一包銀子挂在門板上面,就回縣府了。老和尚打坐結束走出房門,稍不留意,這包銀子就從門上頭掉下來,剛好打到老和尚的頭,于是老和尚當場就往生了。這公案就是告訴我們雖是無心之過,依然要受報,只是罪業比蓄意所爲要稍微輕一點。
所以這世間上任何事情,一點一滴,皆爲因緣果報感召而來,過去因,現在果,絕非偶然。所以持守不殺生戒,一方面是基于慈悲心、護生、救生;一方面是明識因果,避免未來受惡報。
六、持不殺戒 廣結善緣
修行學佛,行菩薩道,度化衆生,就必須要廣結善緣。不僅要結人緣,還要結善緣、結佛緣、結法緣。殺生,是缺乏慈悲心的行爲。因爲殺生,讓對方處于驚慌恐怖、承受失去生命的痛苦,就會與對方結惡緣;惡緣結多了,走到那裏,處處都是障礙,不僅自己的事業、學業不易成就,要想度衆生更是難上加難。所以,爲人處世當以慈悲爲本懷,時時刻刻注意,不要殺害衆生的生命。
基于慈悲心的道理,不僅要做到不殺生,而且更積極地來說要做到救生、護生。戒有止持、有作持。不殺生就是止,應該止的卻不止,這是犯戒;應該作的不作,這也是犯戒。例如看到一個人掉到水裏,應該要趕快設法去救他,如果見死不救,缺乏慈悲心,在大乘菩薩戒來說,也算犯戒。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要做到不殺人、不殺動物,看到動物受傷害,也要去幫助它,或是放生,這些都是救生的行爲。
七、不偷盜
八關齋戒的第二條戒是不偷盜戒,戒文中規定:對于一切財物乃至一草一木,非自己所有及非他人給與者,決不妄取,不起貪心,更應常念布施及行布施事。持守不偷盜戒,消極來說是不要拿不屬于自己的物品,積極層面而言,不僅不拿他人的物品,進一步還要去救濟、布施、行種種供養。不偷盜的範圍廣含所有的財物,乃至于一草一木,只要不是自己的東西,絕對不要貪求。
財物可分爲人的財物、鬼神的財物、畜生的財物及河裏面飄流的財物,如果未經對方同意,拿取了上述任何一樣物品,就犯了偷盜戒。一般人日常生活中,就算是在自己家庭裏,偷拿父母、兄弟姊妹的錢財,這也是犯戒;所以,不論是私人的、公家的財物,非經當事人同意,都不可以拿取。或者看到寺院中有人以水果供養佛菩薩,私自拿來食用,就是盜佛菩薩財物。此外,如果在住家附近,有繩子、棍子等物品,未經主人同意拿了這些東西;乃至于在河面上看到從上遊漂流下來的東西,占爲己有這些都是犯盜戒。
所以持守不偷盜戒要做到所有一切財物,乃至一草一木,不是自己的東西,絕對不要,就財物而言應如是持守不犯戒。
八、六根收攝方名持戒清淨
要將偷盜戒實踐的很微細,不僅要做到不偷盜他人財物,更要守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令馳散。如果沒有經過當事人的許可,偷看他人的信、偷看別人的書,都是眼睛犯盜戒;同樣的,考試時,偷瞄別人的答案,這也是偷看,這些都是眼睛犯盜戒。再微細來說,男衆看到漂亮的女衆,偷偷多看幾眼,這也是犯盜戒。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容易犯盜戒。偷聽即耳朵犯盜戒、鼻子偷聞香味,也犯盜戒。所以,真正持守不偷盜戒到最微細,六根不對外攀緣,這念心就不動了,達到寂滅的境界,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能夠做到寂然不動,心性本具的神通智慧自能顯發。
以前有一位比丘,在山上的池塘邊打坐。出定了之後看見池塘裏有很多荷花,花朵長得很鮮豔,這位比丘就開始欣賞花朵、聞花香。這時水神就現身告訴比丘:“你怎麼偷看、偷聞我的花呢?”比丘覺得奇怪,就問道:“我剛才看到有人,不但是看、是聞,還把池塘裏的花摘走了,你怎麼都不講一句話?而我並沒有拿你的花,只是看一看,怎麼說我偷看、偷聞呢?”
水神回答:“我剛才看到您在這裏打坐,一身都是光明,你現在由于偷看、偷聞我的花,身上的光明都消失了!修行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特地來告訴你,至于那位路人,煩惱習氣重,講也沒有用,所以我就不講了。”由此可知,不偷盜戒有粗細之分,能夠持守到最微細,也能證到寂滅的境界。
九、不起非份之想,知足心常喜樂
弘一大師是近世的高僧,以學律持戒爲人所推崇,卻自認爲連優婆塞所持守的五戒,都未能持守清淨;這誠然是大師律己甚嚴的自謙之詞,但卻由此可看出,要將戒持守的很清淨,確實不易。因爲戒有粗、細之分,以偷盜戒爲例,微細來說,眼睛偷看,眼睛犯盜戒;耳朵偷聽,耳朵犯盜戒;一般人的心始終向外攀緣,眼、耳、鼻、舌、身、意都在犯盜戒,對外攀緣生分別、起煩惱,使本具的慈悲、智慧無法彰顯,就是在盜自己的功德法財。相對的,能夠將戒持守的很清淨,就能解脫煩惱。
受八關齋戒,最基本能作到不盜他人財物,即是持戒。一切財物的範圍包括…
《八關齋戒叁十八講(惟覺老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