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宗派——唯識宗
華方田
唯識宗,又稱法相宗、法相唯識宗和慈恩宗,是建立于唐朝的第一個佛教宗派。創始人是著名的叁藏法師玄奘及其弟子窺基。
一、玄奘
玄奘(600—664年),本姓陳,洛州缑氏(河南偃師缑氏鎮)人。兄弟四人,玄奘最幼。還在孩童時,就常跟隨在洛陽淨土寺出家的二哥長捷法師一起禮佛誦經。十叁歲時,隨二哥在洛陽淨土寺出家。玄奘出家後,兩叁年時間,究通諸部,聲望日隆,被時人視爲沙門俊傑。武德叁年(620年),玄奘年滿二十,在成都受具足戒,並坐夏學律。玄奘不滿于蜀中一方之隅,武德六年(623)玄奘沿江東下,在荊州天皇寺應邀開講《攝大乘論》和《阿毗昙論》各叁遍。爾後,又經揚州至蘇州。接著,北轉相州和趙州問學《雜心論》、《成實論》等。武德八年(625),再次到長安。在此深究《俱舍》,聽學《攝大乘論》。此時的玄奘,已遍學南北,廣承諸師,備受京師佛教界的稱贊,得到了“釋門千裏之駒”的美譽。
但多年來的遊學聽聞,使他深感佛教界異說紛纭,難有定論。《慈恩叁藏法師傳》謂:“法師既遍谒衆師,備餐其說,詳考其理,各擅宗途;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知適從,及誓遊西方以問所惑。”1玄奘在國內所學,基本上是《涅槃經》和瑜伽行派及有部諸論。他所經曆的參學路線,主要是南方攝論師和北方地論師的活躍地區,而當時爭論的中心,則是由南北朝末年即已開始的心性和佛性問題。玄奘在去國時寫的《啓謝高昌王表》中提到國內義學狀況,認爲佛教典籍因翻譯上的差舛,“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爲南北二道,紛纭诤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他之誓死西行,就是企圖解決這一疑問。
貞觀叁年(629),玄奘離開長安,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遍行五天竺,旅程五萬裏,在印度遊學十七年,于貞觀十九年初,返回長安。玄奘回國後,主要從事佛經翻譯事業。玄奘西行求法的本意之一,就是要尋回《瑜伽師地論》,以解決其時中國佛教在心性等方面面臨的疑難。因此,他在安排譯事時,首先就是以譯《瑜伽師地論》爲中心,同時有選擇地翻譯了《大菩薩藏經》、《顯揚聖教論》、《辨中邊論》、《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解深密經》、《攝大乘論》、《攝論釋》、《百法明門論》等與此論學說相關的唯識類著作。顯慶四年(659),玄奘又采納窺基的建議,將印度瑜伽行學派十大論師各自所作的《唯識叁十頌釋》糅譯成《成唯識論》十卷。這樣,玄奘就在經典方面爲法相宗于唐初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玄奘在譯經的過程中,常常是隨譯隨講,聽的人做有筆記,並根據所講做了注疏。因此,應該說,玄奘在翻譯唯識類經典時,已經把他的唯識思想傳達給了譯場上的輔譯人員。譯場之外,玄奘還有弟子幾千人。譯場先後設在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華寺,玄奘圓寂後,這些寺院依舊爲他的弟子所住,如窺基住慈恩寺,圓測住西明寺。由此,可以說玄奘通過譯事與講經,也爲中國法相唯識宗的建立准備了現實的物質與人才條件。
二、玄奘門下和唯識宗
唯識宗由玄奘開宗,但實際創宗人是他的弟子窺基。窺基(632-682),俗姓尉遲,是唐右金吾衛將軍尉遲敬宗之子,開國將軍鄂國公尉遲敬德之侄。十七歲奉敕爲玄奘弟子。因常住慈恩寺,世稱“慈恩大師”。
窺基出家後,一直跟隨玄奘參預譯經,並隨從受業。據《開元釋教錄》載,玄奘譯籍中窺基擔任筆受的,有《成唯識論》十卷、《辨中邊論頌》一卷、《辨中邊論》叁卷、《唯識二十論》一卷、《異部宗輪論》一卷、《阿毗達磨界身足論》叁卷等。特別是《成唯識論》的翻譯,據說是采納窺基的建議才糅譯而成的。據傳,他以獨受玄奘所講陳那之論,而大善因明叁支,“縱橫立破,述義命章,前無與比”;又獨受玄奘的“五姓宗法”,與玄奘的其他門徒截然有別。他追隨玄奘,信奉彌勒兜率淨土,弘揚《法華經》。先後曾到五臺山、太原、博陵等地傳法,有叁車跟隨,前乘經論,中乘自禦,後乘家伎女仆食馔,被譏爲“叁車和尚”。窺基才華橫溢,撰述極多,有“百本疏主”之稱。他的注疏,有很多是在玄奘的親自指導下完成的,如他在《成唯識論述記自序》中說:“凡茲纂敘,備受指麾。”他的代表作是《成唯識論述記》二十卷,此外還有《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四卷、《因明入正理論疏》叁卷、《瑜伽師地論略纂》十六卷、《唯識二十論述記》叁卷、《唯識叁十頌略釋》一卷、《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十卷、《辨中邊論述記》、《彌勒上生經疏》、《法華經玄贊》十卷、《大乘法苑義林章》七卷等。玄奘的主要精力用在譯經上,而組織師說、闡述義理的使命則落在了窺基的肩上,唯識宗的主要著述,大都出自窺基之手。因此,一般認爲,唯識宗創于玄奘,成于窺基。如《宋高僧傳·窺基傳》所說:“奘師爲《瑜伽》、《唯識》開創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2
窺基的知名弟子有慧沼、智通、智達等。慧沼(651—714),祖籍彭城,後遷淄州(今山東淄博)。初師玄奘,繼而師事窺基。慧解超群,被譽爲“山東一遍照”。著有《成唯識論了義燈》,維護師說,反駁西明圓測的《唯識論疏》。玄奘和窺基所創立的唯識宗,經過窺基的傳述,建立了叁乘五種姓說爲特色的唯識正宗。但由于玄奘門下對于教理的見解不一,形成了圓測和窺基兩個不同的系統。慧沼在所著《了義燈》、《慧日論》等中,縱破圓測等的異義,廣成五種姓說,最終使窺基一系在與圓測一系的論戰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智通、智達是日本入唐求法僧,回國後,成爲在日本傳播法相宗的重要一支。
慧沼弟子最著名的是智周。智周(668—723),俗姓徐,濮陽人。十九歲受戒,二十叁歲入慧沼門下。智周得到慧沼嫡傳,學成後,繼承其師的事業,著述立論,專弘窺基一系之說。如果說玄奘和窺基是慈恩宗的實際創始者,那麼,智周就是慈恩宗的弘傳者。智周著作很多,主要有《成唯識論演秘》七卷,是他對窺基所著《成唯識論述記》的隨文釋難,此書與窺基的《成唯識論樞要》、慧沼的《成唯識論了義燈》並稱爲唯識叁大疏;《因明入正理論疏記》(亦名《前記》)及《因明入正理論疏後記》各叁卷,是對窺基所著《因明入正理論疏》的釋難;《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四卷,是對窺基《大乘法苑義林章》的決擇釋難。其他還有多種注疏。智周之後,唯識宗迅即衰微。智周的新羅弟子智鳳、智鸾、智雄、日本弟子玄(日方)等,先後入唐從智周受學,他們回國後形成日本法相宗中的另一重要支派,即北寺傳或興福寺傳。此外,日僧道昭也曾入唐師事玄奘,是在日本弘揚法相宗的重要人物。此後,法相唯識宗在日本傳承不斷,一直延綿至今。
玄奘門下的另一系以圓測爲代表。圓測(613—696),名文雅,原爲新羅國王孫,叁歲出家,唐初來中國。曾就學真谛一系的法常(567—645)和僧辯(568—642)。研習《毗昙》、《成實》、《俱舍》、《婆沙》等論及其注疏,學養深厚,並負盛名。玄奘回國後,始師從玄奘受學。玄奘移居西明寺時(658),敕選五十大德同住,圓測是其中之一。玄奘去世以後,他繼續留在西明寺弘傳唯識教義,故亦被稱爲“西明”。圓測的著作很多,但大都佚失。現存的有《解深密經疏》四十卷、《仁王經疏》叁卷和《般若心經疏》一卷。圓測和窺基同爲玄奘門下著名弟子,從玄奘聽講《成唯識論》和《瑜伽師地論》。與窺基不同,圓測同時還尊崇真谛的學說。真谛的見解與清辯相近,與護法的觀點迥然不同,因此圓測不接受護法的五姓說,這自然與窺基視護法學說爲唯識正宗的觀點有較大的差異。圓測關于唯識和因明的著作大都佚失,因此他的觀點只能從慧沼和智周的著作中窺其一斑。圓測的弟子如道證、勝莊等,都是新羅人,他也因此被朝鮮佛教推爲新羅法相宗的始祖。
此外,玄奘門下還有一部份重點研習有部論著《俱舍論》的學僧,這就是所謂的《俱舍》叁家。其中普光曾參加玄奘譯場,任筆受。一爲法寶,生平不詳。從玄奘譯《大毗婆沙論》,曾責難玄奘“以凡語增加聖言量”,遂“咆哮颉颃於奘之門”3。亦精通《俱舍》,與普光齊名。第叁是神泰,蒲州普濟寺僧,其學傳于日本。
叁、唯識宗的佛教理論
唯識宗的理論淵源是印度瑜伽行派,特別是護法一系的思想。窺基把本宗所依佛典歸納爲“六經十一論”,其中最重要的是《解深密經》和《瑜伽師地論》。作爲中國佛教的一個派別,他們的佛學思想主要表現在《成唯識論》中。《成唯識論》雖爲譯著,但在翻譯時,玄奘采納窺基的建議,將十大論師之言根據自己的觀點加以取舍整理,因此,此書可以看作是唯識學說的代表著作。
在判教方面,唯識宗依據《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經論,將釋迦牟尼一生說教判爲有、空、中道叁時:第一個時期是有教,明“我空法有”觀。釋迦牟尼在初成道時,爲破除人們實我之執,宣講四谛、十二因緣等法,闡明世界上的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皆無自性,沒有實我,以破除人們所執著的我見。代表經典是《阿含》等經。第二個時期是空教,明“我法皆空”觀。聲聞、緣覺等小根之人聽聞四谛、十二因緣之法,雖斷我執,但又執著于諸法之實有。佛陀爲破除他們的諸法實有之執,爲說《般若經》等,演諸法皆空之說,以使人們覺悟我法俱空、一切皆空,從而舍小向大。第叁個時期是中道教,明“識有境空”觀。在聽聞了佛陀以無破有、宣講一切皆空的般若義理之後,又有人妄起空執,所以,佛陀在第叁時宣講“識有境空”之說,主張內識非無,以破空執;心外法無,以譴有執。只有離有無兩邊、非有(外境)非無(心識)的中道之教才是佛教的最高真理。這一時…
《中國佛教宗派——唯識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