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宗派——唯识宗
华方田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法相唯识宗和慈恩宗,是建立于唐朝的第一个佛教宗派。创始人是著名的三藏法师玄奘及其弟子窥基。
一、玄奘
玄奘(600—664年),本姓陈,洛州缑氏(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兄弟四人,玄奘最幼。还在孩童时,就常跟随在洛阳净土寺出家的二哥长捷法师一起礼佛诵经。十三岁时,随二哥在洛阳净土寺出家。玄奘出家后,两三年时间,究通诸部,声望日隆,被时人视为沙门俊杰。武德三年(620年),玄奘年满二十,在成都受具足戒,并坐夏学律。玄奘不满于蜀中一方之隅,武德六年(623)玄奘沿江东下,在荆州天皇寺应邀开讲《摄大乘论》和《阿毗昙论》各三遍。尔后,又经扬州至苏州。接着,北转相州和赵州问学《杂心论》、《成实论》等。武德八年(625),再次到长安。在此深究《俱舍》,听学《摄大乘论》。此时的玄奘,已遍学南北,广承诸师,备受京师佛教界的称赞,得到了“释门千里之驹”的美誉。
但多年来的游学听闻,使他深感佛教界异说纷纭,难有定论。《慈恩三藏法师传》谓:“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理,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及誓游西方以问所惑。”1玄奘在国内所学,基本上是《涅槃经》和瑜伽行派及有部诸论。他所经历的参学路线,主要是南方摄论师和北方地论师的活跃地区,而当时争论的中心,则是由南北朝末年即已开始的心性和佛性问题。玄奘在去国时写的《启谢高昌王表》中提到国内义学状况,认为佛教典籍因翻译上的差舛,“遂使双林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二道,纷纭诤论,凡数百年,率土怀疑,莫有匠决。”他之誓死西行,就是企图解决这一疑问。
贞观三年(629),玄奘离开长安,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遍行五天竺,旅程五万里,在印度游学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初,返回长安。玄奘回国后,主要从事佛经翻译事业。玄奘西行求法的本意之一,就是要寻回《瑜伽师地论》,以解决其时中国佛教在心性等方面面临的疑难。因此,他在安排译事时,首先就是以译《瑜伽师地论》为中心,同时有选择地翻译了《大菩萨藏经》、《显扬圣教论》、《辨中边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解深密经》、《摄大乘论》、《摄论释》、《百法明门论》等与此论学说相关的唯识类著作。显庆四年(659),玄奘又采纳窥基的建议,将印度瑜伽行学派十大论师各自所作的《唯识三十颂释》糅译成《成唯识论》十卷。这样,玄奘就在经典方面为法相宗于唐初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玄奘在译经的过程中,常常是随译随讲,听的人做有笔记,并根据所讲做了注疏。因此,应该说,玄奘在翻译唯识类经典时,已经把他的唯识思想传达给了译场上的辅译人员。译场之外,玄奘还有弟子几千人。译场先后设在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寺,玄奘圆寂后,这些寺院依旧为他的弟子所住,如窥基住慈恩寺,圆测住西明寺。由此,可以说玄奘通过译事与讲经,也为中国法相唯识宗的建立准备了现实的物质与人才条件。
二、玄奘门下和唯识宗
唯识宗由玄奘开宗,但实际创宗人是他的弟子窥基。窥基(632-682),俗姓尉迟,是唐右金吾卫将军尉迟敬宗之子,开国将军鄂国公尉迟敬德之侄。十七岁奉敕为玄奘弟子。因常住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
窥基出家后,一直跟随玄奘参预译经,并随从受业。据《开元释教录》载,玄奘译籍中窥基担任笔受的,有《成唯识论》十卷、《辨中边论颂》一卷、《辨中边论》三卷、《唯识二十论》一卷、《异部宗轮论》一卷、《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等。特别是《成唯识论》的翻译,据说是采纳窥基的建议才糅译而成的。据传,他以独受玄奘所讲陈那之论,而大善因明三支,“纵横立破,述义命章,前无与比”;又独受玄奘的“五姓宗法”,与玄奘的其他门徒截然有别。他追随玄奘,信奉弥勒兜率净土,弘扬《法华经》。先后曾到五台山、太原、博陵等地传法,有三车跟随,前乘经论,中乘自御,后乘家伎女仆食馔,被讥为“三车和尚”。窥基才华横溢,撰述极多,有“百本疏主”之称。他的注疏,有很多是在玄奘的亲自指导下完成的,如他在《成唯识论述记自序》中说:“凡兹纂叙,备受指麾。”他的代表作是《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此外还有《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因明入正理论疏》三卷、《瑜伽师地论略纂》十六卷、《唯识二十论述记》三卷、《唯识三十颂略释》一卷、《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十卷、《辨中边论述记》、《弥勒上生经疏》、《法华经玄赞》十卷、《大乘法苑义林章》七卷等。玄奘的主要精力用在译经上,而组织师说、阐述义理的使命则落在了窥基的肩上,唯识宗的主要著述,大都出自窥基之手。因此,一般认为,唯识宗创于玄奘,成于窥基。如《宋高僧传·窥基传》所说:“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2
窥基的知名弟子有慧沼、智通、智达等。慧沼(651—714),祖籍彭城,后迁淄州(今山东淄博)。初师玄奘,继而师事窥基。慧解超群,被誉为“山东一遍照”。著有《成唯识论了义灯》,维护师说,反驳西明圆测的《唯识论疏》。玄奘和窥基所创立的唯识宗,经过窥基的传述,建立了三乘五种姓说为特色的唯识正宗。但由于玄奘门下对于教理的见解不一,形成了圆测和窥基两个不同的系统。慧沼在所著《了义灯》、《慧日论》等中,纵破圆测等的异义,广成五种姓说,最终使窥基一系在与圆测一系的论战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智通、智达是日本入唐求法僧,回国后,成为在日本传播法相宗的重要一支。
慧沼弟子最著名的是智周。智周(668—723),俗姓徐,濮阳人。十九岁受戒,二十三岁入慧沼门下。智周得到慧沼嫡传,学成后,继承其师的事业,著述立论,专弘窥基一系之说。如果说玄奘和窥基是慈恩宗的实际创始者,那么,智周就是慈恩宗的弘传者。智周著作很多,主要有《成唯识论演秘》七卷,是他对窥基所著《成唯识论述记》的随文释难,此书与窥基的《成唯识论枢要》、慧沼的《成唯识论了义灯》并称为唯识三大疏;《因明入正理论疏记》(亦名《前记》)及《因明入正理论疏后记》各三卷,是对窥基所著《因明入正理论疏》的释难;《大乘法苑义林章决择记》四卷,是对窥基《大乘法苑义林章》的决择释难。其他还有多种注疏。智周之后,唯识宗迅即衰微。智周的新罗弟子智凤、智鸾、智雄、日本弟子玄(日方)等,先后入唐从智周受学,他们回国后形成日本法相宗中的另一重要支派,即北寺传或兴福寺传。此外,日僧道昭也曾入唐师事玄奘,是在日本弘扬法相宗的重要人物。此后,法相唯识宗在日本传承不断,一直延绵至今。
玄奘门下的另一系以圆测为代表。圆测(613—696),名文雅,原为新罗国王孙,三岁出家,唐初来中国。曾就学真谛一系的法常(567—645)和僧辩(568—642)。研习《毗昙》、《成实》、《俱舍》、《婆沙》等论及其注疏,学养深厚,并负盛名。玄奘回国后,始师从玄奘受学。玄奘移居西明寺时(658),敕选五十大德同住,圆测是其中之一。玄奘去世以后,他继续留在西明寺弘传唯识教义,故亦被称为“西明”。圆测的著作很多,但大都佚失。现存的有《解深密经疏》四十卷、《仁王经疏》三卷和《般若心经疏》一卷。圆测和窥基同为玄奘门下著名弟子,从玄奘听讲《成唯识论》和《瑜伽师地论》。与窥基不同,圆测同时还尊崇真谛的学说。真谛的见解与清辩相近,与护法的观点迥然不同,因此圆测不接受护法的五姓说,这自然与窥基视护法学说为唯识正宗的观点有较大的差异。圆测关于唯识和因明的著作大都佚失,因此他的观点只能从慧沼和智周的著作中窥其一斑。圆测的弟子如道证、胜庄等,都是新罗人,他也因此被朝鲜佛教推为新罗法相宗的始祖。
此外,玄奘门下还有一部份重点研习有部论著《俱舍论》的学僧,这就是所谓的《俱舍》三家。其中普光曾参加玄奘译场,任笔受。一为法宝,生平不详。从玄奘译《大毗婆沙论》,曾责难玄奘“以凡语增加圣言量”,遂“咆哮颉颃於奘之门”3。亦精通《俱舍》,与普光齐名。第三是神泰,蒲州普济寺僧,其学传于日本。
三、唯识宗的佛教理论
唯识宗的理论渊源是印度瑜伽行派,特别是护法一系的思想。窥基把本宗所依佛典归纳为“六经十一论”,其中最重要的是《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他们的佛学思想主要表现在《成唯识论》中。《成唯识论》虽为译著,但在翻译时,玄奘采纳窥基的建议,将十大论师之言根据自己的观点加以取舍整理,因此,此书可以看作是唯识学说的代表著作。
在判教方面,唯识宗依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经论,将释迦牟尼一生说教判为有、空、中道三时:第一个时期是有教,明“我空法有”观。释迦牟尼在初成道时,为破除人们实我之执,宣讲四谛、十二因缘等法,阐明世界上的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皆无自性,没有实我,以破除人们所执著的我见。代表经典是《阿含》等经。第二个时期是空教,明“我法皆空”观。声闻、缘觉等小根之人听闻四谛、十二因缘之法,虽断我执,但又执著于诸法之实有。佛陀为破除他们的诸法实有之执,为说《般若经》等,演诸法皆空之说,以使人们觉悟我法俱空、一切皆空,从而舍小向大。第三个时期是中道教,明“识有境空”观。在听闻了佛陀以无破有、宣讲一切皆空的般若义理之后,又有人妄起空执,所以,佛陀在第三时宣讲“识有境空”之说,主张内识非无,以破空执;心外法无,以谴有执。只有离有无两边、非有(外境)非无(心识)的中道之教才是佛教的最高真理。这一时…
《中国佛教宗派——唯识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