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妙心的乳海中流出,也是從利他的慈悲菩提心中流出,故說是淨心乳海中流出。上師在《忠言心之明點》中說:即性自然流露而造論是甯瑪巴大圓滿瑜伽士獨具的風采。所以此教言極具加持,完全符合勝論的標准,具有改造、救護的作用,因爲教言中開示了修佛子行、積資淨障、淨觀他宗、修持本尊、發大悲心及善心等法要,尤其是爲救護無邊有情而展開懷業廣度衆生往生極樂。教言以短短數語直接點出歧途,指明正道,果能依之而行,必離坑坎而入坦道,所以有緣者切勿束之高閣而應時時研習,不期然中當獲大利益。尤其作爲法王如意寶的法子,我們更應把上師教言銘記于心,依此爲准則,在五濁漸深的今日亦能展開成辦自他二利的大業。否則若對上師的心語置若罔聞不加珍惜,不守弟子之規,豈有弟子之名?
甲二、中善論體分五:一、教誨行佛子行積資淨障;二、教誨淨觀他宗專修自宗;叁、教誨作苦海衆生的商主;四、教誨護持高尚善規;五、教誨修持懷業引導衆生往生極樂
乙一、教誨行佛子行積資淨障
我等善業願歌所招引,聚于清涼雪山之聖地,
師徒不離趨入佛子行,積資淨障修行我心語。
在善業願歌的招引下,我等師徒今日相聚于清涼雪山喇榮聖地,值此勝緣,切莫無義空耗,相聚時應同發菩提心趨入佛子行,珍惜寸陰精進積資、猛厲忏罪,唯一實修顯密法要。諸道友,這是大恩老父我的心語,請銘刻于心切莫忘記。
1、法王的善業願歌
當往昔善業願力的歌聲響起時,安住淨土的上師、數百大菩薩以及五湖四海的道友,如百川歸海般雲集于喇榮聖地。大持明者具力金剛曾授記:“色達地方法鼓之聲震天動地,悅耳動聽的妙音引來四面八方的蜜蜂雲集此處。”法不孤起,仗緣方生,今日能與古佛再來的怙主法王、叁百地上大菩薩以及千萬僧衆雲集一處,豈非往昔的善根、因緣、願力成熟所感?
以上師而言,無量劫前早已圓滿二資現前佛果。授記中明顯記載法王是文殊化身,而文殊菩薩過去爲龍種上尊王佛,現在北方世界成等正覺,號歡喜藏摩尼寶積佛,未來也會示現成佛。由此可知,上師往昔即已發無上普賢大願並精進積資,圓滿一切戒門、定門、慧門、波羅蜜門、願門、方便門、力門等。雖然窮盡一切功德海,然因愍念癡迷衆生複發無盡大願,遍遊二資大海,此從文殊菩薩所發十大願中可知。應知上師往昔發無盡大願積無邊資糧,一切都是爲了救度我們,多少生以來是上師如影隨形般地方便引導,才使我們萌發善根生起信願,今日終于善根願力成熟,感得師徒聚會共享法樂。
功德大海雖久已盈滿,然仍示同異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積累二資、忏悔二障、勤學苦修。正如法王贊頌全知麥彭仁波切“無數劫前雖已成佛然勤二資道”那樣,上師今生自幼即精進觀修本尊、誦咒、持名、修生圓次第,尤其精修光明大圓滿,一一皆窮盡法蘊、現前成就之相。上師內證功德難測難量,高如虛空深似大海,而外在顯現卻謹慎取舍微細因果,圓修戒定慧,經常上供下施,無有厭足地積累二資。上師現身說法,若論其見高如虛空,若觀其行細如粉齑,如是都是爲了方便引導我們,《華嚴經》中說若自不修梵行欲令他人修梵行者,無有是處。上師于佛法皆能圓滿行持,故以此教誨我們如法修行。
上師本自因地發宏誓願,曆經多生深修力行,即從此大願海中任運現前利生的大業。在上師的著作中我們隨處可見他老人家所發的偉大誓願,如道歌《瀑布妙音》中雲:“爲度困苦衆生傳深法,誓同文殊勇士偉大心。”《文殊童子歡喜笑音》中雲:“衆生乃至虛空盡,具足無量功德行,等同妙音文殊尊。”又發願“我願今起生生世世中,上師殊勝本尊以攝受,叁學功德海藏能自在,易成宏法度衆廣大義。”尤其在《願海精髓》中,上師的願心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由此可知,上師善業願力的歌聲不僅飄揚在喇榮山谷,十方叁世的一切國土中都飄揚著上師美妙動聽的善願歌聲,是此願歌把無量衆生招引到安樂的解脫地。
2、弟子的善業願歌與雪域喇榮聖地
以我等而言,勤修福慧、積累善根、廣發大願此叁者極爲重要。若非往昔修福慧,今日怎能至于喇榮淨土得見上師法王、聽受顯密法藏呢?諸多經論再再宣說無善根者縱然千佛出世也無法救度,他們無緣值遇叁寶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涅槃經》說衆生必須有善根因緣佛才能度化,否則以佛的智悲力也無可奈何,經中比喻如人墮入深廁,沈溺于糞穢中,僅有一發露出,親友可牽此一發救拔令出。同樣,四生慈父的佛陀度化溺于輪回深廁煩惱糞穢中的衆生時,衆生若有毫許善根亦可救拔令出,而無善根的闡提 佛也無法救度。因此我們必須首先發大願培植自己的善根。
藏地是大悲怙主觀世音菩薩的化土,千百年來有無數聖者應化其中,顯密教法在此弘揚興盛,無量衆生在此修行成就,因此這片土地堪稱諸佛菩薩常遊的樂園、孕育聖賢的母親、出生善法功德的吉祥聖地。它被稱作是雪域,這裏不僅有甘洌的淨水解除身體的幹渴,更有清涼的佛法甘露化解相續的熱惱。看看外面的世界,人們時時被心中的煩惱、外在的酷熱逼惱得痛苦不堪。相比之下,雪域聖地更顯得清涼殊勝。在廣闊的雪域高原,色達喇榮恰似寶冠頂上的一顆明珠,在法王杲日般慧光的朗照下顯得格外生輝,令人矚目。喇榮聖地宛如綻放的蓮花,山溝呈月牙形,周圍環繞諸多雪山,每座山都有特殊形狀,表示不同的功德。同時,它是敦珠仁波切與八大菩薩爲主的十叁大虹身成就者作過加持的聖地,空行護法雲聚、上師本尊恒時加持護念,在此神山修習息增懷誅任一事業都可成就,其中尤以修習懷業最爲殊勝。
3、發菩提心的功德
一切大乘的修行都以發心爲首,所以此處上師根據自己的修行經驗和諸多大乘經論首先勸請我們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因爲菩提心是世出世法的根本,大乘佛道的核心,趨入究竟佛地的坦途,總持佛法功德的陀羅尼,出生自他安樂的如意寶,超越罪過毒海的津梁。此菩提心有則一切皆具,無則一切皆失,具此一法即能遠離惡趣,擺脫惡友控製,速得無上菩提。依此菩提心大船救度衆生越過叁有大海,脫離輪回的一切怖畏,具無垢菩提心則能遠離八無暇獲得暇滿,依菩提心能摧犯別解脫戒、十不善及五無間罪。又若具有行菩提心不但身語意行善時有功德,縱然在無記、昏睡、放逸狀態中功德亦會如泉湧般地增上。以菩提心攝持的善根,乃至菩提之間非但不會空耗且能不斷出生安樂的果報。關于菩提心的功德,佛經論典宣說甚廣,有志于大乘者應當聞思了知。總之如全知無垢光尊者所說:“菩提心之福德雲,不可思議無有量,如來功德極稀有,廣如法界無邊際。”
菩提心的福德爲何如是廣大無量呢?因爲菩提心所緣的是十方叁世的一切衆生及無上無等的佛果,它豎窮叁際,橫遍十方,周遍輪涅,量等太虛,無邊無際,故其功德自然也就無窮無盡。菩提心具有如此巨大的福德,如能以之攝持而修六度萬行則可直趨佛果,此誠爲大象所遊之道,狐兔焉能行之,因此大悲慈父法王首先導引我們趨入菩薩的大行。
4、行菩薩行的要訣與策勵進修
發起菩提心後爲了圓滿菩提就要力行上求下化的菩薩事業,而要得到任運度生的能力只有成就萬德圓滿的佛果,欲成佛果必須廣積福慧二資,否則無法現前色法二身無別的果位,因此積累福慧資糧便成爲大乘修行的中心內容。對初學者來說,精進修善是積累福德資糧,聞思般若是積累智慧資糧。若般若見已得堅固,則出定時以此見攝持,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等六度,入定時則安住于無所住的大空性中。如此福慧雙修最終定能成就二足尊的佛果。否則,若偏于修福而不學般若,則墮爲人天有漏善法不成解脫資糧;若墮空邊不起菩提大願,則落于小乘偏空或無色界禅定天中。因此福慧必須雙修並行,任何一者都不可偏廢。
雖然發菩提心積資非常殊勝,但如果往昔所造的罪業未能清淨,被此罪業障蔽,信心、出離心、菩提心、精進心、戒定慧等功德依然難以生起。相反,邪見煩惱充滿相續,若遇惡緣極易墮落,千生萬劫無有出期,因此上師又教誡我們在積資的同時忏悔業障非常重要,務必牢記于心。大乘佛子所應行持的即是六度萬行,法王把它歸納爲積資淨障,這是無上竅訣,其密意即以積資萬善之因花莊嚴一乘無上之佛果,或以忏悔之擦布去除二障汙垢,顯發自心佛性明鏡的光明。米拉日巴尊者說集資淨障攝盡一切修法,此外別無修法。全知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中雲:“依止四力 對治淨罪惡,盡力以十法行 積二資。”
人身難得,上師難遇,法緣難值,如今這一切都圓滿了,正是決定永苦永樂的關鍵之時,所以應倍加珍惜,精進修持,把握住此殊勝的因緣,即此一生永別輪回,直趨無離的大樂洲。大法王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中警策說:“暇滿人身雖欲恒不離,長久留世然卻定死亡;賢善上師雖欲恒不離,聽受正法然卻定別離;善良道友雖欲恒不離,和睦相處然卻定分離。今起該披精進之铠甲,詣至無離大樂之寶洲。”
乙二、教誨淨觀他宗專修自宗
切莫偏袒執著各宗派,造下毀壞自他舍法業,
修持有緣本尊之法門,淨觀一切他宗我心語。
善緣的弟子們,你們切莫以偏袒心狹隘地分別自他,執著自己的宗派,這樣很容易造下毀壞自他的舍法大惡業,但願你們一心修持與自己有緣的本尊法門,同時以清淨心觀一切他宗法門,請謹記老父我的這句忠言心語!
隨著五濁洪流的日益洶湧,衆生福報的日益衰減,在這個世界,能明辨善惡、是非、了不了義的大德智者已寥若晨星,邪魔外道世智辯聰者紛紛出世,于是乎邪說橫行、黑白顛倒。如斯之徒,將法說爲非法,非法說爲法,正法甚爲模糊,而無知愚夫競相追逐大興謗業,真可謂是群魔亂舞!再看佛教內部,忠實的佛弟子中亦多缺乏聞思智慧,不明佛陀教法的了不了…
《懷業時語略釋•日月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