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開示(一)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2003年9月 臺灣,臺北
英文謄稿:Jack Sonnabaum, 2004年12月
英文審稿:John Castlebury,2008年12月
謄稿漢譯: 蘇卡, 2008年12月
中文審稿:馬君美;周熙玲,2009年2月
I
我非常高興能夠稍微討論一下這部深奧的經典。許多人犧牲了周末,你們大概有很多比一大早跑到這裏來,更好的事情可做,但是,你們付出了這樣的犧牲。我相信,如果以正確的發心這麼做,一定可以累積很多的功德。
有些人來這裏,也許只是好奇;有些人來這裏,也許是因爲朋友的強迫或影響。這樣也很好,這會給我一些壓力,我想這大概是我必須還的業債吧。
也許有些人來這裏,是認爲可以得到許多問題的答案;也許你認爲,這部深奧的經典,能帶來大家都在尋找的通向快樂的鑰匙 。不過,我得提醒你,期望不要太高。
也許有些人來這裏,只是想得到加持,主要不是我的加持,而是佛陀親口提過好多次,來自這部經本身的加持。人們相信,如果和佛法有緣,《金剛經》能帶來極大的加持。
也許有些人想,這是一個宗教的開示,期待聽到許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該做,什麼該避免等實用的教授。宗教總是與道德規範聯系在一起,我們對佛教也有這樣的期望,渴望得到“應該如何做”的指導,是人類的天性。
我注意到,《金剛經》在中國的大乘佛教徒中非常受歡迎,這很好。最近,我在讀老子的《道德經》,我覺得它與《金剛經》相類似。不過,盡管中國人喜愛讀《道德經》,卻似乎喜歡流連在儒家的思想裏。
我們向往得到簡單的指南,就像許多宗教和哲學體系所提供的指導。我們渴望被告知,如果這樣做或那樣做,例如擁有正確的見地和行爲,就可以得到某種成就作爲獎賞,比如可以生在天堂,這是我們想聽的。
也許,佛教應該有些簡單可遵循的規矩。比如說,佛教徒一生“必須”去朝拜一次菩提迦耶,或者佛教徒不能吃雞肉。印度教不許吃牛肉,伊斯蘭教不許吃豬肉,那麼,佛教徒就不許吃雞吧。另外,佛教徒每天要做叁次祈禱,早上,中午和晚上各一次。只要如此,就是佛教。
如果這就是佛教,地球上會有比目前多一百倍的佛教徒。但是,幸或不幸,佛教不是那麼簡單,它非常多樣化,有極豐富的多樣性,它深邃、廣大,無窮無盡。
II
須菩提,那位敘述或開始了此經的人,曾問到:“在未來的末法時代,人們真的會接受這樣的教授嗎?”佛答道:“你怎麼可以問這樣的問題?”記得嗎?
有許多理由可以說須菩提是對的,他的疑問是非常有價值的。當他問:“他們能接受嗎?”那是個很好又相當有價值的問題。爲什麼有價值呢?因爲,這部經中的話語,超越了平常的概念。不過,不要認爲因爲這部經非常神聖,所以超越了我們的概念。
月稱菩薩曾說,一個人至少要證到菩薩初地,才能夠诠釋佛經。因此,請不要期望我去逐字逐句地解釋這部經。不過,我會試著摘錄無著菩薩和蓮花戒菩薩注論中的一些解釋。
爲什麼《金剛經》的內容如此難以接受?簡單來說,是因爲這部經在講,整個佛法基本上就像是一種安慰劑,不過,它是有效的,我們毫不懷疑安慰劑是有作用的。即便如此,聽到說佛法是一種安慰劑,是不是挺可怕的?
你不怕嗎?我就怕。基本上,修道就是個騙局,我們所深愛的修道是假的。宗教可能指著其它宗教說:“那個宗教是假的。” 可是,除了佛教,沒有別的修道宣稱自己是假的,這是個很重要的聲明。
舉例來講,當佛陀說:“那些以相見我的人,擁有錯誤的見地。” 像我們這樣的普通讀者,馬上就下意識地想,那佛一定是有其它的相,而不是描繪、雕刻或用木頭、石頭做出來的相。
不過,即便我們所熱愛的修道是一場騙局,即便它是安慰劑,它卻是必要的安慰劑,必要的騙局。爲什麼?因爲我們有各種各樣的執著、束縛和串習,必須被斬斷。
III
藏語中的Dorje Churpa, 或梵文中的Vajracchedika,有很多不同的翻譯。中文傾向于把它翻成“金剛能斷”(“能斷騙局之金剛”)。很多藏文譯師把它翻譯成“能斷金剛的智慧” 。因爲我用的是藏文譯本,所以我要討論的是能切斷金剛的智慧。
說到“切斷”,這就意味著有個“問題”:一個需要被切斷的殼或形相。 我們的“問題”是我們所有的串習,習性是問題,有些像蛋殼一樣的脆弱,輕輕一敲就可以解決了;有些則非常非常頑固,就像因陀羅的標志 — 金剛。“金剛石”(注:此處指英文翻譯的Diamond,即金剛石)可能並不是正確的翻譯。金剛是一種物質,是天神因陀羅使用的武器,據說它可以摧毀一切,但卻沒有任何東西能毀壞這個金剛武器。就如同因陀羅的金剛一樣,我們的一些習性和執著是如此的頑固,似乎無法被摧毀。這部經教授的智慧,甚至能夠切斷這種金剛。
有些染汙容易被切斷,有些則很難,這主要取決于你對這種執著有多習慣。 在一開始,還完全是新手的時候,要戒煙、戒酒很容易。可是,如果一直抽煙或喝酒,一陣子以後,你就離不開它們了,不只是身體上和精神上,甚至是理智上都離不開它們。如果你突然停止喝酒和抽煙,和那些抽煙喝酒的朋友們混在一起,就會覺得很別扭,沒辦法真正地跟他們交流了。
所以,即使你意識到喝酒抽煙很明顯會讓你的身體和精神都受損,還是停不下來。你抽煙的習慣,喝酒的習慣,變得很頑固,不過還沒有金剛強。假如你最終采用了某種方法,去看精神科醫生或心理醫師,或者進行某種治療,強迫自己停止抽煙喝酒,然後會發生什麼呢?你會爲能夠達到不抽煙和不喝酒的境界而驕傲。
IV
在《金剛經》中,這種因戒了煙、戒了酒而産生的驕傲,就像是金剛,它是最頑固的習性。只要你落在戒了煙的狀態裏,這就意味著,你還被曾經抽過煙糾纏著。這部經一開始就講到,你不僅不應當抽煙,它還講到,你應該超越不抽煙。
這就是爲什麼須菩提問佛陀:“末法時代的普通人能接受這種教法嗎?”這是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一個非常可以理解的疑問。通常,大多數人甯可聽到:“不要抽煙,那是個壞習慣,不利于你的健康。” 如果再聽到一些額外的訊息,比如:“超越能夠戒煙的驕傲”,會讓我們困惑。許多人會回過頭來猜度,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應該再抽煙呢?
V
再舉個例子,所有地獄道的痛苦,所有那些燒烙和割截的可怕描述,大多數人願意聽,如果我們行爲不好,就會落入地獄,所以我們最好行爲良好。甚至佛教徒用這種方法,把地獄景象描畫在寺廟外面等等。
不過,要理解大乘佛教說:“你的嗔恨與地獄沒有差別,沒有外在的地獄。”就更難了 。而更難理解的是,沒有與生俱來的嗔恨,因此,以慈悲的修行之道,去淨化這種非本具的嗔恨,與使用安慰劑沒有分別。
再舉個例子,許多人都喜歡聽,佛安住在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的地方。我們願意這樣想,如果我們向佛祈禱,佛就會雨降加持,賜予所需,保護我們免于磨難等等。這很容易接受,因爲,當事情很順利,我們心情也不錯時,我們可以向佛祈禱,這其實與抱怨沒什麼兩樣,能有個人在需要時可以向他求助,不順的時候可以埋怨,也是蠻好的。
可是,更難理解的是,你的心就是佛,這就挺嚇人的,因爲這樣一來所有的責任就是自己的了。不過,更讓人害怕的是,了解心根本就不存在。這使得理解如下的話很困難:“只要有叁十二相,八十隨好,只要有佛的顔色和形狀,它們就都是騙人的,都是虛假的,沒有這些才是真的。”
VI
在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特質是般若 - 根本的智慧。其它的特質比如布施、持戒、道德,都次于智慧,這不是我編造的,寂天菩薩在他的《入菩薩行論》的第九品中說:“所有廣大無盡的菩薩行,如布施等,都是爲了智慧而說的。”
什麼是智慧呢?這很難解釋,《金剛經》會诠釋它。以下是我的解釋:智慧是我們心最正常的狀態,請把這句話劃下來:它最正常的狀態。
什麼是正常狀態?定義正常狀態是很難的。通常,我們看著這朵花,然後想“這是朵花” ,這被視作是正常的概念。如果有人走過來,開始吃這朵花,我們馬上就會想,這人應該進醫院了,我們會認爲那不正常。同樣的,我們會認爲有心理疾病,吸毒,或者酗酒是不正常的。我們不就是這樣定義“正常狀態”的嗎?
用同樣的邏輯,如果從聖人的角度來看我們的話,我們都不正常,爲什麼呢?因爲我們有心理疾病,我們有貪欲、嗔恨、嫉妒、傲慢等等,所以透過我們的病態而得到的所有認知都是不正常的。如果你仔細想想,這種說法是對的。
舉例來說,你想想看,有人認爲Louis Vuitton那麼貴的提包是物有所值,難道這不是不可思議的嗎?爲什麼它在中國,尤其是在日本,那麼受追捧?我們不知道爲什麼。如果好好想一想,這樣的追隨潮流是有點不正常。
我們每天都在做許多類似這樣的事,成千上萬的人爲了某個原因在增肥,而成千上萬的另一些人爲了某些原因在減肥,這非常不正常。可是,沒幾個人有深刻又邏輯的理由,解釋爲什麼他們應該增肥或減肥。
一個類似的例子是假日旅行,我們幾乎不知道自己爲什麼要去旅遊。現在大家去的目的地都沒什麼特色或特別,沒有多少不同,Banana Republic, Gap, Starbucks Coffee, Body Shop,到處都一樣。基本上,就像是到了你自己城市的另一個角落,除了因爲是假日,夫妻有更多時間吵架。
同樣的,商店裏的時裝看起來也都一樣,也許是我不夠敏感,不過,我真的看不出Kenzo 和 Yamamoto之間有什麼明顯的區別。前幾天我坐在一家咖啡店裏,人們背對著我走向一個扶…
《《金剛經》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