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述藏傳佛教覺囊派之他空見(劉鹿鳴)▪P2

  ..續本文上一頁義,在因位時即已本有,由修習《六加行》瑜伽次第現證果位法性身,這種矛盾的複合物,現于分別之上,則名爲他空見。” “言他空者,彼說世谛法爲自空、斷空、滅空、少分空等,是求解脫者所應棄舍。勝義谛實有不空。經言勝義空者,謂于勝義谛中無世俗性,非勝義空者,謂于勝義谛中無世俗性,非勝義谛自體可空,即可名他空。世俗谛假有不實,乃可名自空,即真有俗空之見也。”[6]

  五、勝義有

  遍計、依他生滅無體,此二空後所依之根即圓成實。圓成實就是勝義有、自體有、自性光明、自性俱生智、自性清淨、自性而住、自性無成。它是法身、法界、真如性。

  法性不變始名法身,具備佛的一切功德,乃佛本具,非由修來。法身若修,則有變異,非無爲法。法界是諸法之界,諸法雖無自體,但有所依之本,即依存之處,否則成爲斷滅,則不能維持諸法之連續性。法界是萬有所依之處。

  宇宙萬有刹那生滅變化,無自體,萬有空了剩下來空不了的就是真如法性。這個法性勝義,無論說空說有或說真如自性,萬有都必須要有個統一體作爲歸屬之處,這統一體一定要是不生不滅、無變化、無爲、真實存在之體,這真實存在體,就是勝義有,自體不空而是他空。真性是不動的,不能隨萬有變化而變化。人們就是爲擺脫所有的生滅變化規律和因果的支配,才追求不生不滅的真性,若無此真性則學佛何用?

  覺囊派承認有空性,那空性只能是因緣生法,是虛妄。真實之法是勝義,勝義即圓成實性,無生滅來去,作爲諸法之法性。笃補巴說,勝義圓成實,不管佛出世與不出世,法性和諸法所依之界皆是常在,決不可說空。

  那麼所謂萬法之根的圓成實性是什麼?就是自覺自證之智,即本體法性,明覺自明之相,不二智,從本以來則爲諸法之本性,來自元成。自覺自明之智即吾人之靈性,靈明妙覺,它爲無明二取實執所垢汙,起種種虛妄分別,輪流生死。垢汙去後靈明現前,自證自明。靈明覺性,就是佛性。承不承認衆生有佛性,就是承不承認有真常本性的問題。

  覺囊派所說之勝義有,具體指自心本性如來藏。如來藏的圓成實具有叁相:光明、自覺(自證)、離戲。光明有時說“空色光明”。自覺指自心本性。離戲指本來清淨,遠離言思戲論。在密乘中還加“大樂”。此性貫徹始終,恒常不變,爲諸法之法性。如來藏是法性、覺性、佛性,佛與衆生同具,它名爲因時果時無有分別之見,此爲勝義法性。

  覺囊派說如來藏如虛空,非任何所成,常不思議,本自元成,雖說如虛空,然非空空洞洞之空,如來藏之法身,有自覺智,“遍”一切情器,是界覺無別之光明覺性,此人人本具,非緣生法。若因緣生法則有斷滅,故如來藏智慧爲甚深之空性,乃真常之自性。

  如來藏又是萬有之所依或根,在染爲染根,在淨爲淨根,染淨均是如來藏一根,此根名爲元始之根。在染時之根名阿賴耶識,爲無明種子、習氣雜染之依托處,是煩惱根。阿賴耶爲有爲法,隨萬有生滅轉變,故轉識或智,妄識自空,作爲萬有所依之根本則爲無爲法,不變不動恢複本面。所謂阿賴耶有識智之分,轉識之根,稱爲淨根,染淨都是一根,又名爲根中根,實際上僅是一如來藏分位所空是假名,所以並沒有有爲轉爲無爲的問題。

  如來藏自性爲自覺智,即衆生之覺性。佛與衆生僅是迷悟之差,故說二取空後之根,非無所有,不然誰知證了空性,所以不是頑空、斷空,而有自覺智,此頗符合諸大續部之旨趣。能所二取,是虛妄分別,是客塵,有生滅之法,屬自空,而剩下的即此自覺智,屬本具,真常自性,是爲如來藏脫去所裹穢衣,離去世俗之染即爲勝義如來藏。如來藏之自覺智即爲佛性,是由悟得來的,不是由修來的。

  覺囊派認爲他們是不墮二邊的真正中觀見。他們說,世俗所現不加省減,不墮斷邊;勝義實相,離諸戲論,不墮常邊,此爲中觀因之二谛雙融。又說承認遍計、依他因緣生法,不墮常邊;圓成實是無爲法,非因緣生,不墮斷邊。

  故此派言勝義有是說,圓成實佛性是本有、實有,而世俗妄心是性空、始有。這個真實體性本身是勝義有,不能說是性空,由于人們的虛妄分別而添加到真實體性上的遍計執性和依他起性這些世俗法才能說是空。笃補巴說:“應了知勝義之心是于本性有之心,世俗之心是于本性沒有之心。……他空勝義谛常恒不變,周遍一切情器世界,與如來藏同一意義,在因位時即已本有。……世俗諸分,乃是自空、斷空、滅空、少分空,從本即無。”[7]

  笃補巴說此見在《如來藏經》、《法鼓經》、《智光莊嚴藏經》、《勝鬘獅子吼經》、《無增無減經》、《涅槃經》、《華嚴經》、《寶積經》、《央掘摩羅經》、《金光明經》等中都曾明白宣說。又引《寶性論》、《中觀贊》、《法界贊》、《楞伽經》、《時輪》等顯密經論廣爲抉擇。[8]

  由此可見此派之特別處,不僅在認爲勝義谛爲本有,而且爲實有,即承認有一個最終的真實,爲一切萬有依托之處。在覺囊派看來,若勝義只是空性,即僅成佛法身而無報、化身,佛性亦成斷滅。故法身之空名爲一切種相之大空,可見非畢竟空,乃真空之妙有。所以他們認爲應成派一切皆空乃是無遮頑空、斷空,其根斷了。他派說佛只證寂滅,則成佛只證空性,勝義世俗一齊空,成畢竟空,把如來藏也空了。世俗萬有失去依托之處,前後世業力誰來負荷?佛性歸空,即成斷滅,無智無德成佛何用?求出離解脫,契證佛果,皆成無有意義之事。故如來藏爲萬有之根,絕不可空,如來藏遍情器,但它是無爲法,不參加有爲法的造作,故如來藏對萬有,也不是本體與現象的關系。

  但這些說法,若在他派,尤其是格魯派之中觀應成見看來,則大有問題。此稍後詳述。

  六、此派之教證

  其與薩迦派較爲相近,乃依因、道、果而建立。除在見解上是依他空見解釋外,其顯密修法與其它諸派無大差別。

  對一切法及解脫理趣之組織,他們把宇宙萬有世出世法歸納爲二十五法,此出自《大般涅槃經》、《大法鼓經》、《央掘羅魔經》等。二十五法中二十四法爲世俗法,屬有爲法,爲能依;余一法爲勝義法,屬無爲法,爲所依。他們又說一切法都可以總歸爲蘊界處叁科。蘊中之色蘊、處中之心意、十八界中之內法界,概括起來則萬法總不出色、心及不相應行叁法之外。二十五法之建立,主要在通過蘊、界、處和心、意、識等人、法兩方面的分析觀察來抉擇人法僅是假名安立,全無人我、法我可得,實際存在的僅是由蘊界和合之産物,並無實體。換言之,客觀物理影響主觀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下所産生的現象或作用,並無實有可得。所謂人法之我皆假名安立,于是可以悟到人法二種無我,去除二障,證二空智。在此基礎上可以徹見萬法之所依,自覺自明自然智,現證勝義法性本無之實相和光明智慧之法性。

  他們認爲只修顯教的止觀,觀蘊界處等皆是假名無實,可以證得人法二空境界。但即此空,僅是自空境界,尚未獲見明空樂空不二智的他空境界,佛的身智德相未能顯發;若無身智功德,則即身不能成佛,因此尚須結合修密教的果乘,即顯發佛的身智法門。又說自空,不是了知即空,自然而空,若無密乘的風脈修法,執著束縛之無始薰習不能斷除,故須修圓滿次第風脈修法才能斷除。

  密法的首要就是要承認衆生是佛,衆生皆有如來藏,如來藏的功德、光明、大樂、離戲、不二等在衆生因位,不易顯發,因爲這些是瑜伽者及佛所行境界,因此要顯密結合。覺囊派說他空見與密乘見極爲契合,承認此見是融通顯密之大見。他們說要通過密宗修法才能證明他空見之是否正確,這是指證得佛的功德都是本具,是勝義實有。“佛在身中住,其他處即無”,身有無余大智慧,此智爲超出聲聞、獨覺之最殊勝智慧。佛的功德爲衆生本具,此指佛之一切智慧德相,如叁身四智、五眼六通等,皆爲本具,並引大量密續而爲證成。引《密集勝曼續》證明:“五蘊即五佛,五大即五佛母,認衆生之身即是智慧本尊佛。”十處、十八界均爲天身,甚至連“本尊、壇城、種子宗、印契等均認爲是自心本見,什麼勝義叁寶,百部天尊,共一意趣。”

  他們求證的就是如來藏的實相本來雙運智,即不二智,或謂證空色大手印、空色光明、離戲光明等。

  他空見具體貫徹在密乘中即修不二智與空性,修明空雙運與大樂和合,此稱爲樂空雙運,或稱爲密乘之他空大中觀見,指出“一切諸法之本性即心性光明,空去一切戲論及形相,自己本體法性妙覺,具有自覺之性,是本自元成。”認爲此爲密乘中甚深中觀見,故須修明空雙運,或輪回涅槃無別見。這時,境成現空雙運,心成明空雙運,從定起時仍不離佛慢,此爲有相瑜伽。還應修無相圓滿次第,在此境中可以阻止自空之分別戲論。然此尚未親證自覺智,還須修空色大手印、樂空雙運,親證如來藏之實相光明大樂,則本來真性及佛所見之智慧德相皆可全部顯著出來。

  此派的特法——《時輪六支行》之修法主要是修色空大手印。

  七、與他派之比較

  覺囊派承認“勝義者”,即承認有真常本性,這一點與甯瑪、噶舉、薩迦相同,但甯瑪、噶舉、薩迦所承認之真常本性,是無相寂滅,非空非有,則既不可說空,也不可說有,非斷非常,不斷亦不常之意,更無有自空他空的詞語。但覺囊派所說之勝義有,說得太實,可能就有問題。他們與格魯應成派主張勝義、世俗皆是緣起性空的“畢竟空”見成爲針鋒相對的見敵。這是空有之爭在藏傳佛教中的繼續。

  1,甯瑪派大圓滿心部所說的心,是從體、相、用叁方面來認識的,即體本淨、性(相)光明、用周遍,本派常有叁句法語:“心體本淨,自性元成,大悲周遍。”真心是本來清淨、本性光明、心量周遍。如此真心,一切衆生無量劫來,本來刹那未離,特衆生不自認知耳…

《略述藏傳佛教覺囊派之他空見(劉鹿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覺囊派概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