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藏传佛教觉囊派之他空见
刘鹿鸣
一、略释“见”
所谓“见”,又称“知见”、“正见”、“见解”、“见地”,指对宇宙万法实相的根本看法。佛教的教法是以见、修、行、果来组织的,见即见解,修即修法,行即行仪(包括戒律),果即各有所征之果。四者之中,“见”最为紧要。佛教和外道(按佛教称己派为“内道”,称佛教外其他宗派为“外道”。故“外道”一词,可看作是一不带歧视义的中性词)的差别,主要就是在见上,不然佛教中许多修法和行仪,在外道也有,尤其是密宗许多方便还采用外道的东西,要是没有见的摄持,就分不清佛教与外道。佛法号称八万四千法门,由于众生根性不同,各地文化背景不同及宗派创立者本人修学经验不同,故不同的宗派的见地、修行方法上往往不尽相同。这也是人类认识的一个规律,总是推陈出新,不断发展变化的。
佛教的“见”与哲学上一般讲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在佛教看来,世法的认识是从六识的执着和思解而来,而佛法的知见是从“戒定慧”三学熏修得来,二者获得认识的方法途径是不相同的。佛法被认为由戒定慧的修学而破除了人法二执,故才得出了对诸法实相的正确认识,所以在佛法中谈“见地”,这个“见”也有亲证的意思。故从教义的角度,可称“知见”、“见解”、“正见”,而从教证的角度,则称为“见地”。但一般也就不严格区别了。
本来,从根本上说,佛教的“见地”是从果地而谈的,因为是从戒定慧修证中得来的,但果地的见地对还未证果的人来说,也只能说是因地的认识、知见,所以对“正见”的讨论也就有从因地、果地两种说法了。又有“顺教行”和“顺理行”的区别(见《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P120)。顺教指依某一部经论的说法,只讨论此经论本来要明的意思,完全随顺;或是为了某种教证的方便,坚持一种见地,因为此时见地不仅是对万法实相的阐释,也成了宗派修证之原则。顺理则指一种真理性认识的态度,是完全从诸法实相的究竟理地而言。即使是佛说的,经论中讲的,教证中的原则,也要看看是否是究竟之义。如禅宗之明心见性,唯论见性,不论次第功勤,也不论心之明分,更不提修报化二身之事,怕着相起执,这就是顺教行之见。若顺理行,则讲“无念无住无相”在因地就可以讨论,讲“三身原来是一身”在果地也可以讨论。又如“众生皆有佛性”与“五种性说”, 同一个问题,从顺教行与顺理行,就有不同的说法。(此可参见赖永海先生《中国佛性论》P 94“行佛性”与“果佛性”)
二、空性见
佛法不共于世间法的认识是“缘起性空”,区别于佛法与其它各种学说的根本在于“缘起性空”理论,故“缘起性空”在佛教被称为一实相印,不论是小乘大乘,都要讨论这个问题。缘起论是佛教一切宗派所共许的,可称是共同的基础。但如何建立缘起及由缘起而显空性的理论,各派的说法就不尽相同了。空性理论甚为深广,其发展流行亦十分丰富。在印度有小乘大乘的不同。大乘又主要分为中观、唯识两大派,每一派内部又有不同的看法。中国佛学虽然对印度大乘中观、唯识两派皆有传承,但中国佛学如天台、华严、禅宗的见地是以真常唯心论为主,这是中国佛学占主流的知见,与印度大乘佛学又不太相同。藏传佛教旧称八大派,今存五家,为宁玛、噶举、萨迦、觉囊(又译“觉朗派”)、格鲁,余三家如噶当、觉宇、希解早已并入他宗(《各派教义》前言P1)。五家中,宁玛、噶举、萨迦、觉囊派之见与汉地真常唯心论颇为类似,均属于“胜义有”类;而格鲁派则持中观应成派“毕竟空”见。其中觉囊派的见与格鲁派的见则完全对立。
三、觉囊派之建立
觉囊派的建立与他空见是联系在一起的。他空见的最早创始人为裕莫·木居多吉,公元12世纪初叶时人。他原为一在家瑜伽行者,后出家,更名为迪巴杰布,师事多人学时轮金刚和集密等法,后在后藏乌郁地方修时轮法获证,悟解“他空”之义。他于定中见到空色天身从内显发,又阅《如来藏经》等经,说:“一切众生皆本具相好庄严之佛身,名如来藏。”于是生起胜义本有之他空见。其五传弟子衮邦·吐吉尊追(1243~1313)于觉囊地创建觉囊寺(在日喀则西拉孜县),弘传他空见,此一派即因寺得名。吐吉尊追传克准·云丹嘉措,云丹嘉措传笃补巴,到笃补巴时,觉囊派才兴盛起来。因着《山法·了义海论》、《第四结集论》阐发他空要义,一时名声大噪,从之者众,觉囊派之名,由此大显。
因笃补巴31岁前曾继承过萨迦派的传统,而吐吉尊追、云丹嘉措又都曾为萨迦派僧,故也有人说觉囊派是十四世纪初从萨迦派分出来的。觉囊派的教法大多来源于萨迦派,所以觉囊派在观点上与萨迦派较为接近。[1]
此派至十六世纪又出了一位着名人物,即多罗那他(1575~1635),是本派中最有学识的人,着作丰富,广泛宣讲他空见。于觉囊寺附近建达丹当却林寺。又据进藏印度僧人口述着《印度佛教史》,这是以讲印度佛教晚期历史着名的一部书。
由于五世达赖视觉囊派为敌对派别,故令其改宗格鲁派,对它施加巨大压力,故从十七世纪后半期起,觉囊派作为一个教派就消失了。
四、关于他空见
觉囊派提出“自空”和“他空”这两个术语。什么是自空?说世俗诸法各以因缘而生,缘生不会有自体,仅是世俗假有。“自己本身空者名为自空”,相反“自己本身不空者,则为胜义有,加在胜义上的东西如其他世俗二执离戏等皆空,则名为他空”。[2]也就是说,觉囊派认为事物有它的真实体性,这种真实体性本身不能说它是性空,由于人的“虚妄分别”增加上去的东西,才能说是性空,因此所谓性空,只能指由“虚妄分别”增加上去的东西是空的,而事物本身,自身不能说是空的。事物本真是事物之“自”,加在事物上的“虚妄分别”是“他”,因此说性空,只能是“他空”,不能是“自空”。[3]自空、他空是对待来说的,说世俗是自空,胜义当然是他空。“他空”换言之就是胜义不空,“胜义有”,反对“毕竟空”。这个名词在印度的佛典中是没有的,觉囊派为了显出他们的不共宗见,故特立此新名。[4]
应当指出的是,他空见是从实际修证所体验出来,并不仅仅是个依据印度的经论,纯属理论的问题。
那么觉囊派如何建立他空理论呢?他们根据三空说(出自《经庄严论》),进一步以“三性”与“二谛”抉择。
三空性为:无物空性、有物空性、胜义空性。一、无物空性,指虚构的幻想抽象的概念,如方分、时间、大小、美恶等空无实质可得,这是一种空法。二、有物空性,指一切因缘生法有实际事物作条件,但是缘起无自体可得,这又是一种空法。三、胜义空性,胜义是离戏而言,离戏是离开加在胜义上的断、常、有、无诸边执和二取有相之法,胜义本身不空。胜义空性具足一切胜义善品是诸法之本性,它既不是抽象的空,也不是缘起的无自性空,而是恒常不变之实相。此实相有种种异名,如真如、自觉智、胜义谛、智慧、法性、法界等,此为慈氏(有宗)和龙树(空宗)所共许。
再抉择二谛。二谛即世俗谛与胜义谛。无物空和有物空属世俗谛,均无自体是自空,属空。胜义空属胜义谛自体不空,而是他空,属有。按觉囊派说凡缘起性空是有为法皆是自空,非缘生之无为法是他空。所谓空性,空的是因缘所生的有为法和无有自体之自空。本然智慧,法性元成,非因缘生法,是无为法,自体不空,名为胜义空性,胜义空性就是胜义不空。笃补巴说,“离去因缘生法(有为)之法性决定是有,故胜义是有。
再从“三性”来看。“三性”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性”一般认为是唯识之说,但在觉囊派,由于对“三转*轮”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此派不承认五法三自性全为唯识之说。他们认为此说广见于未转*轮的经典中,如慈氏后四论(《经庄严论》、《辩法性论》、《辩中边论》、《宝性论》),属究竟中观之见(他们提出了“大中观见”或“他空中观见”的新观点)。笃补巴说,若说五法三自性是唯识见,那么《般若经》亦多谈三性,《般若经》应成为唯识的经典了。
多罗那他解释说,“遍计执指虚空等一切无为和出现于分别的色境之有,以及名住义,乱义为名的名义关系,内外边中大小善恶等各方面由心所增益所执的一切。依他起性是指能执所执法中的识,即成为无明习气的依他起,故为有。圆成实,即指远离一切戏论之自证自明,即法性、法界、性空、胜义谛等名的差别。”[5] 三性各从世俗胜义二谛两方面来看,遍计执性为假名有,虽事物中亦无,属无物空;依他起性,依他因缘条件结合而生为实物有,世俗中有,属有物空,此二皆妄皆空。圆成实性,空去执着戏论而自体不空,因其具足一切善品,为胜又有。多罗那他说:“遍计执和依他起性是无谛实,为幻有,是世俗虚妄。圆成实善逝藏者,任何时候自性都不空,其他世俗从初住空。圆成实胜义谛是他空非自空,这样诸世俗在他空性上自性亦空。因为胜义是从他性空,所以这种说法就是他空中观。”
为什么要用三性三无性来抉择他空见?主要抉择什么是可空,什么是不可空。偏计空后之根为依他,依他空后之根为圆成,圆成则不可空。不可空的就是诸法之根,则为有。世俗之法以阿赖耶为根,赖耶自空后,其根则为胜义,胜义即真如性。此称为根中根,此根则不可空。笃补巴说,遍计、依他生灭无体,此二空之根即圆成实。离开世俗之根则为真如。真如亦名法身。其它如真实边际、自性涅槃、法界、法性等皆为其异名。此根从本即有又称本根。
现在可以小结一下什么叫“他空见”:“他空胜义谛常恒不变,周遍一切情器世界,与如来藏同一意…
《略述藏传佛教觉囊派之他空见(刘鹿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