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叁條「正雜二行」之文

  【正講】

  

第叁條「正雜二行」之文

   下面第叁文是淨土宗的「行判」,就是入淨土門之後,二種不同的修行方法,應該選擇哪一種呢?在第叁文給予答複。標題:

  善導和尚立正、雜二行,舍雜行歸正行之文。

   問到大家:淨土宗正行、雜行是何人所立?大家也說了很多法師的名字,沒有說准確,這後面的法師都是做徒弟的,開山祖師就是善導和尚。

   正行、雜行是善導和尚在《觀經疏》裏所判。《觀經疏》的全稱叫做《觀經四帖疏》,是善導和尚解釋《觀無量壽經》的一部著作,有四卷,所以稱爲《觀經四帖疏》,其中第四卷「叁心釋」中解釋「深心」時,有這麼一段文: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種:

  一者正行,二者雜行。

  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

  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

  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是名爲正。

   這是第一段,先標舉有正雜二行,然後舉出五種正行。下面進一步分析:

  又就此正中,複有二種:

  一者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即名爲助業。

  五種正行當中,又分成正定業與助業。下面說雜行: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諸善,悉名雜行。

   下面來分析正雜二行的得失: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親近,憶念不斷,名爲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即心常間斷,雖可回向得生,衆名疏雜之行也。

  就人立信與就行立信

   我們來依文解釋。「就行立信者」,什麼是就行立信?因爲這是在解釋《觀經》「深心」,善導和尚解釋說:「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信什麼呢?依據什麼來建立信心呢?(凡是講到信,就要有信的對象,沒有信的對象就談不上信)是由我們信仰的對象而建立信心。在這一部《觀經疏》裏邊,善導大師闡述建立信心的二種途徑,一個叫做「就人立信」,一個叫做「就行立信」。

   什麼叫「就人立信」呢?「人」不是別人,比如說我們凡夫互相之間也有交往,這之間也有就人立信,某某人向來誠實,樂于助人,品行端直,這樣的人我們能相信他,對不對?某某人平生詭計多端,總是講假話騙人,這樣的人我們不容易相信他。如果是那個質量端正、一向誠實的人講的話,我們一聽,「沒問題,他告訴我,那一定是這樣」。

   關于淨土的教法,應該依誰講的話爲標准呢?因爲淨土法門太廣大幽深了,有的這樣說,有的那樣說,在唐朝,有的人引用其它的論據,來說「往生淨土不是那麼容易」,或者依其它菩薩、其它大法師所講。善導和尚告誡說:應該依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就人立信」是就佛所講的話建立信心,其它人還沒有成佛,即使是菩薩,還在因地,他們所講的話,如果佛不印可,就不符合佛所講的了義之教,一定要佛來印可說:「汝等所說如是。」這樣才可奉行。佛已經是滿足大悲之人,已經悲智雙圓,已經了悟一切真理,佛所說的即是了義,不可能說佛所講的教法還要菩薩來證明,所以,要以佛所講的爲我們立信的根據。如果有人來告訴你說:「某某,你光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嗎?我看不那麼容易,你看哪一個哪一個,出家多少年,修行怎樣怎樣,好像往生也不容易!」我們應該怎樣來對待呢?我們就依據「就人立信」,「佛告訴我念佛一定往生,謝謝你們的好意,你們是關心我;我還是信佛語。」這就不動搖了,「就人立信」。

   底下說「就行立信」,因爲釋迦牟尼佛也講到很多經典,我們都要信仰,不過,佛所說的法門各個不一樣,有的是聖道修行,有的是淨土修行,關于聖道修行的,就暫時擱置不談了,因爲法門宗旨不同,所以依止淨土修行;淨土修行裏邊,衆生根機也各個不等,釋迦佛也講了種種方法,善導大師在這裏也講了「行有二種」,往生淨土之行有二種,一個叫正行,一個叫雜行。

   打個比方說,我們從煙臺港到大連港,也有二種方法,一種方法是你自己駕一艘小船過去,第二種方法是乘坐萬噸巨輪。這二種方法,你覺得那一種更有信心呢?那肯定是坐萬噸巨輪有信心,如果駕小船,我又不會駕駛,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還可能被風浪打翻,還可能辨不清方向,那就不能建立信心了。

   同樣的,往生極樂世界,一個正行,一個雜行,目的是就正行建立信心,不是就雜行,講到雜行,就沒有信心了。

   正行、雜行的名稱有其特別的含義,所謂「正」,就是指純正,純粹不夾雜;所謂「雜」,很顯然,有所間雜,不純粹。

  專依往生經

   首先解釋正行。「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是專門依據往生淨土的經典來修行的,這叫正行。剛才提到了就人立信,釋迦牟尼佛講了很多經典,但是其它經典是講在此土得證聖果的經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要以往生的經典爲標准,所以,這裏說「專依往生經」,依這些經典來修行,就稱爲往生淨土的正行。正行、雜行是就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情而言的。

  淨土正依叁經的選定

   釋迦牟尼佛所講種種經典,大分兩個類別,一個是此土成佛的經典,一個就是彼土往生的經典,那麼,此土成佛的經典就不是我們正依的經典,應當依據彼土往生的經典;講彼土往生的經典也大分爲二,一個是講他方淨土往生的,比如說到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淨土等等,第二個是極樂淨土往生的經典,我們今天選擇極樂淨土往生的經典,作爲我們修行的依據;極樂淨土往生的經典又分兩類,一個是專門、純粹、全部講解往生極樂淨土的經典,還有一類是附帶的,不是專門的,是夾雜的,不是全部的,也講到往生極樂的方法,但不是專門來講的,二者比較起來,我們應該依據什麼經典呢?應當依據專門講解、純粹宣說往生極樂世界的經典。

   這樣的經典只有叁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叁部經典稱爲我們淨土宗的正依經典。

   底下說「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就把這叁部經的名字說出來了。從這一條文可以看出,善導大師選定這叁部經作爲我們淨土宗的正依經典── 正行專依之經。

   在淨土叁經之外,我們也有聽說「淨土四經」、「淨土五經」的。比如說大家知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還有《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若講淨土叁經,這兩部就沒有分了,講到淨土四經、五經,這兩部就入選了。

   比較起來,《念佛圓通章》、《普賢行願品》不是純粹講解極樂世界的經典。像《念佛圓通章》,是《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當中的一章,另外還有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等等,是講《楞嚴經》的時候,也講到往生極樂世界。爲什麼呢?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懷,單在告訴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雖然是順應聖道門根機的衆生講說聖道法門,也一定在很多地方把往生極樂淨土的法門安插進去,講《楞嚴經》也不忘了極樂世界,也講到,總共有二百多部經典,都把極樂世界插進去講,很顯然,釋迦牟尼佛是怎樣用心良苦,勸導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念佛圓通章》既然是講《楞嚴經》的時候附帶講的,就必然帶一點方便,因爲是對聖道根機衆生所講,必須應他們求證圓通的時候說「念佛圓通最方便」,是這樣的;可是我們站在淨土宗的立場上讀起來,又特別有一番味道,印光大師說爲教導念佛之最佳開示。同樣,《普賢行願品》,是八十品《華嚴》當中的一品,是釋迦牟尼佛講《華嚴經》的時候,也要把衆生引導到極樂淨土,所以講這一品。不像《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從頭到尾有沒有說到別的教法?沒有,專門講極樂世界種種莊嚴,衆生念佛往生,是專門的,純粹的,全部的;《觀經》也一樣,十叁定觀極樂世界種種莊嚴,然後講衆生怎樣叁福九品去往生、怎樣念佛往生,專講極樂莊嚴和衆生往生;《無量壽經》更不用說,也沒有講到別的方法,專門講到法藏比丘四十八願,因地修行,果上成佛,然後講極樂淨土依正莊嚴,然後說衆生如何去往生。這叁部經典是純粹不雜、專一不二講說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衆生往生的經典,所以才有資格稱爲我們淨土宗正依叁部經典。像《念佛圓通章》、《普賢行願品》,對比正依淨土叁經,位置就要靠後一些,可爲旁依;和這叁部經比較,凡夫在理解上如果有所差別的話,我們也不需要去會通,我們就依據淨土叁部經就好。

  正行

   依淨土叁部經的宗旨來修行,就稱爲正行,有五種:「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國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贊歎供養即一心專贊歎供養。」即讀誦正行、觀察正行、禮拜正行、稱名正行、贊歎供養正行。

   你看,五種正行當中,每一種都說「一心專」,善導大師特別強調要「一心專」。

   「二報」即依報、正報,依報就是極樂世界的環境,黃金爲地,蓮花布滿,天樂鳴空,七寶池、八功德水等等,這都屬于依報莊嚴;正報是指住在極樂淨土的佛菩薩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智慧洞達,分身無數,遍十方剎,這叫正報莊嚴。

   除這五種之外,其它都稱爲雜。爲什麼這五種行稱爲正行…

《唯說念佛 正講 第叁條「正雜二行」之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