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壹、安心篇 四、普勸衆機▪P2

  ..續本文上一頁

  無由得念佛名。

  說這個人被死苦所逼迫,失去了在心中憶念佛名的能力。怎麼知道這裏說的是心念而不是口念呢?因爲下面轉教口稱佛名。

  大家說,口中念佛容易,還是心裏念佛容易啊?

  心裏念佛跟口裏念佛,心裏念佛要難一些,甚至說難得多。你看你去教那個一兩歲的小孩子,說:「你不許張著嘴念出來,你在心裏念佛。」他肯定沒法念。教他:「跟我念:阿 -彌-陀-佛。」「阿-彌-陀-佛!」他會念哪!你叫他心裏念,他不會念。

  心裏念佛要有一定的憶持力,就是你的思想意識要有某種程度的安定。

  如果你很煩惱,內心的煩惱像雲在翻騰一樣,要你心裏念、嘴上不念,那你憋都憋死了,你都要念出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還有,比如邊走路邊念佛。有的人也不出聲,也不動嘴,只在心裏默念,這樣佛號很容易打失。旁邊有熱鬧,一溜神,回頭這個佛號就跑了。看到一個熟人:「哎,老王!啊……」然後佛就走了,就跟老王跑了,就不念佛了。

  如果動嘴發聲念佛就不一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老王!哎!南無阿彌陀佛……」打了個招呼,佛號還在。

  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口稱名號,你只要有口稱念,就可以往生。

  臨終開示的要點

  經文說:「彼人苦逼,不遑念佛。」我們很多人去助念,他怎麼講,「老王啊!你一輩子念佛修行,就是爲了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句話講得還對,「你這個時候千萬要把住正念哪!這個時候如果你正念不能把握得住,你就完了!你一輩子念佛,就靠這一念啦!一輩子就是作演習,這下子是來真的了,你要把握得住啊!」這種說法,對沒有能力自己把持正念的人,等于要嚇死他。

  現在換一換,不是老王,是你,要死了,躺在那個地方,我給你講這句話,你願意聽嗎?不要說要死了,就是發四十度的高燒,你就胡塗了,就念不了了。

  這個時候怎麼講?「老王啊!你一輩子念佛,阿彌陀佛早就看到你了,阿彌陀佛放出八萬四千光明攝取不舍,早就把你抱在懷抱裏了!你現在能念佛,就跟我們一道念;不能念佛,就安心地躺在那個地方,讓阿彌陀佛來接你,毫無問題!」

  (大衆鼓掌)

  臨終的人聽你這麼一講,他的心就怎麼樣?安心滿足,他的心當下就跟阿彌陀佛成爲一體了,「好啊!我就躺在你的懷抱裏,能念我就念阿彌陀佛。」不能念,你放心大膽躺在佛的懷抱,佛就接你去往生。他很安心啊!

  助念開示的要點,是要給這個臨終人安慰,不要增加他的恐懼擔心。

  心不能念 口稱即生

  下下品這個人,現在一片慌亂,連心中憶念佛名這麼簡單的修行他都做不到了,還有什麼辦法能救他?這個時候,必定要靠阿彌陀佛的本願了,心中不能念,口中稱名就行。經文說:

  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應稱無量壽佛。

  果然是善知識,既深知機,也深知法。「念」是心念,「稱」是口稱。「你現在慌亂了、恐怖了,如果心裏不能憶念,那怎麼辦?你只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這個人一聽,「好啊!」喊爹喊娘也是喊,喊“哎呀,害怕!”也是喊,只要會喊出南無阿彌陀佛──應稱無量壽佛,就可以了!

  歸命絕信絕疑

  他這麼一聽,心裏就踏實了,經文說: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如是至心」:這個不是說腦子裏想的「你看我信佛不信佛」,在他這個時候,無所謂信和不信,他要求救啊!說「只要口稱、喊出來,阿彌陀佛就救你」,他沒有第二念了。他就一心念出來,「南無阿彌陀佛!」真實懇切地歸命南無阿彌陀佛,經典裏說「如是至心」。

  歸命自然相續

  「令聲不絕」:他的心一旦發起來,不像我們現在這樣子,「我修修淨土法門,我換換別的法門」,沒有的,他念念相續。「不絕」就是不間斷、不改變。因爲他現在就要墮落地獄了,說只要口稱名號就可以救他,他怎麼會叁心二意呢?內心歸命的心情,表現在外面,就是一聲接一聲地念佛。

  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念了十聲。「十」代表一個圓滿的數字,並不是說一定要念滿十聲,少了不行。這一段經文是顯示說念佛自然相續,自然而然地一聲接著一聲念,避免有人誤解說「就念一聲佛,不念第二聲」,沒有那回事。你看臨終的人,他只要有一口氣,「令聲不絕」。

  念佛余行 滅罪比較一

  稱佛名故,于念念中,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每一聲佛、每一聲佛,都消滅掉了八十億劫生死罪。有很多人喜歡誦經消業障,誦經當然能消業障,但是,如果跟念佛相比,對我們這樣的凡夫來講,誦經消的業障,就好像螢火蟲的光明一樣;念佛消的業障,就像太陽的光明一樣,怎麼能比呢?

  《觀經》下品中生,聞大乘十二部經典首題名字──代表誦經的法門,消除了一千劫的極重惡業;下下品這樣的衆生,念一聲佛,滅掉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從數量來看,也沒法比較。誦一部《地藏經》至少一個半小時,除一千劫罪;一個半小時能念多少佛?六千聲佛,滅四十八萬億劫罪。這樣比起來,念佛滅罪功效是誦《地藏經》的四百八十億倍。念一聲佛,與誦八百萬部《地藏經》滅罪相等。

  念佛余行 滅罪比較二

  這個還只是講數量,其實這裏講的還不僅僅是數量,還有一個更根本的問題——了生死。誦經說「除極重惡業」,念佛說「除生死之罪」!很顯然,誦經雖然也能除罪,但還不能了生死;念佛既除生死罪,自然了生死,就是說能把你生死輪回的罪業都消掉了,你不要再生死輪回了,你決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所以,不論是從消業障、了生死、往生淨土來講,誦經不如念佛;持咒也不如念佛,沒有比上念佛的。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

  猶如日輪,住其人前,

  于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麼一個墮落地獄的人,念了十聲佛,當下之間有一朵金色的大蓮花,像太陽一樣,光明燦爛,迎在他的面前。他一剎那之間,乘著這朵蓮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好不好?

  (「好!」大衆鼓掌。)

  舉下攝上 皆得往生

  我們再來盤點盤點:

  論罪業,他比我們重——五逆十惡,我們雖然罪業很深重,還不至于造作五逆十惡罪。

  論修持,他只念了十聲佛,我們在座各位,總超過他很多。

  論時間,他是臨終才遇到念佛,我們現在就開始念佛,比他寬裕多了。

  論心境,雖然說我們心還不清淨,沒有禅定,妄想雜念很多,但是跟他比,他比我們慌亂得就太多了。

  他這麼短的時間、這麼重的業力、這麼慌亂的心情,他都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難道我們不能往生嗎?能不能?

  (「能!」)

  他能往生靠的是誰啊?

  (「阿彌陀佛。」)

  對啊!他能往生,他靠的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他會想到說靠自己的修行嗎?

  (「不會。」)

  他要靠自己,就下地獄了,因爲他只有罪業!所以,他有一個優點,他完全靠佛!他百分之百歸命阿彌陀佛。

  這一段經文確實對我們有很大的安慰和啓發。

  所以,印光大師在這裏講了:我們雖有罪業,雖少功夫,和他五逆十惡、十聲數聲相比,我們還高超多多了。彼尚往生,我們怎麼可以自暴自棄,失去這個無上利益呢?

  不要自暴自棄

  自卑的人,往往是自暴自棄,自己把自己放棄了,「我這麼差,往生極樂世界肯定我沒有份了,算了!」自己放棄了。阿彌陀佛不放棄我們,「攝取而不舍」,阿彌陀佛對我們都不棄不舍,而我們自己自暴自棄。

  昙鸾大師講:

  自局其分

  自己畫了一個杠杠、畫了一個圈圈,說:「往生極樂世界是那個出家人、那個修行精進的、那個功夫好的、那個會讀大乘經典的、那個能修戒定慧的,我這個通通做不到,算了!我就不能往生了。」這個叫自暴自棄,自己放棄了。

  任何人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都有這一份權利,你自己放棄了,佛就沒有辦法了。

  自是不歸歸便得,

  故鄉風月有誰爭?

  極樂世界是你的家鄉,就是你不願意回去。你想回去,你就可以回去,沒有誰跟你爭。

  放學回家喻:願生淨土的心

  像小孩子放學了,他蹦蹦跳跳就回到家裏面去,他沒有想到說「我有資格回去嗎?」

  如果我們念佛的人,你真的了解阿彌陀佛是大慈父,你心裏面真的知道「極樂世界就是我的家鄉」,你回家鄉去,回到阿彌陀佛慈父家裏邊,你怎麼會說:「哎呀,我夠不夠資格?」你有這樣的想法,說明你的心跟阿彌陀佛是分開的,說明你嘴上講「極樂是我的家鄉」,是講一個漂亮話給阿彌陀佛聽,你心裏並沒有認爲極樂世界是你的家鄉。

  蓮友們!這個地方不好玩!善導大師講:

  歸去來!

  魔鄉不可停!

  這個地方是魔鬼的家鄉,要歸去極樂世界,要歸來極樂家鄉。

  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

  到處無余樂,唯聞愁歎聲。

  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希望諸位蓮友,大家真正了解極樂世界是我的本鄉,阿彌陀佛是我慈父,我們念佛回到極樂世界,就像小孩子從幼兒園放學回家一樣,很自然,很輕松,沒有誰會障礙你,會阻攔你的。

  《觀經》舉五逆十惡之人,十聲、數聲念佛,莊嚴往生淨土,可以講,對我們很有啓發意義,振聾發聩,給我們極大的安慰。

  凡夫是驕慢心、瞋恨心,佛是慈悲心

  也有人講:「這個真是想不通啊!這麼重罪的人,怎麼能讓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

  這就是凡夫的情見,這是我們凡夫的想法,覺得造罪的人,應該讓他墮落,不應該救他到極樂世界。

  抱有這種想法,是出于兩種心態:一個就是驕慢心,以爲「我比他強,我不至于如此」,他才這樣。

  如果自己也可能這樣墮落,就會說:「救救我吧!最好我不要墮落,也要往生西方」。所以這是驕慢心。

  第二個也可以講是瞋恨心。凡夫的是非觀念太強,沒有智慧,愚癡,以爲說:「這樣的人這麼…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壹、安心篇 四、普勸衆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