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由得念佛名。
说这个人被死苦所逼迫,失去了在心中忆念佛名的能力。怎么知道这里说的是心念而不是口念呢?因为下面转教口称佛名。
大家说,口中念佛容易,还是心里念佛容易啊?
心里念佛跟口里念佛,心里念佛要难一些,甚至说难得多。你看你去教那个一两岁的小孩子,说:「你不许张着嘴念出来,你在心里念佛。」他肯定没法念。教他:「跟我念:阿 -弥-陀-佛。」「阿-弥-陀-佛!」他会念哪!你叫他心里念,他不会念。
心里念佛要有一定的忆持力,就是你的思想意识要有某种程度的安定。
如果你很烦恼,内心的烦恼像云在翻腾一样,要你心里念、嘴上不念,那你憋都憋死了,你都要念出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还有,比如边走路边念佛。有的人也不出声,也不动嘴,只在心里默念,这样佛号很容易打失。旁边有热闹,一溜神,回头这个佛号就跑了。看到一个熟人:「哎,老王!啊……」然后佛就走了,就跟老王跑了,就不念佛了。
如果动嘴发声念佛就不一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老王!哎!南无阿弥陀佛……」打了个招呼,佛号还在。
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口称名号,你只要有口称念,就可以往生。
临终开示的要点
经文说:「彼人苦逼,不遑念佛。」我们很多人去助念,他怎么讲,「老王啊!你一辈子念佛修行,就是为了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句话讲得还对,「你这个时候千万要把住正念哪!这个时候如果你正念不能把握得住,你就完了!你一辈子念佛,就靠这一念啦!一辈子就是作演习,这下子是来真的了,你要把握得住啊!」这种说法,对没有能力自己把持正念的人,等于要吓死他。
现在换一换,不是老王,是你,要死了,躺在那个地方,我给你讲这句话,你愿意听吗?不要说要死了,就是发四十度的高烧,你就胡涂了,就念不了了。
这个时候怎么讲?「老王啊!你一辈子念佛,阿弥陀佛早就看到你了,阿弥陀佛放出八万四千光明摄取不舍,早就把你抱在怀抱里了!你现在能念佛,就跟我们一道念;不能念佛,就安心地躺在那个地方,让阿弥陀佛来接你,毫无问题!」
(大众鼓掌)
临终的人听你这么一讲,他的心就怎么样?安心满足,他的心当下就跟阿弥陀佛成为一体了,「好啊!我就躺在你的怀抱里,能念我就念阿弥陀佛。」不能念,你放心大胆躺在佛的怀抱,佛就接你去往生。他很安心啊!
助念开示的要点,是要给这个临终人安慰,不要增加他的恐惧担心。
心不能念 口称即生
下下品这个人,现在一片慌乱,连心中忆念佛名这么简单的修行他都做不到了,还有什么办法能救他?这个时候,必定要靠阿弥陀佛的本愿了,心中不能念,口中称名就行。经文说:
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彼佛者,
应称无量寿佛。
果然是善知识,既深知机,也深知法。「念」是心念,「称」是口称。「你现在慌乱了、恐怖了,如果心里不能忆念,那怎么办?你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了!」
这个人一听,「好啊!」喊爹喊娘也是喊,喊“哎呀,害怕!”也是喊,只要会喊出南无阿弥陀佛──应称无量寿佛,就可以了!
归命绝信绝疑
他这么一听,心里就踏实了,经文说: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
「如是至心」:这个不是说脑子里想的「你看我信佛不信佛」,在他这个时候,无所谓信和不信,他要求救啊!说「只要口称、喊出来,阿弥陀佛就救你」,他没有第二念了。他就一心念出来,「南无阿弥陀佛!」真实恳切地归命南无阿弥陀佛,经典里说「如是至心」。
归命自然相续
「令声不绝」:他的心一旦发起来,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子,「我修修净土法门,我换换别的法门」,没有的,他念念相续。「不绝」就是不间断、不改变。因为他现在就要堕落地狱了,说只要口称名号就可以救他,他怎么会三心二意呢?内心归命的心情,表现在外面,就是一声接一声地念佛。
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念了十声。「十」代表一个圆满的数字,并不是说一定要念满十声,少了不行。这一段经文是显示说念佛自然相续,自然而然地一声接着一声念,避免有人误解说「就念一声佛,不念第二声」,没有那回事。你看临终的人,他只要有一口气,「令声不绝」。
念佛余行 灭罪比较一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每一声佛、每一声佛,都消灭掉了八十亿劫生死罪。有很多人喜欢诵经消业障,诵经当然能消业障,但是,如果跟念佛相比,对我们这样的凡夫来讲,诵经消的业障,就好像萤火虫的光明一样;念佛消的业障,就像太阳的光明一样,怎么能比呢?
《观经》下品中生,闻大乘十二部经典首题名字──代表诵经的法门,消除了一千劫的极重恶业;下下品这样的众生,念一声佛,灭掉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从数量来看,也没法比较。诵一部《地藏经》至少一个半小时,除一千劫罪;一个半小时能念多少佛?六千声佛,灭四十八万亿劫罪。这样比起来,念佛灭罪功效是诵《地藏经》的四百八十亿倍。念一声佛,与诵八百万部《地藏经》灭罪相等。
念佛余行 灭罪比较二
这个还只是讲数量,其实这里讲的还不仅仅是数量,还有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了生死。诵经说「除极重恶业」,念佛说「除生死之罪」!很显然,诵经虽然也能除罪,但还不能了生死;念佛既除生死罪,自然了生死,就是说能把你生死轮回的罪业都消掉了,你不要再生死轮回了,你决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
所以,不论是从消业障、了生死、往生净土来讲,诵经不如念佛;持咒也不如念佛,没有比上念佛的。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
犹如日轮,住其人前,
于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么一个堕落地狱的人,念了十声佛,当下之间有一朵金色的大莲花,像太阳一样,光明灿烂,迎在他的面前。他一剎那之间,乘着这朵莲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好不好?
(「好!」大众鼓掌。)
举下摄上 皆得往生
我们再来盘点盘点:
论罪业,他比我们重——五逆十恶,我们虽然罪业很深重,还不至于造作五逆十恶罪。
论修持,他只念了十声佛,我们在座各位,总超过他很多。
论时间,他是临终才遇到念佛,我们现在就开始念佛,比他宽裕多了。
论心境,虽然说我们心还不清净,没有禅定,妄想杂念很多,但是跟他比,他比我们慌乱得就太多了。
他这么短的时间、这么重的业力、这么慌乱的心情,他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难道我们不能往生吗?能不能?
(「能!」)
他能往生靠的是谁啊?
(「阿弥陀佛。」)
对啊!他能往生,他靠的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他会想到说靠自己的修行吗?
(「不会。」)
他要靠自己,就下地狱了,因为他只有罪业!所以,他有一个优点,他完全靠佛!他百分之百归命阿弥陀佛。
这一段经文确实对我们有很大的安慰和启发。
所以,印光大师在这里讲了:我们虽有罪业,虽少功夫,和他五逆十恶、十声数声相比,我们还高超多多了。彼尚往生,我们怎么可以自暴自弃,失去这个无上利益呢?
不要自暴自弃
自卑的人,往往是自暴自弃,自己把自己放弃了,「我这么差,往生极乐世界肯定我没有份了,算了!」自己放弃了。阿弥陀佛不放弃我们,「摄取而不舍」,阿弥陀佛对我们都不弃不舍,而我们自己自暴自弃。
昙鸾大师讲:
自局其分
自己画了一个杠杠、画了一个圈圈,说:「往生极乐世界是那个出家人、那个修行精进的、那个功夫好的、那个会读大乘经典的、那个能修戒定慧的,我这个通通做不到,算了!我就不能往生了。」这个叫自暴自弃,自己放弃了。
任何人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都有这一份权利,你自己放弃了,佛就没有办法了。
自是不归归便得,
故乡风月有谁争?
极乐世界是你的家乡,就是你不愿意回去。你想回去,你就可以回去,没有谁跟你争。
放学回家喻:愿生净土的心
像小孩子放学了,他蹦蹦跳跳就回到家里面去,他没有想到说「我有资格回去吗?」
如果我们念佛的人,你真的了解阿弥陀佛是大慈父,你心里面真的知道「极乐世界就是我的家乡」,你回家乡去,回到阿弥陀佛慈父家里边,你怎么会说:「哎呀,我够不够资格?」你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的心跟阿弥陀佛是分开的,说明你嘴上讲「极乐是我的家乡」,是讲一个漂亮话给阿弥陀佛听,你心里并没有认为极乐世界是你的家乡。
莲友们!这个地方不好玩!善导大师讲:
归去来!
魔乡不可停!
这个地方是魔鬼的家乡,要归去极乐世界,要归来极乐家乡。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希望诸位莲友,大家真正了解极乐世界是我的本乡,阿弥陀佛是我慈父,我们念佛回到极乐世界,就像小孩子从幼儿园放学回家一样,很自然,很轻松,没有谁会障碍你,会阻拦你的。
《观经》举五逆十恶之人,十声、数声念佛,庄严往生净土,可以讲,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振聋发聩,给我们极大的安慰。
凡夫是骄慢心、瞋恨心,佛是慈悲心
也有人讲:「这个真是想不通啊!这么重罪的人,怎么能让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这就是凡夫的情见,这是我们凡夫的想法,觉得造罪的人,应该让他堕落,不应该救他到极乐世界。
抱有这种想法,是出于两种心态:一个就是骄慢心,以为「我比他强,我不至于如此」,他才这样。
如果自己也可能这样堕落,就会说:「救救我吧!最好我不要堕落,也要往生西方」。所以这是骄慢心。
第二个也可以讲是瞋恨心。凡夫的是非观念太强,没有智慧,愚痴,以为说:「这样的人这么…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壹、安心篇 四、普劝众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