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惡,應該讓他下地獄,不要救度。」這是凡夫的愚癡心和凡夫的瞋恨心。
佛不是這樣,佛是慈悲心,視任何衆生猶如一子。
比如判決犯人的時候,就有一張布告:「某某人,犯某某罪,判處死刑。」邊上就圍了很多人在那裏看,指指點點地評論,說:「這個人真是罪大惡極,千死萬死!」都在那裏講。
大家自己想一想:如果是你的兒子,因爲環境的緣故、交了惡友的緣故,造下罪業,判刑多少年,甚至是無期徒刑、死刑,人家都在那裏說:「這個人如何如何,該坐牢,該殺頭!」你是媽媽,聽到心裏作何想法?她是淌眼淚都只有往心裏淌,她沒有辦法,如果有辦法救她的兒子,她是決不會讓他去死的。「我的兒子本來是很善良的,如果給他一次機會的話,他會變好」。
所以,這個都是事不關己的一種沒有慈悲心的表現。
阿彌陀佛的慈悲是徹骨徹髓的,人間的慈悲無法相比,我們只有拿「猶如獨子」的比喻來說明,其實不足以形容萬分之一。
不可誤解 放縱爲惡
另一方面,不能有錯誤的想法,說:「釋迦牟尼佛講《觀經》,下下品造作五逆十惡的人都能往生,我還沒造作五逆十惡,我無所謂了。」
釋迦牟尼佛會鼓勵我們造惡嗎?釋迦牟尼佛是用這一個下下品的人往生,來說明一切人都能往生;不是鼓勵我們說:「哎,你這樣沒關系!你可以造五逆十惡,還可以得救。」
這個五逆十惡的人,他一生沒有遇到佛法,直到臨終才遇到這個教法,一念回心求救,蒙受救度。他是在這種狀況下。
如果說我們現在就遇到佛法了,「哎呀!這個都無所謂了。」這就是沒有慚愧,沒有忏悔,沒有回心轉意,反而在懈怠、放逸、縱惡,住于邪見當中,沒有真正來念佛的心。所以,如果抱有這種錯誤的認識,就漏于阿彌陀佛的救度。
單純的歸命
下下品的衆生是在臨終,不再有時間了,一念歸命。
如果就他的心理狀態來講,這個時候是很單純的。他沒有想靠自力修行的心,絕對沒有,他只有罪業,想到只有墮落;他也沒有想要雜行雜修的心,「我修這個法門、那個法門吧!」絕對沒有;他也沒有懷疑阿彌陀佛的心,「能救我嗎?不能救我吧?行不行啊?」因爲都這個時候了,地獄的火都燒來了,說「念佛可以得救」,就是一根救命的稻草,他也要抓住;他也不會想「我多麼有信心」,也沒有這樣的心。這個時候的環境、形勢不允許他作第二念,他就是歸命求救,所以叫「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善導大師告訴我們的兩種深信,就是這種心境的表現:深信自己是罪惡凡夫,必定墮落地獄。你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什麼選擇?「我這個法門、那個法門」,還有什麼自力?還說什麼「我信啊、疑啊」?連信、疑這些觀念都沒有了,你就是脫口:「南無阿彌陀佛!」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的總結就說:
望佛本願,
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你根本就不在腦子裏盤算「能得救嗎?不能得救嗎?我信得怎麼樣……」這都是前面的引導過程,講信、講願,到後來就落實在稱出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歸命:全身心的交付
所以,善導大師解釋六字名號:
南無者,
即是歸命,
亦是發願回向之意。
「歸命」是第一的,「發願回向」是歸命中所附帶的。
歸命是什麼樣的心情?是把我們所有的身家性命,拜托給南無阿彌陀佛,是好是賴,是死是活,是解脫還是墮落(因爲我們自己只有墮落的份),把所有的這一切托付給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叫歸命。不是自己身上還留一點,自己打掃,「阿彌陀佛,求你救救我,我再打掃打掃我的業障,我業障重,太深了,再練練功夫,再修行修行……」這都是太懈怠了!太驕慢了!因爲「人命在呼吸之間」,你要達到某個程度,這個可能就來不及了。也是不了解自己是什麼身份,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一尊佛。
我們要歸命阿彌陀佛,就是以我們現在這個狀態,大家要聽明白,比如說你業障這麼多,你就這麼多的狀態,你就歸命南無阿彌陀佛,不要等,不要說「等我業障少了,等我修行差不多了,再歸命南無阿彌陀佛」──來不及了!
就好比一個人,他現在在開飯店,在殺生,我們勸他念佛,他說:「等我不開飯店的時候再來念佛吧!」意思是「我開飯店業障很大,我不開飯店、不殺生再來念佛吧」,他永遠殺生念不了佛的。
不要等!你現在就來念佛,阿彌陀佛都要你。等你念了佛了,你自然而然的業障消除,慢慢就有改善。沒有改善,也沒關系,也往生。
「我修行再好一點,我再如何的進步一點」,像這種想法,表面聽起來不錯,其實都是一種懈怠的心。
我們歸命南無阿彌陀佛,不要等到明天,不要等到晚上,不要等到第二念;我只有墮落,聽說南無阿彌陀佛要救度我,我要歸命南無阿彌陀佛!所有的身家性命,包括我累生累世的業力──因爲我們之所以歸命阿彌陀佛,並不是我們這一顆善心,反而是我們的業力,我們的業力交給南無阿彌陀佛。
就好像我們坐船一樣,是把我們整個一百二十斤放在船上面,不用說「我再剃剃頭,減幾斤分量」,那都沒必要,你整個重量放上就好了。
罪業衆生都是貪瞋癡的煩惱,要靠我們自己打掃幹淨、減一點點,你都沒有那個力量。那你就是整個把你的過去、現在、未來,身心性命交給祂;貪瞋癡煩惱也好,「我就是這樣的一塊料,阿彌陀佛,由你打發吧!你看怎麼加工吧!交給你處理了。」一向歸命南無阿彌陀佛!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能工巧匠,只要你敢交給祂,你即使是一塊朽木,都給你雕出佛像來。因爲我們的佛性是不變的。你到了南無阿彌陀佛那個地方,當下就把佛性開顯出來。
所以,跟阿彌陀佛不要客氣。
像孩子跟媽媽之間,沒有什麼客氣的,母子之間,比如長得醜一點,或是臉上髒一點,在外邊被不好的朋友打得鼻青臉腫的,想回到媽媽身邊──過去不聽媽媽的話,在外面流浪,被別人打得鼻青臉腫,遍體鱗傷,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父母天天在找你,找不到你。找到你了,說:「我的兒呀!你怎麼搞成這個樣子,你快回來吧!」只要你願意回頭,父母就高興歡喜,絕對不會嫌棄,絕對不會另外加條件。
有嘴巴、會念佛、願意往生,就達到標准了
有人念佛老是擔心說「我有妄念,沒有達到什麼樣的禅定功夫」,如果你看下下品,你就有安慰了。你有嘴巴、會念佛,就可以了,就達到標准了。
阿彌陀佛有什麼標准?就是歸命。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有嘴巴、會念佛、願意往生,信靠南無阿彌陀佛,就合格了,一百分了,沒有說要達到什麼樣的功夫,這個下下品就是例子。
善導大師解釋「乃至十念」爲:
稱我名號,下至十聲。
不是實相的念佛、觀想的念佛,或者是清淨心的念佛,或者內心裏面怎樣憶念的念佛,通通不這樣。善導大師所解釋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就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一向專稱」,你只要長嘴巴、會念出來「南無阿彌陀佛」,哪怕是一個傻瓜,他能念;像八哥鳥,你念,我也念;你往生,我也往生。八哥牠憑什麼往生?牠要講究什麼?所以,口稱名號最容易、最簡單,依葫蘆畫瓢都能往生,你只要口稱名號,一向專念,最簡單、最容易。心清淨也念佛,心不淨也念佛,功德沒有增減。
當然,我們念佛還是希望心裏比較清爽,比較安定,這是另外一個範疇,這也有方法,跟我們的根機也有關系,有的人天生會比較靜定一些,有的人天生頭腦想法多,總是翻來覆去的,你能做到哪一分就算哪一分,但是不要自苦自惱,以爲說「我如果心裏邊達不到怎樣的清淨,就不能往生,念佛白念了」──沒有那回事。
像小孩子喊奶奶,他也不會想到說:「奶奶!我喊你要怎麼清淨地喊,我沒有喊到一心不亂,你還聽得懂嗎?」「奶奶我要喝牛奶。」他就喊一聲就完了,奶奶就倒來了,很自然的。
我們念佛,爲什麼說阿彌陀佛好像是冷冰冰地坐在那個地方,讓我們念,念到什麼程度,念到心裏面很清淨了,祂才感應一點點,眼睛睜一下,「嗯!你念清淨了,好!不錯!」點個頭,「我救你吧!」怎麼會這樣呢?對不對?
我們一心歸命,念念稱名,阿彌陀佛念念都在照顧我們、護念我們、攝取我們、救度我們,一直到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接幼兒喻:目標宜專一
還有的人,心裏面有很多佛菩薩,其實是一個都沒有:「師父,我家的佛堂供了很多,阿彌陀佛、藥師佛、釋迦佛、不動佛、山王佛、焰王佛……」很多佛菩薩,其實一個也不親,一個都沒靠上,等于一個也沒有。
怎麼這樣講呢?他的智慧還趕不上幼兒園的小朋友。你看幼兒園下午放學的時候,就有很多奶奶在門口接她們的小孫子,每一個小孫子都不會跑錯,他們不會看到老太婆都是白頭發就亂跑,他也不會說「這麼多,都是我奶奶」,不會的,他喊是會喊「奶奶們好!」但是他的小腳「呼噜呼噜」就跑到他奶奶那兒去了,他心裏有一個固定的目標,他有一個方向,對不對?
我們很多人念佛,你到底念哪一尊佛?「我都念!」你都念,就都沒念到,念了一大堆,誰是救你的佛?不知道!這麼多都是奶奶,誰是你的奶奶?不清楚。那你回家往哪裏回呀?
他喊會喊:「奶奶、阿姨再見!」跟著自己的奶奶走了,他有一個真的、親的奶奶。
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唯一的。所以,善導大師說:
一心專念;
口業專稱,意業專念,身業專拜;
專複專!
專,還要再專。其它所有的佛菩薩,都是奶奶、阿姨,張奶奶、李奶奶、王奶奶,不是自己的親奶奶,祂們都是救度利根衆生的,我們專念阿彌陀佛,與阿彌陀佛有「親緣、近緣、增上緣」,有這叁種利益,先往生極樂世界。一旦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十方諸佛任你去參拜。不要在這裏做表面工作,拜千佛、拜萬佛,結果還不知漏掉了多少佛!《阿彌陀經》裏說東方…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壹、安心篇 四、普勸衆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