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壹、安心篇 叁、念佛勝易▪P3

  ..續本文上一頁這一滴水了,失去原來的味道了,大海都把你同化了。

  「投」就是投放、投入,也就是我們歸命的心情。「歸命」也叫做投誠,誠懇歸向阿彌陀佛。

  我們這一滴水,如果不歸在阿彌陀佛無量壽的大海水當中,就會幹涸。一旦投放在阿彌陀佛的大覺海當中,我們就永遠不會幹涸,而且會成佛。

  不要說到達極樂世界──那是果地;現在念佛,就決定將來可以成佛,所以說「念佛成佛」。

  印光大師用八個字來說明:

  「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剛才說過了,我們怎麼能跟佛的智慧溝通?如果論自力,我們前面學到「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阿羅漢、大菩薩都沒辦法測度佛的智慧。

  經典裏講,十地菩薩(初地、二地、叁地……),一地比一地,初地菩薩就不知道二地菩薩──走路腳在哪裏擡起,又在哪裏落下來,他都不知道。說明他們不是一個境界;二地菩薩看叁地菩薩也一樣的,叁地菩薩在哪裏擡腳、在哪裏下腳,他不清楚。那何況菩薩來看佛,根本就不知道了。

  而我們凡夫來念佛,能夠「潛通佛智」。

  螞蟻書生喻:潛通佛智 暗合道妙

  「師父,你越講,我心裏就越胡塗了,怎麼能夠潛通佛智」?

  好!下面講一個故事:

  說是一個書生到京城裏趕考,半路上下了一場大雨,下大雨的時候,小溝就淌起水來了。他就發現在溝這邊有很多螞蟻往那邊看,那邊有很多螞蟻往這邊看,牠們都互相過不來。這個書生很慈悲,就撿了一根小樹枝,往中間一放,這邊的螞蟻「嘩啦嘩啦」都過去了,那邊的螞蟻也像開通大橋了一樣,「嘩啦嘩啦」都過來了,兩邊的螞蟻暢通無阻。

  那我們來想:螞蟻是一個小小的生命;書生是要到京城趕考的,是一個飽讀經書的人。請問:螞蟻能了解書生的智慧嗎?小溝哪怕只有一尺寬,對螞蟻來講就像太平洋一樣,「這麼寬、這麼遠,怎麼過?」牠沒有智慧來搭橋。但是,書生拿一根樹枝往那裏一放,螞蟻順著樹枝爬過去,書生的智慧,螞蟻就得到了,就潛通書生的智慧。

  書生代表阿彌陀佛,螞蟻代表我們。我們跟阿彌陀佛之間的差距,比螞蟻跟書生差得還大,我們想渡過生死輪回的河流,往對岸看,我們沒辦法過去。所以,阿彌陀佛把六字名號的樹枝往這裏一放,你願意念佛,你順這個六字名號的小樹枝「嗞兒」就過去了。好像六字名號簡簡單單這麼六個字也不長,你以爲很簡單,這個是佛智啊——「潛通佛智」。你只要願意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就可以到彼岸——「暗合道妙」。

  「潛」就是不明顯,自己都不知道。像這個螞蟻,牠爬過去了,牠也不懂,牠也不知道這是書生的智慧;書生怎麼想,牠也不知道,牠就爬過去就好了。

  作爲一個普通的凡夫,對于佛的智慧「如聾如啞」,我們根本就不清楚。你再怎樣贊歎,都沒辦法說明,沒辦法想象。但是只要念佛,我們就接受到了,我們就享受到了,所以這叫「潛通佛智」。暗暗的,不知不覺之間,連自己都不明白,就得到佛智了,就享受佛智了。

  比如說坐飛機,我們不需要懂得空氣動力學,我們也不需要懂得發動機的原理,我們也不需要懂得飛機的內部構造,我們也不需要懂得駕駛,我們也不需要懂得什麼航管路線,也不需要懂得油料構成,什麼都不需要懂。但是,如果相信飛機不會出故障,然後願意坐上這個飛機,那麼,科學家的智能、製造工人的辛勤,所有人的服務,你通通享受到了。

  阿彌陀佛五劫思惟的智慧,兆載永劫的苦修苦行,我們什麼都不知道,但是我們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通通爲你所享受,爲你所擁有,這叫「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如果修別的法門,你就慢慢修吧!一個一個來,慢慢來。

  所以高啊,妙啊!我們念佛法門,念佛的人雖然愚癡,但是,我們跟佛的智慧相溝通。是通過什麼溝通?通過信和願。你沒有信願,那不能溝通。

  信願,信什麼、願什麼?信六字名號,願念六字名號,而稱念六字名號。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就是佛的大覺海,就是佛智,就跟祂溝通了,這就是無上佛道。

  「道妙」:道是非常的玄妙。如果靠我們自己悟,我們悟不到,可是我們念佛就自然溝通了。

  只要口稱名號這麼容易,「潛通佛智,暗合道妙」,這麼殊勝。

  16. 「即凡而佛」之文

  持名一法,

  乃「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門也。(增廣上.覆吳希真居士書二)

  即凡而佛

  你當下是凡夫,當下跟佛成爲一體,叫「即凡而佛」:又現在雖是凡夫,將來必定成佛,叫「即凡而佛」;又凡夫即是迷,佛即是覺,即凡而佛也就是「即迷而覺」,不必另外求覺,所謂「潛通佛智」;又凡夫染汙,佛恒清淨,即凡而佛也就是「即染而淨」,不必另外尋清淨,善導大師說「凡夫貪瞋煩惱心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又凡夫即是煩惱,佛即是涅槃,即凡而佛,即是昙鸾大師說的「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持名一法很簡單,「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當然,這裏講的持名一法,都是指有信願的,不是指那個「專崇行持,沒有信願」的,不是那種,這樣就「即凡心而佛心」,這個法門這麼殊勝!

  怎麼叫「即凡心而佛心」呢?就是說我們信願念佛這個信願的心,就是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心,是阿彌陀佛的智慧心。前面說「以果地覺,爲因地心」,果地覺就是佛心,因地心就是凡夫信願之心,所以「即凡心而佛心」。

  一心不亂

  《阿彌陀經》裏講「一心不亂」,我們凡夫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合爲一體,成爲一個心以後,你就不亂了,二心就容易亂。

  人常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兩個人如果一條心的話,它的鋒利連金屬都可以切斷。如果這兩個人關系很好,很默契、心心相印,人家再怎樣調撥離間,他們兩個之間都很好的。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心裏邊還在懷疑阿彌陀佛呢,「阿彌陀佛,你真的救我嗎?我這樣真的可以了嗎?你不會嫌棄我嗎?」我們還有很多疑惑心,再遇到有人拿他宗的教理來妨害,必亂無疑。

  「一心」,怎麼樣一心?信願就是一心。

  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祂是用六字名號來救度我們。所以,這六字名號,就是阿彌陀佛救度的心,祂的慈悲心和祂的智慧心的一個載體。因爲心需要通過某一種東西來表達。

  比如說,這個人餓得要死了,我們有心要幫他,我們的心怎麼表達呢?拿水果來。這個水果,就是我們要救他的心的物化,表現出來了。這個就要餓死的人,他要延續生命,他有這個心,那麼他要吃這個水果。這個水果本身就包含了兩方面:一方面是我給他,要救活他的命,是我的心,水果給他;另一方面,他看到水果,他要吃下去,這個水果就是他的希望心,是他生命延續的希望。所以這一個水果就包含兩方面。

  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一方面就是佛的大慈悲心、大智慧心,佛救度我們的願心,「我要救你,用什麼?用六字名號救你。」另一方面,我們歸命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就成爲我們的信願心,以信願來持受這句名號。

  所以,這句六字名號本身,它是佛心跟凡心結合成一體的,「即凡心而佛心」。從佛那邊看,是佛的救度心;從凡夫這邊看,是我們的歸命心。我們的歸命心是因爲阿彌陀佛的救度心,我們才能歸命祂。

  你爲什麼不歸命張叁李四?張叁李四救不了你呀!

  你爲什麼歸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能救你呀!

  你爲什麼改了法門了?你不認識阿彌陀佛,你不知道阿彌陀佛能救你。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是一個必墮叁惡道的人,只有阿彌陀佛能救度我們,那我們這個心不會再改變了,我們會歸命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歸命心和救度心是一個心。從凡夫這一邊來講,就是我們歸命南無阿彌陀佛的心;從佛那一邊來講,是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救度心,所謂「即凡心而佛心」。心和心之間,就是以六字名號成爲一體。信願、歸命,歸命什麼?南無阿彌陀佛;救度,用什麼救度?南無阿彌陀佛。都是一件事。

  就好像我們在一個島上,島要沈沒,有人駕船來救我們,我們上的這條船和船長開來的那條船是一條船,都是一件事。

  阿彌陀佛來救度我們的名號,和我們稱念的「南無阿彌陀佛」成爲一體,這個叫「即凡心而佛心」,你看多自在!

  所以前面說了:「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在我們的信願心當中,就包含了阿彌陀佛的大覺海,祂的救度心、祂的慈悲心、智慧心當中所具有的一切功德,所以,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能成佛。

  佛心的清淨超越我們的感覺

  大家說:「我還要找清淨心。」我們找的那個清淨心不算數的,那個是凡夫的生滅心。只有信願持名這個心是佛心,「佛心無不清淨」。佛心的清淨,「我沒有感覺呀?」因爲佛心的清淨超越我們的感覺,是不垢不淨的清淨。我們那個清淨,是感覺的清淨,「你看,我現在感覺好多了,清淨多了!」這個,你現在感覺好,等一下就感覺不好了;晚上感覺好,天亮就不好了;白天感覺好,晚上又變了。今天兒女孝順,工資發的多多,人家講好話,說得你興高采烈,感覺得意洋洋的;到了明天,天要下雨,關節又痛了,媳婦又跟我吵嘴了,鍋裏面燒飯又燒生了,事兒都來了,你就又完了。這個都是生滅的,不能在這裏面去找。

  阿彌陀佛這種救度的清淨心是不生不滅的。而我們現在爲什麼感受不到?因爲我們是愚鈍的心,你能感受到名號清淨的話,那你不是凡夫了。我們爲什麼感受不到?就因爲我們是凡夫嘛!所以不要找感覺。

  阿彌陀佛的廣大智慧,我們沒有感覺,你如果落在感覺當中,就肯定錯了,因爲那個是凡夫生滅的東西,你把你的生滅感覺,當作一種解脫的本錢,那你大錯而特錯!「哎呀,好啊,這樣就能往生了」;感覺沒有了,心裏就慌了。

  所以,我們只念「南無阿彌陀佛」,有感覺、有感應、有感動…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壹、安心篇 叁、念佛勝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