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一滴水了,失去原来的味道了,大海都把你同化了。
「投」就是投放、投入,也就是我们归命的心情。「归命」也叫做投诚,诚恳归向阿弥陀佛。
我们这一滴水,如果不归在阿弥陀佛无量寿的大海水当中,就会干涸。一旦投放在阿弥陀佛的大觉海当中,我们就永远不会干涸,而且会成佛。
不要说到达极乐世界──那是果地;现在念佛,就决定将来可以成佛,所以说「念佛成佛」。
印光大师用八个字来说明:
「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刚才说过了,我们怎么能跟佛的智慧沟通?如果论自力,我们前面学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阿罗汉、大菩萨都没办法测度佛的智慧。
经典里讲,十地菩萨(初地、二地、三地……),一地比一地,初地菩萨就不知道二地菩萨──走路脚在哪里抬起,又在哪里落下来,他都不知道。说明他们不是一个境界;二地菩萨看三地菩萨也一样的,三地菩萨在哪里抬脚、在哪里下脚,他不清楚。那何况菩萨来看佛,根本就不知道了。
而我们凡夫来念佛,能够「潜通佛智」。
蚂蚁书生喻:潜通佛智 暗合道妙
「师父,你越讲,我心里就越胡涂了,怎么能够潜通佛智」?
好!下面讲一个故事:
说是一个书生到京城里赶考,半路上下了一场大雨,下大雨的时候,小沟就淌起水来了。他就发现在沟这边有很多蚂蚁往那边看,那边有很多蚂蚁往这边看,牠们都互相过不来。这个书生很慈悲,就捡了一根小树枝,往中间一放,这边的蚂蚁「哗啦哗啦」都过去了,那边的蚂蚁也像开通大桥了一样,「哗啦哗啦」都过来了,两边的蚂蚁畅通无阻。
那我们来想:蚂蚁是一个小小的生命;书生是要到京城赶考的,是一个饱读经书的人。请问:蚂蚁能了解书生的智慧吗?小沟哪怕只有一尺宽,对蚂蚁来讲就像太平洋一样,「这么宽、这么远,怎么过?」牠没有智慧来搭桥。但是,书生拿一根树枝往那里一放,蚂蚁顺着树枝爬过去,书生的智慧,蚂蚁就得到了,就潜通书生的智慧。
书生代表阿弥陀佛,蚂蚁代表我们。我们跟阿弥陀佛之间的差距,比蚂蚁跟书生差得还大,我们想渡过生死轮回的河流,往对岸看,我们没办法过去。所以,阿弥陀佛把六字名号的树枝往这里一放,你愿意念佛,你顺这个六字名号的小树枝「嗞儿」就过去了。好像六字名号简简单单这么六个字也不长,你以为很简单,这个是佛智啊——「潜通佛智」。你只要愿意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就可以到彼岸——「暗合道妙」。
「潜」就是不明显,自己都不知道。像这个蚂蚁,牠爬过去了,牠也不懂,牠也不知道这是书生的智慧;书生怎么想,牠也不知道,牠就爬过去就好了。
作为一个普通的凡夫,对于佛的智慧「如聋如哑」,我们根本就不清楚。你再怎样赞叹,都没办法说明,没办法想象。但是只要念佛,我们就接受到了,我们就享受到了,所以这叫「潜通佛智」。暗暗的,不知不觉之间,连自己都不明白,就得到佛智了,就享受佛智了。
比如说坐飞机,我们不需要懂得空气动力学,我们也不需要懂得发动机的原理,我们也不需要懂得飞机的内部构造,我们也不需要懂得驾驶,我们也不需要懂得什么航管路线,也不需要懂得油料构成,什么都不需要懂。但是,如果相信飞机不会出故障,然后愿意坐上这个飞机,那么,科学家的智能、制造工人的辛勤,所有人的服务,你通通享受到了。
阿弥陀佛五劫思惟的智慧,兆载永劫的苦修苦行,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通通为你所享受,为你所拥有,这叫「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如果修别的法门,你就慢慢修吧!一个一个来,慢慢来。
所以高啊,妙啊!我们念佛法门,念佛的人虽然愚痴,但是,我们跟佛的智慧相沟通。是通过什么沟通?通过信和愿。你没有信愿,那不能沟通。
信愿,信什么、愿什么?信六字名号,愿念六字名号,而称念六字名号。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就是佛的大觉海,就是佛智,就跟祂沟通了,这就是无上佛道。
「道妙」:道是非常的玄妙。如果靠我们自己悟,我们悟不到,可是我们念佛就自然沟通了。
只要口称名号这么容易,「潜通佛智,暗合道妙」,这么殊胜。
16. 「即凡而佛」之文
持名一法,
乃「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增广上.覆吴希真居士书二)
即凡而佛
你当下是凡夫,当下跟佛成为一体,叫「即凡而佛」:又现在虽是凡夫,将来必定成佛,叫「即凡而佛」;又凡夫即是迷,佛即是觉,即凡而佛也就是「即迷而觉」,不必另外求觉,所谓「潜通佛智」;又凡夫染污,佛恒清净,即凡而佛也就是「即染而净」,不必另外寻清净,善导大师说「凡夫贪瞋烦恼心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又凡夫即是烦恼,佛即是涅槃,即凡而佛,即是昙鸾大师说的「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持名一法很简单,「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当然,这里讲的持名一法,都是指有信愿的,不是指那个「专崇行持,没有信愿」的,不是那种,这样就「即凡心而佛心」,这个法门这么殊胜!
怎么叫「即凡心而佛心」呢?就是说我们信愿念佛这个信愿的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是阿弥陀佛的智慧心。前面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果地觉就是佛心,因地心就是凡夫信愿之心,所以「即凡心而佛心」。
一心不乱
《阿弥陀经》里讲「一心不乱」,我们凡夫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合为一体,成为一个心以后,你就不乱了,二心就容易乱。
人常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两个人如果一条心的话,它的锋利连金属都可以切断。如果这两个人关系很好,很默契、心心相印,人家再怎样调拨离间,他们两个之间都很好的。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心里边还在怀疑阿弥陀佛呢,「阿弥陀佛,你真的救我吗?我这样真的可以了吗?你不会嫌弃我吗?」我们还有很多疑惑心,再遇到有人拿他宗的教理来妨害,必乱无疑。
「一心」,怎么样一心?信愿就是一心。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祂是用六字名号来救度我们。所以,这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心,祂的慈悲心和祂的智慧心的一个载体。因为心需要通过某一种东西来表达。
比如说,这个人饿得要死了,我们有心要帮他,我们的心怎么表达呢?拿水果来。这个水果,就是我们要救他的心的物化,表现出来了。这个就要饿死的人,他要延续生命,他有这个心,那么他要吃这个水果。这个水果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一方面是我给他,要救活他的命,是我的心,水果给他;另一方面,他看到水果,他要吃下去,这个水果就是他的希望心,是他生命延续的希望。所以这一个水果就包含两方面。
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一方面就是佛的大慈悲心、大智慧心,佛救度我们的愿心,「我要救你,用什么?用六字名号救你。」另一方面,我们归命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就成为我们的信愿心,以信愿来持受这句名号。
所以,这句六字名号本身,它是佛心跟凡心结合成一体的,「即凡心而佛心」。从佛那边看,是佛的救度心;从凡夫这边看,是我们的归命心。我们的归命心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救度心,我们才能归命祂。
你为什么不归命张三李四?张三李四救不了你呀!
你为什么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救你呀!
你为什么改了法门了?你不认识阿弥陀佛,你不知道阿弥陀佛能救你。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是一个必堕三恶道的人,只有阿弥陀佛能救度我们,那我们这个心不会再改变了,我们会归命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归命心和救度心是一个心。从凡夫这一边来讲,就是我们归命南无阿弥陀佛的心;从佛那一边来讲,是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救度心,所谓「即凡心而佛心」。心和心之间,就是以六字名号成为一体。信愿、归命,归命什么?南无阿弥陀佛;救度,用什么救度?南无阿弥陀佛。都是一件事。
就好像我们在一个岛上,岛要沉没,有人驾船来救我们,我们上的这条船和船长开来的那条船是一条船,都是一件事。
阿弥陀佛来救度我们的名号,和我们称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成为一体,这个叫「即凡心而佛心」,你看多自在!
所以前面说了:「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在我们的信愿心当中,就包含了阿弥陀佛的大觉海,祂的救度心、祂的慈悲心、智慧心当中所具有的一切功德,所以,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成佛。
佛心的清净超越我们的感觉
大家说:「我还要找清净心。」我们找的那个清净心不算数的,那个是凡夫的生灭心。只有信愿持名这个心是佛心,「佛心无不清净」。佛心的清净,「我没有感觉呀?」因为佛心的清净超越我们的感觉,是不垢不净的清净。我们那个清净,是感觉的清净,「你看,我现在感觉好多了,清净多了!」这个,你现在感觉好,等一下就感觉不好了;晚上感觉好,天亮就不好了;白天感觉好,晚上又变了。今天儿女孝顺,工资发的多多,人家讲好话,说得你兴高采烈,感觉得意洋洋的;到了明天,天要下雨,关节又痛了,媳妇又跟我吵嘴了,锅里面烧饭又烧生了,事儿都来了,你就又完了。这个都是生灭的,不能在这里面去找。
阿弥陀佛这种救度的清净心是不生不灭的。而我们现在为什么感受不到?因为我们是愚钝的心,你能感受到名号清净的话,那你不是凡夫了。我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就因为我们是凡夫嘛!所以不要找感觉。
阿弥陀佛的广大智慧,我们没有感觉,你如果落在感觉当中,就肯定错了,因为那个是凡夫生灭的东西,你把你的生灭感觉,当作一种解脱的本钱,那你大错而特错!「哎呀,好啊,这样就能往生了」;感觉没有了,心里就慌了。
所以,我们只念「南无阿弥陀佛」,有感觉、有感应、有感动…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壹、安心篇 三、念佛胜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