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字名號是往生券,拿到都往生。
21. 「發無不中」之文
如人習射,以地爲的,
發無不中。(續編下.涵江叁江口仙慶寺淨業社緣起民二十年)
這個比喻,說明念佛往生,千穩萬當,沒有一點閃失,非常好。
好像一個人練習射箭,如果要達到百步穿楊的這種水平──在一百步之外,有一片楊樹葉,一箭放過去,偏一點左也不行,偏右也不行;高了也不行,低了也不行;力量不夠還不行。好!你不偏左、不偏右,不偏高、不偏低,力量也剛好;但是吹了一陣風來,「呼」,你還是偏掉了,還不能打准。射箭如果要有這個功夫,就不容易了。
但是,現在射箭,不是要你百步穿楊,是讓你只要能射到大地,你就算是合格了,達到標准了。你說誰射不准呢?
「以地爲的」:以大地作爲我們的目標。
「發無不中」:你只要一放箭,肯定射到大地上面。
大地,就代表阿彌陀佛的願力、極樂國土;箭就代表我們本人;我們信願念佛,願生西方,就好像把我們這只箭發出去了。你只要有信願,念佛,想往生西方,你這個箭肯定會落到阿彌陀佛極樂寶地上面,沒有不中的。
其它法門就像百步穿楊一樣,你要苦修勤練,有很多的條件要求,不一定射得中。
22. 「一照俱了」之文
通途如畫山水,必一筆一畫而漸成。
特別如照山水,雖數十重蓊蔚峰巒,一照俱了。(增廣下.近代往生傳序)
錦石岩這個地方風景很美,下面錦江如帶,對面有象山,有茶壺山,還有鯉魚跳龍門,山山水水,丹霞地貌,來到這個地方,靈感就來了,畫架一支起來,要畫。
通途法門像畫山水。畫山水,你必須要一筆一劃畫出來,而且要會畫。不會畫的人,畫的一塌糊塗。
特別法門呢?
你看看,這個比喻多好!我們淨土法門,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特別法門,像什麼呢?就像你拿一面鏡子,「一照俱了」。
你拿一面鏡子,對面的山水,根本不用畫,鏡子一照,全部都有了,一絲一毫都不能少。你畫的可能還少點什麼,「哎,那邊有人在那裏劃船,你怎麼沒畫?」鏡子一照,裏面遊船還動,都有。前重後重、前山後山、多少峰、多少樹、多少水、多少人物、多少飛鳥,都一點不含糊。哪一個不會照呢?叁歲小孩拿來一照,俱了。就是在一照之間,所有的山水都攝在鏡子當中。
快不快速?
(「快。」)
圓不圓滿?
(「圓滿。」)
頓不頓超?
(「頓超。」)
容不容易?
(「容易。」)
殊勝不殊勝?
(「殊勝。」大衆鼓掌)
你看,要畫的話,怎麼辦?你要當畫家,首先要考一個藝術學校,你爸爸媽媽培養你,最起碼花個十萬、八萬,你還要有藝術天賦,找到好老師。考大學了,還要找後門考個好學校。還要去練畫筆,練出來了,還要買畫架、買顔料,慢慢畫,畫出來還沒有鏡子照得清楚。
通途法門就是你學這個咒、學那個咒,你都是在那裏一筆一筆地畫。而且你要會畫,不會畫的話,就把它畫走樣了。你念這個咒,你學那個法門,你要會學,不會學,你學都白學。
我們特別法門不一樣,我們信願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就把所有佛地的功德(像數十重山水一樣),都攝在六個字裏邊,「嘩」都收進來了。佛果功德——「以果地覺,爲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又是這十六個字,都到我們的心中,一照俱了,多快!多簡單!多幹脆!多殊勝!這個還有次第嗎?
(「沒有。」)
什麼叫次第?就是一筆一畫,一步一個臺階,慢慢修行,修到什麼程度,證到什麼果位,這個叫「次第法門」。一般的法門就有次第,淨土法門沒有次第。
像用鏡子照山水,再遠再近,一照,全部都有了,當下同時在當中。沒有說先照前面的,再過五秒鍾才照到後面的,再過幾秒鍾照旁邊的──沒有。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當下融入我們心中。這一句名號,通通把它們收進來了。這句名號就是光明大寶鏡。
以後我們一照鏡子就想到:念佛特別法門,如鏡子照山水,一照俱了。
23. 「易行功高」之文
余門學道,似蟻子上于高山。
念佛往生,如風帆揚于順水。(增廣上.與徐福賢女士書)
除了念佛法門以外,其它法門你要修學成道,像一個小螞蟻,牠想上到高山的頂上,那就不敢想象有多麼困難了!因爲這個小螞蟻眼光很短,牠也不認識什麼高山,牠遇到一塊小石頭,這麼高,牠就以爲到山頂了,使勁爬,「哎,我到了!我到山頂上了!」其實是塊小石頭。牠都不知道哪裏是山頂;路上有瀑布,有泉流,就把牠擋住了。螞蟻要爬到山頂上去,牠要經過多少轉哪、繞啊、彎哪,幾乎是不可能的。
我們念佛往生,像:
「風帆揚于順水」:滿帆張起來,又順水、又順風,邊看著風景,心裏一片明朗、安詳、輕松愉快,到了目的地了。
李白有一首詩說:
朝發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朝辭白帝彩雲間」:早晨朝霞初起的時候,我從白帝城坐船就出發了。
「千裏江陵一日還」:到江陵一千裏這麼遠,一日就到了。
「兩岸猿聲啼不住」:路過叁峽的時候,兩邊有猴子在叫。猴子叫的聲音還在耳邊回響的時候。
「輕舟已過萬重山」:這一片輕舟,順風順水,千重萬重山都已經過了。
念佛法門就是如此,比這個還要殊勝、簡單。娑婆世界的煩惱嘈雜之聲還沒有止,哎,我已經到極樂世界了——「輕舟已過萬重山」,什麼下崗的山、發財的山、吵嘴的山;人世間的坷坷坎坎,這個都是人間的風景,這個當然是不好了,但是我們念佛,就自然而然地輕風順水就淌過去了,到極樂世界你可以憶苦思甜。
淨土法門:
下手易而成功高,
用力少而得效速。(增廣上.與徐福賢女士書)
下手很容易,只要有嘴巴,就會念佛。只要能深信,只要能發願,只要能念佛,你看下手容易不容易!
參禅、打坐、誦經、拜忏、持戒……都不容易,念佛法門最容易了。你不要動半步,坐在你家裏邊,將軍一樣,穩坐中軍帳,「南無阿彌陀佛!」你念出來了,阿彌陀佛的光明就來攝取你。
下手容易,成功極高,萬修萬人去,萬人往生,萬人成佛,有這麼高的果位。
用力非常少,得效非常速。就像剛才講的,鏡子一舉起來,萬重山水都在這裏邊。我們只要動動我們的嘴巴,幾乎不用力量,多到一生,少到十念一念,決定往生西方,用力少而得效神速!
24. 「頓超十地」之文
莫訝一稱超十地,
須知六字括叁乘。(續編卷下.楹聯)
淨土法門,你念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當下功德超越十地菩薩。聽起來實在讓人訝異,但事實就是如此,所以說「莫訝」。
因爲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的果地功德,這裏邊包括了聲聞、緣覺和菩薩,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內,所以叫「一聲超十地」。
十地菩薩還沒有成佛,功德再殊勝,還沒有圓滿。而這六字名號的功德,是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已經圓滿了。如果以十地菩薩跟我們凡夫比,那我們簡直不能比了。但是,十地菩薩跟六字名號相比,還是位差一等。所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位超十地,不是以我們的功夫,是因爲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就具足這樣的功德。
一聲功德超十地,怎麼我們還是這麼一個凡夫相?功德有體、有用,我們念佛得到了六字名號的功德本體,但是在此娑婆世界作用還沒有發揮出來,「用」要到極樂淨土才兌現的。一到極樂,就入佛境界,同佛受用,無量神通智慧,自然開發。好像一個窮人,突然得到銀行大筆遺産,但是錢還沒有取出來用,看上去還跟原先一樣窮,等他把錢取出來花的時候,人家就知道他富貴自在了。
念佛人,現在一聲超十地,往生淨土就成佛。
25. 「往生同佛」之文
既得往生,則入佛境界,同佛受用,
凡情聖見,二皆不生。(增廣下.傅大士傳錄序)
一得往生,則煩惱惡業,徹底消滅。
功德智慧,究竟現前。(增廣上.與徐福賢女士書)
在這個世界,一稱名號能超十地功德;到了極樂世界,就能跟阿彌陀佛平等了,就能成佛了,叫「往生同佛」。這麼殊勝!
「入佛境界」:你一往生極樂世界,就入到佛的境界了。你看《阿彌陀經》裏講,極樂世界的樹也能講法,鳥也能講法。《觀經》裏說,極樂世界光明也說法,水流也說法,音樂也說法。爲什麼?因爲這些鳥,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這些樹也是佛心慈悲所流露出來的,是無漏功德所流現。所以,整個極樂世界,完全是阿彌陀佛的境界,鳥也是,樹也是,風也是,光也是,水也是,音樂也是。你進了極樂世界,等于掉到阿彌陀佛的身體裏邊,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依正一體,身土不二」,阿彌陀佛的佛身跟阿彌陀佛的國土是一體的。你不要認爲說「哎,那個是阿彌陀佛,這個地方黃金寶地不是阿彌陀佛」──錯了!黃金寶地當下就是阿彌陀佛的無漏功德,所以叫「金剛寶地」;這一棵樹,也是阿彌陀佛的無漏功德所形成,都是阿彌陀佛,你就掉到阿彌陀佛懷裏去了,叫「入佛境界」。
「同佛受用」:阿彌陀佛有無量光明,你也有;阿彌陀佛有無量壽命,你也有;阿彌陀佛有無量神通,你也有;阿彌陀佛有無量誓願,你也有;阿彌陀佛度無量衆生,你也能度,這叫「同佛受用」,跟阿彌陀佛一樣。不過,不能叫做佛,我們還是叫做菩薩、叫阿羅漢、叫天人。因爲叫佛,名稱只有阿彌陀佛一位,我們往生去的,還是弟子位,不能說自己就是佛了。但是,受用、功德跟阿彌陀佛平等,因爲「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就如同剛才所講的,一滴水丟到大海裏面,就跟大海一樣的深、一樣的廣,不分彼此了。道理如此。
「凡情聖見,二皆不生」:既沒有凡夫的情執,也沒有聖人的見解,沒有凡聖等一切差別,真正…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壹、安心篇 叁、念佛勝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