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一聽到這樣的話,就擔心了、害怕了──不必!
如果我們懂得淨土是特別法門,我們心裏邊就很踏實,「對對對!你講的是不錯!不過你講的是按照通途法門戒定慧修行的,我現在是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兩不相幹!」
乘纜車上山喻:念佛沒感覺
就好像我們上丹霞山一樣,通途法門就好比一步一步地上臺階,感覺很實在,上一步臺階,就感覺「我進步一點了」,再上一步,又進步一點了,每一步都有感覺。如果坐電纜車,沒感覺,「嗚—」就到山頂上去了,沒感覺就上來了。
很多人念佛,他不老實念,爲什麼?「我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哎呀,師父啊,我念了好長時間,沒感覺啊?」又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沒感覺!」
沒感覺就對了!念佛不是找感覺,找感覺就錯了。爲什麼錯了?你又把這個感覺放在前面了,來代替六字名號了──不是這樣的!
初機學佛都這樣,教他老實念佛,念不下來,今天學了一個咒,好像「我上了一個臺階」;明天又念一個咒,「哎呀,又進了一步」;後天又學了一個什麼……,他都是累積,一步一步地慢慢來。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沒感覺。上了電纜車,「呲」一下到山頂了──「莫訝一稱超十地」,有什麼感覺?沒有次第。不是一步一步地來的。像坐飛機一樣,坐在飛機上不動,然後空中小姐通知了:「各位乘客請注意,現在飛機要著陸了。」「啊?我還沒感覺就到了」。
你走路就不一樣了,感覺多得不得了。一路風景轉換不斷,五裏、十裏……。清清楚楚。自力修行法門,好比走路,一步一步來,「我修禅,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我學法,一個、兩個;我斷煩惱,斷見惑、斷思惑……」,都是很明了的,有次第的,一級一級的。但淨土法門不這樣。
我們學淨土法門,要按照祖師的教導,懂得我們這個特別法門跟通途法門不一樣。
淨土法門 其大無外
「淨土法門,其大無外」:是指我們這個法門很廣大,沒有任何人遺漏在外。
有兩種大:一智慧大,一慈悲大。
向上智慧大,文殊、普賢這樣的大菩薩,都要求生極樂,都不能出于其外。
向下慈悲大,《觀經》五逆十惡衆生,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還有誰不能修呢?《莊嚴經》更說:「常運慈心撥有情,度盡阿鼻苦衆生。」所以說,其大無外。
其它法門,要麼下機不能修,要麼上機不需修,都有在外,都不能叫做大。
全事即理 全修即性
「全事即理,全修即性」:「事」就是指事相,有爲、造作、生滅的,就是事;「理」就是理體,理體不生不滅。
「全事即理」是什麼意思呢?說淨土法門的修持,好像看上去是有爲的、生滅的事相,但是,當下契入不生不滅的理體,這叫「全事即理」。
如果按照通途法門來講,你要達到「事即是理」,那要破無明,證得真如佛性,念念契合真如理體。沒有破無明,你事就是事,理就是理,分成兩片,不可能「事即是理」。
比如說修布施,我們修布施,都是生滅的事。布施這件事要能夠即理的話,就要達到什麼程度呢?「叁輪體空」。沒有我在布施,也沒有對方受我布施,也沒有中間所施的財物,這叁方面都空掉了,但你還在做布施的事業。這樣「叁輪體空」所做的布施,就是「事即理」。事即理,解脫才有希望。凡夫修行,哪能這樣子?我們做的事就是事,與不生不滅的理,根本就分爲兩片。
「全修即性」:「修」就是指外在有爲的修相;「性」就是指自性、本性、佛性。修即性,必須徹悟自心才有份。事與修,理與性,可以合在一起,不過分能分所而已。「全事即理,全修即性」,談何容易?
可是我們淨土法門,印光大師說就是這樣。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事、是修,好像事相上也有生滅,但是,當下它和不生不滅的理體、佛性完全相契。
這個需要費一點心思來理解。這是因爲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它是阿彌陀佛的無上正等正覺,它本身是不生不滅的。我們凡夫的心,雖然在有爲事相的造作修行,但是當下就契合這句名號本身的不生不滅的正覺理體,所以叫「全事即理」。只要我們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我們不要懂得什麼生滅不生滅,也不用懂得什麼佛性不佛性,當下就跟佛性契合,當下就跟阿彌陀佛的無量光壽成爲一體,這個叫「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實相身 爲物身
所以,昙鸾大師用兩個名詞來說明阿彌陀佛,叫做「實相身」、「爲物身」。「爲物身」就是指爲了衆生而成就的這尊佛身;「實相身」是指祂本身所證悟的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祂是真如實相的本身。
這句話是說明,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本身,它是真如實相,同時,它是讓我們衆生可以稱念得來的這句佛號。因爲它是「爲物身」,我們就可以念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們才可以有事修。阿彌陀佛如果不是爲我們成就這句名號,凡夫怎麼跟阿彌陀佛接觸?我們跟祂沒有關系啊!因爲祂是在不生不滅的境界當中,我們完全在生滅的境界裏邊,我們沒法跟阿彌陀佛産生心靈的溝通。除非你達到不生不滅了,你才可以跟阿彌陀佛的心光相交集;你證悟了無量光、無量壽,你才可以跟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量壽碰合。
現在阿彌陀佛爲了慈悲我們,祂雖然本身住在無量光、無量壽的真如理體、不生、不滅的境界當中,我們在這個境界之外,祂爲了慈悲我們、救度我們,就把祂的無量光、無量壽、不生不滅的果覺——無上正等正覺,形成「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說:「這六個字給你念,你只要會動嘴巴念就可以。」這樣,阿彌陀佛就跟我們結合起來了。
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是兩面的:向著佛這一面是無量光、無量壽,是阿彌陀佛本身的覺悟,叫做「實相身」;向著衆生這一邊叫「爲物身」,就是六字名號給你可以念。你念了這句六字名號,你抓住這一面──就像一張紙,你得到正面,就有反面;得到反面,就有正面。像一枚錢幣,你抓住這一邊,整個錢就是你的。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從凡夫這邊來看,是生滅的,「哎呀,我睡著了,沒有念;想起來,我再念了。」但是,這句名號本身另一面,是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量壽,是不生不滅,是真如理體,是佛性的完全顯發,是理體的完全證悟。所以,我們念佛,叫「全事即理,全修即性」。
別的法門不可能啊!你誦經,經本身不具備這樣的功能,除非你誦經開悟,證得諸法實相,你才能夠「事即理」,你才能夠「修即性」,不然你都不能做到。
所以,聖道法門的修行要悟後起修,沒有開悟之前,它跟理、跟性都是分成兩片。
你看我們這個法門多殊勝,即使我們這樣凡夫的身份,你張張嘴念「南無阿彌陀佛」——全事即理。
全事即理,大家不要覺得容易啊!
以一般來講,你最少要達到大徹大悟的地步;達到大徹大悟的地步,還沒有做到全事即理,只是說路子明白了。登地的菩薩,才能事理融合在一起。
而我們念佛的人「全事即理」,這個「全」也特別有意義,「全」是全部,沒有一點遺漏在外,並不是說你達到清淨心了,你念佛好像「事即理」;你沒有達到禅定,你念佛事不即理──不是這樣!有禅定、無禅定、出家人、在家人、有智慧、無智慧,你只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哪怕是一個叁歲小孩子,他也是「全事即理」,沒有遺漏在外的。跟你有沒有智慧、煩惱多少都沒有關系的。這個不容易啊!
「全修即性」道理也是一樣的。「修」又叫事修;「性」又叫理性。
行極平常
「行極平常,益極殊勝」:「行」就是指行持。淨土法門修行起來很平常,平平常常,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沒有什麼玄妙奇巧!學別的法門都可以有所矜持,「持戒啦,得定、得通、開智慧……」。淨土法門,你就是有戒、有定、有慧,都擺不上用場。
就像坐船過海一樣,你是一個世界級的遊水冠軍,坐在船上面,也不以遊水技術好爲誇耀,因爲都用不上了。
好像蠟燭光在太陽光下面,就沒有光了,看不到了。不要說凡夫,就是阿羅漢的戒定慧,乃至就是菩薩的戒定慧,來到六字名號裏邊,通通看不見了。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壹、安心篇 一、特別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