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了。沒過多長時間,這位老人證果了。佛的弟子不能理解,他八萬劫之內沒有出家的因緣,爲什麼給他出家,他爲什麼能夠證果呢?佛陀就跟他講,你們可以看到八萬劫以內的事情,但是八萬劫以外的事情你不知道啊。在以前有個樵夫,正在山上砍柴,他看到了一只老虎來咬他,他嚇死了,念了一句“南無佛”。這句南無佛就成就了這位老人的出家因緣。所以我們現在呀,要多印些南無阿彌陀佛的紙頭,那些不信佛的人念念呢,已經給他種下金剛種子了。就像我們在這聽經一樣的,聽不懂不要緊,金剛種子已經種下來了,總有一天會懂的,都會成爲我們成佛的因緣。爲什麼我們寺院裏一直播放佛號不間斷,就是讓來到寺院的人,那些泥瓦工啊都跟在後面念。不信不要緊,得度的因緣已經給他種下去了。所以散亂稱名都成爲成佛的種子,況且我們在這念佛堂裏面一心不亂地這樣念啊,那必然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當然這個一心不亂有事一心跟理一心,我們底下再講。那大家要對這個佛號生起無比的信心!
【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叁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
我們種下這個念佛的因,必然感召往生的果。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諸上善人,都是種下了因才感受了這個果報啊。我們學佛,一定要相信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現在種貪嗔癡的因,那就得叁惡道的果啊。所以我們現在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在造叁惡道的因,還是在造解脫的因,往生的因。一定要常常觀照。
【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
佛在《阿彌陀經》告訴我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我們要相信,依我們的心所現的這個境,是真實不虛的。極樂世界是實有的,確確實實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我們是有極樂世界可求生的,它不同于莊生寓言,虛幻不實的。佛是講真實語的,給我們介紹的這個極樂世界,確確實實在那裏。只要你信願具足至誠懇切,必然蒙佛接引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
介爾一念,就是很微細的念頭,它是天臺宗的專有名詞。十方一切佛刹不出我現前一微念。我們的心性,是盡虛空遍法界,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出現前一念心性之外。所謂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衆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這個地方又再一次地強調,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主伴是什麼。依,依報,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這些客觀環境。正,正報,就是阿彌陀佛及其國衆生。主,就是彼國教主,阿彌陀佛。伴,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清淨大海衆菩薩。這些都是我們現前一念的影像。我們心性如鏡,極樂世界依正它好比鏡中之影像。全事即理,事相接受了那我們必能契入理性。比如說我叫你去做一把椅子,你腦子裏面沒有椅子的概念,那不可能閉門造車嘛。那別人來指導你把一把椅子做起來了,之後你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有了事相,必然産生理性。全妄即真,妄即是真,妄境都是由我們真心所幻現的,它的本體就是我們的真心。真心如同平靜的海水,突然起了大風,産生了波浪,波浪就好比我們的妄心,它的本體還是水,風平浪靜之後,它還是湛然如初。全修即性,昨天講到的,修就是修德,它是始覺之智。性是性德,本覺之理,就是我們的佛性。本覺之理跟始覺之智是一體,所以我們講性修不二,全修即性。全他即自,他即是阿彌陀佛,自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念我們自性彌陀。我們的自性跟阿彌陀佛是一樣的,也是無量壽無量光。所以自性彌陀與阿彌陀佛如果能夠感應道交,那我們必然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自性彌陀顯現出來了,那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全妄即真,佛性平等。佛性都是遍一切處。有的人覺得這個裏面會不會有妨礙呢,你的佛性也遍一切處,佛的佛性也遍一切處,他的佛性也遍一切處。底下舉了一個例子,就像一個房間裏面,一盞燈它可以發出光芒,一千盞燈也發出光芒,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所以往生呢,都是在同一心性當中往生,“十萬億程不隔塵”。這就是信理的道理。底下我們要開始講願,由信啓願,願也非常重要。我們要願生極樂,願離娑婆,我們看藕公上人怎麼講。
【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
我們知道,娑婆世界有種種的苦,我們在座的老菩薩是更深有體會啦。我說我的這個體會啦特別的深,因爲這一生當中呢,經曆過許許多多的事情。娑婆世界是確確實實的苦啊。我們有好多人,覺得哪裏苦啊,非常的快樂,他是執苦爲樂啊。你說世間哪裏有真正的快樂,所謂的快樂都很短暫,所謂的快樂它都是痛苦的因。以後我們會詳細地跟大家講,人生當中的叁苦八苦無量諸苦。那我們知道了極樂世界的快樂,就要求生。講到厭欣二字,一個是要厭離娑婆,一個要欣求極樂。這兩個字,就是願的體現。
【厭穢須舍至究竟,方無可舍。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
你既然厭離娑婆,那必須有舍棄的東西;既然要欣求極樂,那必須要有得到的東西。所以有了欣厭,就必然要有取舍。怎樣才能把娑婆的一切舍得究竟呢?就是你往生了極樂世界,就把娑婆的一切都舍得究竟。那你有了求生極樂這個欣求之心,怎樣取到究竟呢,也是你往生極樂世界,速登九品之蓮,才取得非常究竟。
【故《妙宗》雲:取舍若極,與不取舍亦非異轍。設不從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執理廢事。】
這是引自《妙宗鈔》的一段話,來印證取舍若極與不取不舍之間的關系。有些人覺得自性是彌陀,當下就是淨土,那幹嘛還有娑婆可以舍棄,有極樂可求呢,不取不舍與取舍若極是不是矛盾?所以《妙宗鈔》裏面講,“取舍若極與不取不舍亦非異轍”,他們是一不是二。妙宗,就是《妙宗鈔》,它是北宋天臺大德知禮大師寫的對智者大師所著《觀無量壽經疏》的解釋。他這段話呢,是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的:“至理微妙,不垢不淨,無取無舍,今立垢淨,令人取舍,既乖妙理,亦非上乘。”這是很明顯的執理廢事,不重視事相,這是不對的。我們要從事相的念佛,以這個有爲之念,必然能夠契入無爲之法,時間久了必然得念佛叁昧。
【既廢于事,理亦不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
有些人覺得我自性中本來就是清靜的,具足極樂的依正,何必去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想法是執理廢事。娑婆世界的衆生比較執著于事相,如果不從事相去求極樂,肯定是無法切入理性。如果廢事,那我們的理也不圓滿。況且全事即理。取舍皆是理。所以我們必須如幻至誠懇切的去求生極樂,求到極致,必然成就了切入理體。
【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爲佛種,執持登不退也。】
上面我們講了信願行的願,要願離娑婆願生極樂,那我們底下講行。行,就是執持一句佛號。一心不亂,有事一心不亂跟理一心不亂。你要斷了見思惑,就證得了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是要斷無明,開始分證法身。以後我們還會詳細地講解。這句阿彌陀佛,我們念的是一個假相的佛號。雖是假相的佛號,但是我們能夠感受到它的實德。阿彌陀佛他爲了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在因地是費了很大的苦心啊。我們不要覺得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很簡單,其實它背後蘊含了很深的深意。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時候,在世自在王面前發願,要建一座清淨莊嚴的極樂世界,讓十方諸佛所贊歎,讓十方衆生求生。在世自在王的幫助下,他觀察了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用五劫的時間來思維,才描繪了極樂世界的藍圖。然後又經過無量劫的修持,行菩薩行,最後才成就了這樣清淨莊嚴的極樂世界以及四十八願,讓衆生去求往。所以這句佛號它蘊含了不可思議功德啊。阿彌陀佛在因地真的是費了很大的苦心爲了度衆生啊。所以我們念到這句佛號的時候,你一定要想到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即使散亂心稱念,也能夠在我們八識田當中種下得度的因緣。況且我們信願具足,老實念佛,那必然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不退轉。
【然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
在一切經典當中,介紹往生極樂世界的行持方法很多。有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禮拜也可以往生,供養,五悔,包括六念,都可以成就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現在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關于專修跟雜修的問題。前段時間有位居士,他在誦《地藏經》,誦的很殊勝,來了一位居士跟他說你不要誦地藏經啦,你就誦《無量壽經》好啦,其他的經典誦了以後是雜修。他來問師父這個對不對。我們學習了這部《彌陀要解》你就很清晰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靠什麼?得生與否全憑信願。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不但是誦經,哪怕是做一些善行,你都要回向,要把這個善行的功德回向給成就往生西方的這個資糧。所謂的專修,就是我們這一輩子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作爲我們的目標不會改變。你不要一會兒修禅宗,一會兒修密宗,一會兒修淨土,那是雜修。雜修並不是說,我誦《地藏經》,誦《法華經》,我持咒,我做這些叫雜修,不對的。有些人他喜歡誦地藏經,那你就去誦地…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