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四▪P2

  ..续本文上一页家了。没过多长时间,这位老人证果了。佛的弟子不能理解,他八万劫之内没有出家的因缘,为什么给他出家,他为什么能够证果呢?佛陀就跟他讲,你们可以看到八万劫以内的事情,但是八万劫以外的事情你不知道啊。在以前有个樵夫,正在山上砍柴,他看到了一只老虎来咬他,他吓死了,念了一句“南无佛”。这句南无佛就成就了这位老人的出家因缘。所以我们现在呀,要多印些南无阿弥陀佛的纸头,那些不信佛的人念念呢,已经给他种下金刚种子了。就像我们在这听经一样的,听不懂不要紧,金刚种子已经种下来了,总有一天会懂的,都会成为我们成佛的因缘。为什么我们寺院里一直播放佛号不间断,就是让来到寺院的人,那些泥瓦工啊都跟在后面念。不信不要紧,得度的因缘已经给他种下去了。所以散乱称名都成为成佛的种子,况且我们在这念佛堂里面一心不乱地这样念啊,那必然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当然这个一心不乱有事一心跟理一心,我们底下再讲。那大家要对这个佛号生起无比的信心!

  【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我们种下这个念佛的因,必然感召往生的果。西方极乐世界这些诸上善人,都是种下了因才感受了这个果报啊。我们学佛,一定要相信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现在种贪嗔痴的因,那就得三恶道的果啊。所以我们现在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在造三恶道的因,还是在造解脱的因,往生的因。一定要常常观照。

  【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佛在《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我们要相信,依我们的心所现的这个境,是真实不虚的。极乐世界是实有的,确确实实过十万亿国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我们是有极乐世界可求生的,它不同于庄生寓言,虚幻不实的。佛是讲真实语的,给我们介绍的这个极乐世界,确确实实在那里。只要你信愿具足至诚恳切,必然蒙佛接引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

   介尔一念,就是很微细的念头,它是天台宗的专有名词。十方一切佛刹不出我现前一微念。我们的心性,是尽虚空遍法界,西方极乐世界,也不出现前一念心性之外。所谓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这个地方又再一次地强调,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主伴是什么。依,依报,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这些客观环境。正,正报,就是阿弥陀佛及其国众生。主,就是彼国教主,阿弥陀佛。伴,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清净大海众菩萨。这些都是我们现前一念的影像。我们心性如镜,极乐世界依正它好比镜中之影像。全事即理,事相接受了那我们必能契入理性。比如说我叫你去做一把椅子,你脑子里面没有椅子的概念,那不可能闭门造车嘛。那别人来指导你把一把椅子做起来了,之后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有了事相,必然产生理性。全妄即真,妄即是真,妄境都是由我们真心所幻现的,它的本体就是我们的真心。真心如同平静的海水,突然起了大风,产生了波浪,波浪就好比我们的妄心,它的本体还是水,风平浪静之后,它还是湛然如初。全修即性,昨天讲到的,修就是修德,它是始觉之智。性是性德,本觉之理,就是我们的佛性。本觉之理跟始觉之智是一体,所以我们讲性修不二,全修即性。全他即自,他即是阿弥陀佛,自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念我们自性弥陀。我们的自性跟阿弥陀佛是一样的,也是无量寿无量光。所以自性弥陀与阿弥陀佛如果能够感应道交,那我们必然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自性弥陀显现出来了,那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全妄即真,佛性平等。佛性都是遍一切处。有的人觉得这个里面会不会有妨碍呢,你的佛性也遍一切处,佛的佛性也遍一切处,他的佛性也遍一切处。底下举了一个例子,就像一个房间里面,一盏灯它可以发出光芒,一千盏灯也发出光芒,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所以往生呢,都是在同一心性当中往生,“十万亿程不隔尘”。这就是信理的道理。底下我们要开始讲愿,由信启愿,愿也非常重要。我们要愿生极乐,愿离娑婆,我们看藕公上人怎么讲。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我们知道,娑婆世界有种种的苦,我们在座的老菩萨是更深有体会啦。我说我的这个体会啦特别的深,因为这一生当中呢,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情。娑婆世界是确确实实的苦啊。我们有好多人,觉得哪里苦啊,非常的快乐,他是执苦为乐啊。你说世间哪里有真正的快乐,所谓的快乐都很短暂,所谓的快乐它都是痛苦的因。以后我们会详细地跟大家讲,人生当中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那我们知道了极乐世界的快乐,就要求生。讲到厌欣二字,一个是要厌离娑婆,一个要欣求极乐。这两个字,就是愿的体现。

  【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

   你既然厌离娑婆,那必须有舍弃的东西;既然要欣求极乐,那必须要有得到的东西。所以有了欣厌,就必然要有取舍。怎样才能把娑婆的一切舍得究竟呢?就是你往生了极乐世界,就把娑婆的一切都舍得究竟。那你有了求生极乐这个欣求之心,怎样取到究竟呢,也是你往生极乐世界,速登九品之莲,才取得非常究竟。

  【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

   这是引自《妙宗钞》的一段话,来印证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之间的关系。有些人觉得自性是弥陀,当下就是净土,那干嘛还有娑婆可以舍弃,有极乐可求呢,不取不舍与取舍若极是不是矛盾?所以《妙宗钞》里面讲,“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他们是一不是二。妙宗,就是《妙宗钞》,它是北宋天台大德知礼大师写的对智者大师所著《观无量寿经疏》的解释。他这段话呢,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的:“至理微妙,不垢不净,无取无舍,今立垢净,令人取舍,既乖妙理,亦非上乘。”这是很明显的执理废事,不重视事相,这是不对的。我们要从事相的念佛,以这个有为之念,必然能够契入无为之法,时间久了必然得念佛三昧。

  【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有些人觉得我自性中本来就是清静的,具足极乐的依正,何必去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想法是执理废事。娑婆世界的众生比较执着于事相,如果不从事相去求极乐,肯定是无法切入理性。如果废事,那我们的理也不圆满。况且全事即理。取舍皆是理。所以我们必须如幻至诚恳切的去求生极乐,求到极致,必然成就了切入理体。

  【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

   上面我们讲了信愿行的愿,要愿离娑婆愿生极乐,那我们底下讲行。行,就是执持一句佛号。一心不乱,有事一心不乱跟理一心不乱。你要断了见思惑,就证得了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要断无明,开始分证法身。以后我们还会详细地讲解。这句阿弥陀佛,我们念的是一个假相的佛号。虽是假相的佛号,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它的实德。阿弥陀佛他为了成就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在因地是费了很大的苦心啊。我们不要觉得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很简单,其实它背后蕴含了很深的深意。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时候,在世自在王面前发愿,要建一座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让十方诸佛所赞叹,让十方众生求生。在世自在王的帮助下,他观察了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用五劫的时间来思维,才描绘了极乐世界的蓝图。然后又经过无量劫的修持,行菩萨行,最后才成就了这样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以及四十八愿,让众生去求往。所以这句佛号它蕴含了不可思议功德啊。阿弥陀佛在因地真的是费了很大的苦心为了度众生啊。所以我们念到这句佛号的时候,你一定要想到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即使散乱心称念,也能够在我们八识田当中种下得度的因缘。况且我们信愿具足,老实念佛,那必然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不退转。

  【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

   在一切经典当中,介绍往生极乐世界的行持方法很多。有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礼拜也可以往生,供养,五悔,包括六念,都可以成就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现在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专修跟杂修的问题。前段时间有位居士,他在诵《地藏经》,诵的很殊胜,来了一位居士跟他说你不要诵地藏经啦,你就诵《无量寿经》好啦,其他的经典诵了以后是杂修。他来问师父这个对不对。我们学习了这部《弥陀要解》你就很清晰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靠什么?得生与否全凭信愿。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不但是诵经,哪怕是做一些善行,你都要回向,要把这个善行的功德回向给成就往生西方的这个资粮。所谓的专修,就是我们这一辈子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我们的目标不会改变。你不要一会儿修禅宗,一会儿修密宗,一会儿修净土,那是杂修。杂修并不是说,我诵《地藏经》,诵《法华经》,我持咒,我做这些叫杂修,不对的。有些人他喜欢诵地藏经,那你就去诵地…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