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四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各位同修,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弥陀要解》,昨天讲到辨体,大家听起来好像特别吃力。但是不要紧,只要我们至诚恭敬,在我们八识田中已经种下了因缘。

  【第三明宗。】

   宗,是修学的宗旨和纲要。我们修学净土法门,首先要明白它的修学纲要,否则就是盲修瞎练。明宗以及底下要讲的论用,都是非常关键的。

  【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

   这是讲宗旨在修学当中的重要性。宗是修行要径,修行的宗旨跟纲要是我们修学佛法一条很重要的路径。会体枢机,这是一个比喻。枢机,是我们寺院大门的一个很重要的部件,枢是门轴,机是门栓。会体,在辨体中讲过,这部经典是以实相为体。修学佛法的次第过程是信、解、行、证。我们相信了实相之体,又理解实相之体,然后就要实践,通过实践来印证实相之体。会体,就是让我们明白实相之体。宗旨,这个修行的纲要跟宗旨,是让我们印证实相之体的。而万行之纲领也。菩萨修六度万行,起心动念都是在为众生考虑的,发菩提心是菩萨修学的宗旨。我们修学佛道,一定要明白宗旨跟纲领。纲,就是渔网的纲绳。领,是衣服的领子。比喻明宗是确定我们修学的最关键、最核心的部分。

  【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

   渔网要起网的时候,首先要把纲绳拉起来,一拉起来以后,它的网目全部是历历分明。挈领则襟袖至,这个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初发心的同修,穿这个海青的时候,始终不知道怎么穿,这个衣服从来没有穿过。但是蕅益大师在此地,他告诉我们,很容易,要找到它关键的部分,穿海青就不难啦。什么是海青的关键部分啊?它的领子,你找到了领子,襟袖必然找到啦。所以我们叠海青的时候,也是首先要找到领子的。这是一个比喻,我们找到了这个纲要,就明白了它的修学方法跟要径。所以在辨体之后,我们就要明白它的修学纲要。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从这个地方,我们就很清楚地明白了,《弥陀经》的修学宗旨是什么?信愿行三资粮。也是告诉我们修信愿持名念佛法门,它的宗旨是什么,就是信愿持名念佛。非信不足启愿。《大智度论》告诉我们,“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华严经》告诉我们,“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以信是第一步,没有信就不会有下一步。那我们有了信,必然有愿,有了愿,就要导行,要去实践这个愿。反过来讲,要用行来填补我们的愿海,由愿跟行来证我们所信。

  【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

   由此可知,《弥陀经》当中讲的是什么,我们都一目了然啊。它先介绍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无三恶道,众鸟说法,黄金为地,先介绍极乐世界多么的殊胜,要让你生起信心。生起信心之后,要劝你发愿,在经中,佛告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你看我们在娑婆世界多苦啊,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既然知道了极乐世界是这么的殊胜,正报庄严,依报庄严,所以你要发愿,愿生极乐,愿离娑婆。那有了愿,底下要有行动,我们单有愿没有行那怎么行啊,说空话没有用啊。所以底下,在经中,佛又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必然得生阿弥陀佛的国土。往生净土就径登不退,这是什么意思呢?“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我们每天都在念,什么叫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啊。我们只要往生到极乐世界,哪怕就是凡圣同居土的下品下生,也不会再退转到这个娑婆世界来了。径登不退阿鞞跋致。

  【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在佛法当中是非常的关键。刚刚我们讲到《华严经》讲“信为道源功德母”,你有了信,才能到佛门里面来。你对净土法门,对持名念佛法门产生了信心,你才会来参加这个佛七,所以信是非常关键啊。那我们信什么呢?大师告诉我们,首先要相信自己,信自。我觉得这个非常关键啊,就是要有自信,世出世法,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要有自信心。如果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自己都没有自信,那你这个事情不会成功。我经常听到一些同修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多人都在念佛求生,真正的有多少人往生啊。我就不谈了,还是求点人天福报吧。”那我告诉你,你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你对自己都没有信心,信心不足,不相信自己,你能往生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只要自己信愿行三资粮具足,决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那我们看蕅益大师他对信自是怎么说的。

  【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大师告诉我们,我们要相信我们的真如本性,它不是这颗肉团心,也不是意识心,它从时间上来讲没有先后,也不可以从空间去讲,因为它横绝边涯。这个心呢,能够随顺诸多因缘变化种种的幻象,虽然它能够起种种的幻象,但是我们这个心始终没有改变。它与诸佛菩萨,与他们的佛心是一样的。虽然与诸佛菩萨一样,但是我们的佛心上面覆盖了无明妄想执着。哪一天我们的始觉之智开始起作用了,比如说我们现在开始觉悟了,我们的修德圆满,我们的自性佛性就会显现出来。所以我们现在是一个大福报的人呐,能够到寺院里面来修学来念佛,你的始觉之智已经开始动啦。那你要信心具足,要能够长久恒常地精进下去,时间长了必能显现出本来的真性。十方世界都是出于我们这一念,极乐世界也不例外。我们要相信自己的佛性与佛没有两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就是信自。

  【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信他,就是信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及他所介绍的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他的国土是真实不虚的。佛在《金刚经》中告诉我们,“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是不讲假话的,他苦口婆心给我们介绍,劝导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啊,而我们这些愚痴无明的众生还是不明白,不能够理解佛的用心。佛像慈父一样的,阿弥陀佛像慈父一样的在极乐世界苦口婆心的,“你们过来呀,你们过来”,但是我们呢,还是执着于娑婆世界的一切假相,不肯放下。所以为什么不能往生啊,就是这个原因。讲起来都在念佛,但是心有没有念佛啊。所以我们要相信释迦牟尼佛,相信阿弥陀佛的大愿力,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六方诸佛都来赞叹这个法门,多么殊胜啊。但是我们对这个法门,很难生起信心,因为觉得它太容易了,就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了生脱死,横超三界。所以它是难信之法。释迦牟尼佛知道大家要怀疑,那请六方诸佛来作证,所以我们一定要生起信心,不能辜负佛陀对我们的期望。

  【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

   因果,是非常的重要。学佛的次第过程,首先就是要深信因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我们为什么对法门信心不够坚定?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当下所造的这个因的果报。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在因的时候,起这个念头的时候,就把它降伏住。凡夫呢,当下作这个因的时候他不害怕,看到果报现前了才害怕。开始做坏事情的时候没有畏惧,但是被抓起来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你看东台看守所,进去的三个大字“悔后迟”,看到那几个字,腿软啦。现在搞是非不害怕,到了临命终时的时候,果报现前,害怕的不得了。我们大家可以看看,在这个地方来助念来往生的这些人,都是在示现给我们大众看啊。每一次我们到火葬场去,送那些往生者火化的时候,我看到好多同修都讲,“哎呀,人没啥意思”,这个人没有意思啦,我们在世的时候白白胖胖的,到了里面45分钟就结束啦,变成灰啦。所以我们人生啊,就是非常虚幻的,很短暂,对吧。我们当下呢,要发起这种殊胜的念佛因,也必然得到往生的果。

   “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这句话出自于《法华经》,“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这里有一个典故,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穷老头,他看到佛陀和他的弟子都非常的自在庄严,于是也产生了出家的念头。有一天,他就来到佛陀的僧团,正巧佛陀不在家,他就跟佛的弟子讲他要出家,佛的弟子好多都是阿罗汉,阿罗汉有神通,可以看到八万劫以内的事情。那些阿罗汉就观察,看他的宿世有没有这个出家的因。这罗汉一看呐,八万劫之内,这个穷老头子也没有拜过佛,也没有念过佛,没有善根出家,就跟他讲,你不适合出家,你没有这个善根。所以说,出家是不容易的,“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我们现在能够出家,都是宿世有很大因缘的。你没有因缘,要出家,帮你把头剃光光了,还是要还俗的。所以出家都是宿世种下很深的因缘。那这位老人呢,他想着,在世上这么苦,又穷,自己又老了,想要出家吧,佛陀的弟子又不允许,他觉得这个人实在没有意思啊,就想自杀。于是来到大海边,正巧碰到佛陀,佛陀问他,老人家你为什么要自杀呢,他就把之前的经过讲给佛陀听。佛陀就跟他说,我允许你出家,然后把他带回僧团里剃度出…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