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千煩惱,就有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面對這些法我們如何選擇,如果選擇不契機,就無法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那就白修了。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非常慈悲,在《大集經》中告訴我們,末法時期,罕一得道,成就靠什麼——信願念佛法門。所以我們選擇信願念佛法門,能對這個法門生起信心,不懷疑,發起無上的心去修,這就是擇法成功。
二、精進覺分。“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于無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進覺分。”選擇了合適的法門,就要精進行持下去,精是專一,進是不退。專一地行持下去就能成就,就能有真智慧去觀察一切法,不會去修一些無益的苦行。大家知道,佛教強調以苦爲師,以戒爲師。佛陀在世的時候,苦行第一的大迦葉尊者,他年紀很大,佛陀叫他不要苦行,住到精舍裏面。他說住到精舍裏聽不到野獸的叫聲,太安逸了,生不起道心,還是要去修行苦行。叁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睡在墳墓間。佛陀後來贊歎,有頭陀行,正法就能夠久住。佛陀把他的衣缽傳給迦葉尊者,沒有傳給其他的弟子,證明他是非常贊賞苦行的。但那時在印度,也有很多外道修苦行,而這些苦行不是正確的苦行,有人持牛戒,有人持雞戒。牛戒是這樣的,有一個外道看到牛吃草時突然死掉,神識升到天道去了,他就覺得像牛一樣吃草就能升天。他不知道牛的宿世因果,它是業報已盡升到天道去的,以爲吃草就可以升到天道,所以他也學牛吃草,這種苦行是無益的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我們修行的人,一定要把心安住于真法中修持,真法即是與我們的性心相應的道法,這是真精進。
叁、喜覺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覺分。”我們修行、念佛,念到一定的時候會出現境界,身體得到輕安,産生法喜,這時我們要持續念下去,不要執著,一執著心就不清淨,不清淨就顛倒了。當然也要用智慧去分辨這是不是真正的法喜,有時候是計常計斷,著空著有所産生的喜悅,真正的法喜是與我們性心相應的。念佛人念到一定的功夫,特別我們最近精進念佛,這個時候都攝六根,功夫念得深會得到輕安的感覺,但是不要執著,要持續念下去。不管是遇到了佛境、聖境,還是魔境,都不要執著,持續念下去。
【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僞。不損真正善根。名除覺分。若舍所見念著境時。善能覺了所舍之境虛僞不實。永不追憶。名舍覺分。若發諸禅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禅虛假。不生愛見妄想。名定覺分。】
四、除覺分。除是去除,去除見思二惑。見惑,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思惑,是貪、嗔、癡、慢、疑。見惑稱爲五利使,思惑稱爲五鈍使。能使衆生在生死苦海中輪轉,故曰“使”。何以有利鈍呢?因爲八十八使見惑能夠一下子斷除,故名利使;斷除八十一品思惑較爲迂回遲緩,故鈍。把這五利使、五鈍使斷除,就能顯一切智成爲阿羅漢。“虛僞”之法就是指見思煩惱,它沒有實體,斷盡之後也不會損害真正之法,真正之法就是戒定慧,是無漏智慧。光明代表智慧,黑暗代表見思惑,光明一顯現,黑暗就再見,而光明不會受任何損傷。
五、舍覺分。“若舍所見念著境時。善能覺了所舍之境虛僞不實。永不追憶。名舍覺分。”念佛念到一定功夫,有時候能看到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大海衆,有了這種境界不能沾沾自喜,如果老是念著這些境界,又會忘記阿彌陀佛的正念,落于這些虛妄不實的境界當中。當然,能夠出現這種境界也是一件好事情,我們不要執著,來了就來了,就是魔境出現了,也是想著一句阿彌陀佛,保持正念,如如不動。我們也不可以追求這些境界,念佛的時候,老是想著能不能看到阿彌陀佛,看到觀音勢至清淨大海衆、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如果産生這樣的念頭,那心就不清淨了,就沒辦法與佛相應了。修學佛法的各位同修,一定要舍除修行當中的一切聖境與魔境,達到無念的狀態,就是最高狀態。
六、定覺分。“若發諸禅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禅虛假。不生愛見妄想。名定覺分。”念佛法門稱爲無上深妙禅,念佛達到功夫成片就接近禅定的狀態,如果再深入就能斷見思惑了,就是禅定的狀態,事一心不亂的狀態。通常講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世間的有漏禅定,包括色界天的四禅定及無色界天的四空定,其中最高的就是第八定非想非非想定。到了第九定就是阿羅漢的境界,但是他們不能超越,就是得到了非想非非想定也會墮落,猶如仰箭射虛空,向天上射箭,射得再高總要掉下來的。一旦非想非非想定福報盡了,就會墮落叁惡道。他爲什麼不能前進呢?就是因爲貪著禅定的快樂。禅定的快樂是非常殊勝的,世間的一切快樂都無法與其相提並論。外道包括世間的人執著于禅定的快樂,所以不能脫苦,而墮入愛境妄想。在禅定過程當中也會産生很多微細的煩惱,這時,我們就用除覺分跟舍覺分來去除這些愛境煩惱,如如不動,不爲境轉。
【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沈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叁覺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動。當念用除舍定叁覺分以攝持之。調和適中。名念覺分。】
念佛過程當中容易出現兩大問題:一昏沈,二散亂,就是此段講的定慧不平。我們有時坐著念佛,出現定慧不平的情況,若是慧力小定力大,這時心就沈默,容易昏沈,開始要瞌睡,就要抓緊時間調整修學的方式,就是用擇法覺。念佛時候昏沈了,就起來繞佛、拜佛,身體動起來就不會昏沈了。接著用精進覺分來觀想,我們得到這個人身不容易啊,還在這邊睡覺!我們要想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付出了多少艱辛才成就了果地的莊嚴,以佛做我們的榜樣,就不敢懈怠了,而能精進用功辦道,這時候得到法喜充滿,就是喜覺分。擇法、精進、喜這叁覺分可以對治昏沈。念佛時,若是慧力大定力小,心就開始浮動,容易打妄想,就用除、舍、定叁覺分來對治。在念佛過程當中,貪嗔癡的念頭出現了,就用除覺分來對治,去除它。出現種種境界,有佛境,有魔境,有輕安、法喜,這時不能執著,用舍覺分來對治。其實啊,這些妄想、煩惱出現的時候,我們只要把心安住一句佛號上面,這就是定覺分對治。念佛的時候,大家一定要都攝六根,意根要想佛,舌根把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念得清清楚楚,耳根也要聽得清清楚楚,自然身根就恭敬了,眼根也不看,不可能東張西望了。每次我跑到念佛堂,站在門口往裏面一看,你們的眼睛都“唰”地一下子全部朝我看,沒有都攝六根,心散亂在念佛。昏沈來了,我們就高聲念佛,經行念佛,繞佛;妄念來了就追頂念佛,攝心念佛,用這些方法來調和定慧平衡,這就是念覺分。七覺分非常重要,對我們修學佛法、念佛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地學習。
【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無漏行觀。見四谛分明。名正見。以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爲令增長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八正道。正,與無漏正法相應是爲正,與我們自性相應就是正。道,是通往涅槃的道路,修此八聖道就能夠通往解脫涅槃。
一、正見。“修無漏行觀。見四谛分明。名正見。”四谛法就是苦集滅道四谛,是聖人所證悟的真理,又稱四聖谛,依此修行就可以出離叁界。我們知道苦是集的果,集是苦的因;滅是道的果,道是滅的因,那爲什麼要將果放在前面呢?衆生知果報非常容易,看因卻很難看到,所以就將果放置于前。四谛行觀是修學觀四谛行相之觀法,苦集滅道每谛有四行觀,一共有十六行觀,在叁藏法數中有詳細記述,修此十六行觀能夠斷除煩惱,脫離生死輪回,稱爲無漏行觀。修無漏行觀能夠見四谛曆曆分明,這就是正見。正見非常重要,所以在八正道當中它排于首位。正見在我們修學佛法當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剛剛講到,末法時期在知見上最容易出問題,知見不正確,方向不對,再怎麼走都沒辦法到達目的地。盲人摸象的典故大家都知道,盲人摸大象,摸到象腿的覺得大象像根柱子,摸到大象耳朵覺得大象像扇子,摸到大象身體的覺得大象像堵牆,這就是因爲沒有眼睛,比喻缺少智慧啊。現在大衆學佛也是如此,你跟著什麼樣的人學佛,就認爲佛法是那個樣子的。跟著一個專門燒香的人,你認爲這就是佛教,燒燒香,拜拜佛。跟著一個專門做經忏佛事的人,你認爲佛教就是做經忏佛事。跟著一個人搞封建迷信,就覺得佛教是搞封建迷信。如果我們的福報足夠大,能夠跟隨一位真正修學佛法的人,才是遇到了明師。所以我們一再強調,按照印光大師所講的,要以佛經、戒律、祖師大德的教誡作爲我們修學的依據,具足正知正見。沒有正知正見,學佛法不能得到真實利益。
二、正思惟。“以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爲令增長入大涅槃。名正思惟。”無漏心,至少是沒有見思煩惱的。沒有煩惱的心,智慧就能顯現,這時的思維就不是凡夫的意識心在思維。我們是在用意識心思維,妄心在思維,妄心在念佛。斷煩惱的思維才是四依法所講的“依智不依識”,意識心是識,依靠智慧思維就是依智不依識。“動發”就是從空出假,空能起作用,産生種種思維,斷除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入大般涅槃,究竟涅槃,就是成佛了,這樣的思維是正思維。我們現在用意識心念佛,但是意識心能夠把所有的念頭轉化成一句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念頭,這也是正思維。
【以無漏慧除四邪命。攝諸口業。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名正業。以無漏慧通除叁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命。】
叁、正語。“以無漏慧除四邪命。攝諸口業。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這是講清淨口業。嘴巴很關鍵,它能行善也能造惡,能夠說好話也能罵人,能夠念佛也能夠謗佛,一定要把嘴巴管管好。鬼谷子講“口乃心之門戶”,嘴巴是內心的寫照,如…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