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四千烦恼,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对治,面对这些法我们如何选择,如果选择不契机,就无法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那就白修了。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非常慈悲,在《大集经》中告诉我们,末法时期,罕一得道,成就靠什么——信愿念佛法门。所以我们选择信愿念佛法门,能对这个法门生起信心,不怀疑,发起无上的心去修,这就是择法成功。
二、精进觉分。“精进修诸道法时。善能觉了。不谬行于无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进觉分。”选择了合适的法门,就要精进行持下去,精是专一,进是不退。专一地行持下去就能成就,就能有真智慧去观察一切法,不会去修一些无益的苦行。大家知道,佛教强调以苦为师,以戒为师。佛陀在世的时候,苦行第一的大迦叶尊者,他年纪很大,佛陀叫他不要苦行,住到精舍里面。他说住到精舍里听不到野兽的叫声,太安逸了,生不起道心,还是要去修行苦行。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睡在坟墓间。佛陀后来赞叹,有头陀行,正法就能够久住。佛陀把他的衣钵传给迦叶尊者,没有传给其他的弟子,证明他是非常赞赏苦行的。但那时在印度,也有很多外道修苦行,而这些苦行不是正确的苦行,有人持牛戒,有人持鸡戒。牛戒是这样的,有一个外道看到牛吃草时突然死掉,神识升到天道去了,他就觉得像牛一样吃草就能升天。他不知道牛的宿世因果,它是业报已尽升到天道去的,以为吃草就可以升到天道,所以他也学牛吃草,这种苦行是无益的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我们修行的人,一定要把心安住于真法中修持,真法即是与我们的性心相应的道法,这是真精进。
三、喜觉分。“若心得法喜。善能觉了此喜。不依颠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觉分。”我们修行、念佛,念到一定的时候会出现境界,身体得到轻安,产生法喜,这时我们要持续念下去,不要执著,一执著心就不清净,不清净就颠倒了。当然也要用智慧去分辨这是不是真正的法喜,有时候是计常计断,著空著有所产生的喜悦,真正的法喜是与我们性心相应的。念佛人念到一定的功夫,特别我们最近精进念佛,这个时候都摄六根,功夫念得深会得到轻安的感觉,但是不要执著,要持续念下去。不管是遇到了佛境、圣境,还是魔境,都不要执著,持续念下去。
【若断除诸见烦恼之时。善能觉了。除诸虚伪。不损真正善根。名除觉分。若舍所见念著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
四、除觉分。除是去除,去除见思二惑。见惑,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思惑,是贪、嗔、痴、慢、疑。见惑称为五利使,思惑称为五钝使。能使众生在生死苦海中轮转,故曰“使”。何以有利钝呢?因为八十八使见惑能够一下子断除,故名利使;断除八十一品思惑较为迂回迟缓,故钝。把这五利使、五钝使断除,就能显一切智成为阿罗汉。“虚伪”之法就是指见思烦恼,它没有实体,断尽之后也不会损害真正之法,真正之法就是戒定慧,是无漏智慧。光明代表智慧,黑暗代表见思惑,光明一显现,黑暗就再见,而光明不会受任何损伤。
五、舍觉分。“若舍所见念著境时。善能觉了所舍之境虚伪不实。永不追忆。名舍觉分。”念佛念到一定功夫,有时候能看到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有了这种境界不能沾沾自喜,如果老是念着这些境界,又会忘记阿弥陀佛的正念,落于这些虚妄不实的境界当中。当然,能够出现这种境界也是一件好事情,我们不要执著,来了就来了,就是魔境出现了,也是想着一句阿弥陀佛,保持正念,如如不动。我们也不可以追求这些境界,念佛的时候,老是想着能不能看到阿弥陀佛,看到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如果产生这样的念头,那心就不清净了,就没办法与佛相应了。修学佛法的各位同修,一定要舍除修行当中的一切圣境与魔境,达到无念的状态,就是最高状态。
六、定觉分。“若发诸禅定之时。善能觉了诸禅虚假。不生爱见妄想。名定觉分。”念佛法门称为无上深妙禅,念佛达到功夫成片就接近禅定的状态,如果再深入就能断见思惑了,就是禅定的状态,事一心不乱的状态。通常讲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世间的有漏禅定,包括色界天的四禅定及无色界天的四空定,其中最高的就是第八定非想非非想定。到了第九定就是阿罗汉的境界,但是他们不能超越,就是得到了非想非非想定也会堕落,犹如仰箭射虚空,向天上射箭,射得再高总要掉下来的。一旦非想非非想定福报尽了,就会堕落三恶道。他为什么不能前进呢?就是因为贪著禅定的快乐。禅定的快乐是非常殊胜的,世间的一切快乐都无法与其相提并论。外道包括世间的人执著于禅定的快乐,所以不能脱苦,而堕入爱境妄想。在禅定过程当中也会产生很多微细的烦恼,这时,我们就用除觉分跟舍觉分来去除这些爱境烦恼,如如不动,不为境转。
【若修出世道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沈没。当念用择法精进喜三觉分以察起之。或心浮动。当念用除舍定三觉分以摄持之。调和适中。名念觉分。】
念佛过程当中容易出现两大问题:一昏沉,二散乱,就是此段讲的定慧不平。我们有时坐着念佛,出现定慧不平的情况,若是慧力小定力大,这时心就沉默,容易昏沉,开始要瞌睡,就要抓紧时间调整修学的方式,就是用择法觉。念佛时候昏沉了,就起来绕佛、拜佛,身体动起来就不会昏沉了。接着用精进觉分来观想,我们得到这个人身不容易啊,还在这边睡觉!我们要想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付出了多少艰辛才成就了果地的庄严,以佛做我们的榜样,就不敢懈怠了,而能精进用功办道,这时候得到法喜充满,就是喜觉分。择法、精进、喜这三觉分可以对治昏沉。念佛时,若是慧力大定力小,心就开始浮动,容易打妄想,就用除、舍、定三觉分来对治。在念佛过程当中,贪嗔痴的念头出现了,就用除觉分来对治,去除它。出现种种境界,有佛境,有魔境,有轻安、法喜,这时不能执著,用舍觉分来对治。其实啊,这些妄想、烦恼出现的时候,我们只要把心安住一句佛号上面,这就是定觉分对治。念佛的时候,大家一定要都摄六根,意根要想佛,舌根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念得清清楚楚,耳根也要听得清清楚楚,自然身根就恭敬了,眼根也不看,不可能东张西望了。每次我跑到念佛堂,站在门口往里面一看,你们的眼睛都“唰”地一下子全部朝我看,没有都摄六根,心散乱在念佛。昏沉来了,我们就高声念佛,经行念佛,绕佛;妄念来了就追顶念佛,摄心念佛,用这些方法来调和定慧平衡,这就是念觉分。七觉分非常重要,对我们修学佛法、念佛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地学习。
【八圣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正见。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八正道。正,与无漏正法相应是为正,与我们自性相应就是正。道,是通往涅槃的道路,修此八圣道就能够通往解脱涅槃。
一、正见。“修无漏行观。见四谛分明。名正见。”四谛法就是苦集灭道四谛,是圣人所证悟的真理,又称四圣谛,依此修行就可以出离三界。我们知道苦是集的果,集是苦的因;灭是道的果,道是灭的因,那为什么要将果放在前面呢?众生知果报非常容易,看因却很难看到,所以就将果放置于前。四谛行观是修学观四谛行相之观法,苦集灭道每谛有四行观,一共有十六行观,在三藏法数中有详细记述,修此十六行观能够断除烦恼,脱离生死轮回,称为无漏行观。修无漏行观能够见四谛历历分明,这就是正见。正见非常重要,所以在八正道当中它排于首位。正见在我们修学佛法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刚刚讲到,末法时期在知见上最容易出问题,知见不正确,方向不对,再怎么走都没办法到达目的地。盲人摸象的典故大家都知道,盲人摸大象,摸到象腿的觉得大象像根柱子,摸到大象耳朵觉得大象像扇子,摸到大象身体的觉得大象像堵墙,这就是因为没有眼睛,比喻缺少智慧啊。现在大众学佛也是如此,你跟着什么样的人学佛,就认为佛法是那个样子的。跟着一个专门烧香的人,你认为这就是佛教,烧烧香,拜拜佛。跟着一个专门做经忏佛事的人,你认为佛教就是做经忏佛事。跟着一个人搞封建迷信,就觉得佛教是搞封建迷信。如果我们的福报足够大,能够跟随一位真正修学佛法的人,才是遇到了明师。所以我们一再强调,按照印光大师所讲的,要以佛经、戒律、祖师大德的教诫作为我们修学的依据,具足正知正见。没有正知正见,学佛法不能得到真实利益。
二、正思惟。“以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为令增长入大涅槃。名正思惟。”无漏心,至少是没有见思烦恼的。没有烦恼的心,智慧就能显现,这时的思维就不是凡夫的意识心在思维。我们是在用意识心思维,妄心在思维,妄心在念佛。断烦恼的思维才是四依法所讲的“依智不依识”,意识心是识,依靠智慧思维就是依智不依识。“动发”就是从空出假,空能起作用,产生种种思维,断除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入大般涅槃,究竟涅槃,就是成佛了,这样的思维是正思维。我们现在用意识心念佛,但是意识心能够把所有的念头转化成一句阿弥陀佛,没有其他的念头,这也是正思维。
【以无漏慧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业。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名正命。】
三、正语。“以无漏慧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这是讲清净口业。嘴巴很关键,它能行善也能造恶,能够说好话也能骂人,能够念佛也能够谤佛,一定要把嘴巴管管好。鬼谷子讲“口乃心之门户”,嘴巴是内心的写照,如…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