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left">正月初一日
遣和郡王
極樂世界和萬佛樓
極樂世界上大香一支,二號香一支,萬佛樓上大香叁支。
正月初十日
遣綿七、十九阿哥
極樂世界和萬佛樓
極樂世界上大香一支,二號香一支,萬佛樓上大香叁支。
十月二十五日
遣綿七阿哥
極樂世界和萬佛樓
極樂世界上大香一支,二號香一支,萬佛樓上大香叁支。
嘉慶元年
正月初一日
萬萬歲遣和郡王
極樂世界和萬佛樓
極樂世界上大香一支,二號香一支,萬佛樓上大香叁支。
嘉慶二年
正月初一日
萬萬歲遣和郡王
極樂世界和萬佛樓
極樂世界上大香一支,二號香一支,萬佛樓上大香叁支。
嘉慶叁年
正月初一日
萬萬歲遣和郡王
極樂世界和萬佛樓
極樂世界上大香一支,二號香一支,萬佛樓上大香叁支。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每年元旦到二處上香是常例,大多數時間是親往,有時是遣人替他上香。從五十一年開始至五十九年退位歸閑(1786年-1794年),這十年的時間,以一個耄耋之人每年九月二十七日必親行至極樂世界爲其母上香,祈願母親早日轉生極樂世界。
四、下化衆生,共臻大年
西方極樂世界道場的陳設以供奉無量壽佛爲主,形式多樣,如供奉唐卡《阿彌陀極樂世界》、不同材質的無量壽佛造像以及無量壽塔等。無量壽佛造像分爲漢地無量壽佛與清宮無量壽佛造像兩種,清宮無量壽佛造像主要來源于西藏,種類繁多,但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一般都是雙手禅定印持甘露瓶或淨缽。但在清宮造像中除了無量壽佛外,還有大量的無量光佛以及無量壽佛的各種變化身像,這點深受藏傳佛教的影響,這是漢地造像中未曾見者。清宮信仰彌陀淨土,注重儀軌,按無量壽佛曼陀羅進行修行(Amitayus Mandala),屬藏傳佛教範疇,漢地沒有這種修行儀軌。無量壽佛曼陀羅屬于密教功行部最常見的曼陀羅之一,由九尊無量壽佛組成,中心爲宏光無量壽佛,正東方向爲金剛無量壽佛,正南方向爲珍寶無量壽佛,正西方向爲蓮花無量壽佛,正北方向爲智行無量壽佛,東南方向爲德行無量壽佛,西南方向爲智慧無量壽佛,西北方向爲不動無量壽佛,東北方向爲普明無量壽佛,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曼陀羅世界。清宮鑄造和藏有這類無量壽佛曼陀羅作品很多,如清宮造無量壽佛樹曼陀羅和西藏進獻的無量壽佛蓮花瓣曼陀羅作品。
彌陀淨土作爲曆史上一種非常普遍的信仰,無論西藏和漢地對彌陀淨土的崇拜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依據《佛說阿彌陀經》,爲了消災祛病,延長壽命,死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彌陀淨土信仰帶有很大的世俗功利性。對于帝王們來說,大量地鑄造彌陀像和建彌陀寺廟,也不過是祈求統治的永固和壽命的長久。但清代帝王信仰彌陀淨土與曆代帝王信仰彌陀淨土,在方式上和思想上有所不同。康熙帝是被直接當成了無量壽佛的轉輪聖王,不需要死後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受藏傳佛教的轉世觀的影響,與隋代炀帝想死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爲大師弟子不同,炀帝是作爲一個普通人的身份想死後投身西方極樂世界。
乾隆帝崇信西方極樂世界,以雨花閣、闡福寺、千佛閣、萬佛樓、養和精舍爲代表,供奉無量壽佛,不僅祈求自身長壽,而且也祈求萬民長壽。如乾隆十一年《禦製闡福寺碑文》中說:“上爲慈聖祝厘,下爲海宇蒼生祈佑。”又如乾隆叁十五年《禦製千佛閣碑記》記:“譬指覺岸,渡大願船,祗蕲情器世界,一切有生,彙無央數劫,共臻大年。”他以大慈悲思想,超越自身,視這些極樂淨土爲有情衆生同登彼岸的大願船,與《無量壽佛經》所倡導的無量衆生思想是一致的,在極樂世界裏,如恒河流沙,有億萬億佛,衆生皆能成就無量壽佛之身。
乾隆帝與他的祖父康熙帝不同,他並沒有把自己當作無量壽佛的化身,而是通過自身的修養,不僅實現自身的長壽,同時也幫助萬民登上大願船,同達彼岸。自乾隆叁十七年修建甯壽宮始,“下化衆生,共臻大年”就成爲他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終極追求。
甯壽宮是作爲乾隆帝歸政後的閑養之所,在修建甯壽宮花園時,他把西方極樂世界安養道場引入了花園養和精舍中。乾隆帝認爲歸政並不是自身不勤于政事才不得已而爲之的,而是他一方面遵守自己的誓言,即他剛即位時立下的誓言:“昔皇祖禦極六十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夘,予壽跻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閑。”
另一方面,他是學習舜帝因爲到老還在勤于政事,但又因年老不勝政事之辛勞,才讓位歸政的典故 ,故于花園中建倦勤齋以示其意。
第叁,他把歸政當著是歸隱,故于花園中建造了大量的山林,同時建禊賞亭和遂初堂,以示其意。禊賞亭仿王羲之等文人聚會的蘭亭,象征歸隱。遂初,緣自士人的隱逸文化,直義爲去官隱居,得遂其初願。西漢時劉歆作《遂初賦》,表達他的超凡脫俗的意願。東晉時蘭亭雅聚的名士孫綽作《遂初賦》以表達他逸情丘壑,遊放林泉十余年的志向。幾乎與蘭亭故事相伴,孫綽的遂初之志,備受後世文人士大夫仰慕,遂初由此成爲觀照和標榜隱逸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典故。宋代尤袤曆仕叁朝而官居顯要,至死不得去職,而歸隱的志趣彌深,由于沒有得到帝王的批准,于是自稱“遂初居士”,居室名曰“遂初堂” 。乾隆帝仿之建遂初堂以示其“去官歸隱”的心志。
但在乾隆帝的心中,他的歸隱與曆代文人的歸隱不同,他強調的初服是《尚書·召诰》 中所說的“王乃初服”,並不是真正的歸隱,而是勤于政事,像周公那樣,雖然退位,但還輔助年輕的繼承者。故乾隆帝于禊賞亭對面建抑齋和矩亭,作《抑齋記》,強調對隱逸生活的克製。《題抑齋》詩雲:“賜宴命教歌…
《清宮佛堂中的西方極樂世界道場(王子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