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梵本《大乘二十頌論》研究(韓廷傑)

  梵本《大乘二十頌論》研究

  韓廷傑 

  龍樹著《大乘二十頌論》,宋代施護于公元十世紀譯爲漢,收于《大正藏》卷叁十,另有兩個藏譯本,第一個藏文本是由印度學者旃陀羅鸠摩羅(candrakumāra)和藏人Loksāva sakya “od合作翻譯的,第二個藏文本是克什米爾學者阿難陀(ananda)和藏人Lotsāva grags abyor sesrab合作翻譯的。梵文本大約是八、九世紀在印度莎羅陀(

  ārada)的一個寺廟發現的。經維杜舍迦羅·波答恰爾耶(Vidhushekhara Bhattacharya)校訂,于1931年發表。

  《大乘二十頌論》全文皆爲詩體,篇幅不長,各版本之間差距很大,混亂不堪。漢文本共24頌,梵文本共28頌,前七頌(第七頌後半脫落)漢本無。雖然這七頌也講到空,但更主要的是講菩薩十地,第四首詩和第五首詩抄自《入楞伽經》。第四首詩如下:

  唯心而無相,

  諸住及成佛,

  過去現在及將來,

  諸佛都是這樣說。

  這很像菩提流支譯《入楞伽經》卷七的一首詩:

  諸行及佛地,

  去來現在佛,

  叁世說如是。

  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卷五的一首詩,與此大致相同:

  諸住及佛地,

  唯心無影相,

  此是去來今,

  諸佛之所說。

  梵本第五首詩如下:

  第七地只有想,

  第八地無相。

  以後二地即安住在這裏,

  剩下的一地屬于我自己。

  這很像菩提流支譯《入楞伽經》卷七的一首詩:

  七地爲心地,

  無所有八地,

  二地名爲行,

  余地名我地。

  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卷五的一首詩與此大致相同:

  七地是有心,

  八地無影像,

  此二地名住,

  余則我所得。

  第六首詩和第七首詩,在《楞伽經》找不到對應的詩,但基本內容與《楞伽經》大體一致。由此可見,前七首詩受《楞伽經》的嚴重影響是肯定無疑的。《楞伽經》是唯識所依據的六經之一,是大乘佛教的後期經典,已經出現某些密教傾向,如一開始就向毗盧遮那佛致敬,卷十七出現咒語等。

  抄手把這七首詩抄在《大乘二十頌論》前面,不知是什麼原因,很可能是抄錯了,也許是用這七首詩和《大乘二十頌論》來印證密教理論。譯者施護的譯笈以密教經典爲主。由此推測,《大乘二十頌論》的作者龍樹,不是中觀學派創始人龍樹,而是印度佛教史上的第二個龍樹,他是密教創始人。西藏多羅那他著《印度佛教史》,認爲印度佛教史有兩個龍樹。《大乘二十頌論》出現的真如、唯心等詞,顯然與中觀學派創始人龍樹思想相違,而與唯識思想一致。《大乘二十頌論》把中觀、唯識理論揉合在一起,這正是密教理論特征。

  除開頭的七首詩以外,梵本和漢譯本的差距仍然很大,漢譯本的第六頌、第十一頌,梵本無。梵本的第二十頌相當于漢譯本的第十八頌和第十九頌,梵本第十八頌相當于漢譯本的第二十頌,梵本第十九頌相當于漢譯本的第二十二頌,梵本第十七頌相當于漢譯本的第二十叁頌,梵本的第二十一頌相當于漢譯本的第二十四頌。

  巫白慧教授在其英文著作《印度宗教與哲學》一書的末尾,附有《大乘二十頌論》(梵漢對照本),他用的梵本和波答恰爾耶校勘本有很多不同。巫教授用的版本和波答恰爾耶校勘本比較起來,用語及語法都很規範,這個版本很可能經過後人的加工。

  譯者施護(dānapāla,?——1018),據《補續高僧傳》卷一等載,他是北天竺烏填曩國(udyāna)人,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與天息災來到開封,宋太宗于太平興國寺西建立譯經傳法院,請施護譯經,先後譯出《無能勝幡王如來莊嚴陀羅尼經》叁卷、《守護大千國土經》叁卷、《大力明王經》二卷等。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譯《大乘二十頌論》一卷。宋真宗爲製《繼聖教序》,賜施護叁藏朝奉大夫光祿卿及傳法大師稱號。

  本文擬對梵本《大乘二十頌論》逐字逐句分析,並與漢譯本進行對比研究,以期更准確理解這部極其重要的大乘論典。

  na j

  ānāc chūnyatā nāma kācidanyā hi vidyate∣

  viviktāvyatirekitvam vivekasya yato matam ‖1‖

  譯:因爲沒有任何空性被認爲是與智相異,它不離識別,從而有識別之意。

  釋:na(沒,不)是不變詞,j

  ānāt(智,t在初音

  前,尾音t變爲c,而

  變爲ch),是中性、單數、從格,nāma(原意爲名,這裏起加強語氣的作用)是中性、單數、體格,kācit(任何)是陰性、單數、體格,t因遇元音a,所以變爲d。anyā(相異)是陰性、單數、體格,hi(因爲)是不變詞,vidyate(了知,認爲)是現在時、被動語態、單數、第叁人稱,viviktāvyatirekitvam(不離識別,m因遇半元音v,所以變爲m)是中性、單數、體格,vivekasya(識別)是陽性、單數、屬格,yatah(從而,ah因遇濁音m,所以變爲o)是不變詞,matam(意)是中性、單數、體格。

  dvaya

  ūnyam hi vij

  ānam anyathā na prasajyate∣

  dvayāsattvān nivrttasya dvayātmatvaprasavgatah‖2‖

  譯:另外,因爲知不能被執著爲兩種空,所執著的兩種空,其本性是出自兩種不存在性。

  釋:dvaya

  ūnyam(兩種空,m因遇氣音h,所以變爲m)是中性、單數、體格,hi(因爲)是不變詞。vij

  ānam(知)是中性、單數、體格,anyathā(另外)是不變詞,na(不)是不變詞,動詞prasajyate(執著)是現在時、被動語態、單數、第叁人稱,dvayāsattvāt(兩種不存在,尾音t被後面的鼻音n同化)是中性、單數、從格,nivrttasya(出現)是中姓、單數、屬格,dvayātmatvaprasavgatah(所執著的兩種本性)是陽性、單數、體格。

  tacchrutatathatārūpo bhagavān eva bhanyate∣

  vedyavedakasadbhāvavikalpādyasamā

  rayah‖3‖

  譯:此話說出後,以聽真如爲相的薄伽梵,感受、受者、有性、虛妄分別等,都與之無關了。

  釋:代詞tat(t在初音

  前,尾音t變爲c,而

  變爲ch)是中性、單數、體格,

  rutatathatārūpah(以聽真如爲相的,多財釋複合詞,ah因遇濁音bh,所以變爲o)是陽性、單數、體格,bhagaāvān(薄伽梵)也是陽性、單數、體格,eva(就)是不變詞,動詞bhanyate(說)是第一類動詞,現在時、被動語態、單數、第叁人稱。vedyavedakasadbhāvavikalpādyasamā

  rayah(感受、受者、有性、虛妄分別等都與之無關了)是陽性、單數、體格,這是依主釋複合詞。

  cittamātram nirbhāsam vihāro buddhabhūstathā∣

  etad dhi bhāsitam buddhair bhāsante bhāsayati ca‖4‖

  譯:唯心而無相,諸住及成佛。過去現在及將來,諸佛都是這樣說。

  釋:cittamātram(唯心,m因遇輔音n,所以變爲m)是中性、單數、體格,nirbhāsam(無相,m因遇半元音v,所以變爲m)是中性、單數、體格,vihārah(住,ah因遇濁音b,所以變爲o)是陽性、單數、體格,buddhabhūh(成佛,h因遇齒音t,所以變爲s)是陰性、單數、體格,tathā(這樣)是不變詞,代詞etat(初音h使前面的不送氣清音變爲不送氣濁音,自氣變爲相應的送氣濁音)是中性、單數、體格,hi(因爲)是不變詞,bhāsitam(bhās的過去分詞,說)是中性、單數、體格,buddhaih(佛,h因在非a、ā的元音後,所以變爲r)是陽性、複數、具格,動詞bhāsante(說)是現在時、陳述語氣、中間語態、複數、第叁人稱bhāsayanti(說,致使動詞)是現在時、陳述語氣、主動語態、複數、第叁人稱,ca(和)是不變詞。

  cittam hi bhūmayah sapta nirbhāsā tvihāstāmī∣

  dve bhūmayo vihāro “tra

  esā bhūmirmamātmikā‖5‖

  譯:因爲前七地只有想,而第八地無相,以後二地即安住在這裏,剩下的一地屬于我自己。

  釋:cittam(想,m因遇氣音h,所以變爲m)是中性、單數、體格,hi(因爲)是不變詞,bhūmayah(地)是陰性、複數、體格,sapta(t)是陰性、複數、體格,nirābhāsā(無相)是陰性、單數、體格,tu(而)、iha(在這裏)都是不變詞,astāmī(第八)是陰性、單數、體格,dve(=)是陰性、雙數、體格,bhūmayah(地)是陰性、複數、體格,vihārah(安住,ah因遇元音a,所以變爲o)是陽性、單數、體格,atra(這裏,初音a在o後消逝,代之以avagraha)是不變詞,

  esā(剩下的)和bhūmih(地,h因在非a、ā的元音後,所以變爲r)都是陰性、單數、體格,mamātmikā(屬于我自己)是陰性、單數、體格。

  de

  yante bhūmayah sapta buddhai

  citt…

《梵本《大乘二十頌論》研究(韓廷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