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宫佛堂中的西方极乐世界道场(王子林)▪P9

  ..续本文上一页"left">正月初一日

  

  

遣和郡王

  

极乐世界和万佛楼

  

极乐世界上大香一支,二号香一支,万佛楼上大香三支。

  

正月初十日

  

  

遣绵七、十九阿哥

  

极乐世界和万佛楼

  

极乐世界上大香一支,二号香一支,万佛楼上大香三支。

  

十月二十五日

  

  

遣绵七阿哥

  

极乐世界和万佛楼

  

极乐世界上大香一支,二号香一支,万佛楼上大香三支。

  

嘉庆元年

  

正月初一日

  

  

万万岁遣和郡王

  

极乐世界和万佛楼

  

极乐世界上大香一支,二号香一支,万佛楼上大香三支。

  

嘉庆二年

  

正月初一日

  

  

万万岁遣和郡王

  

极乐世界和万佛楼

  

极乐世界上大香一支,二号香一支,万佛楼上大香三支。

  

嘉庆三年

  

正月初一日

  

  

万万岁遣和郡王

  

极乐世界和万佛楼

  

极乐世界上大香一支,二号香一支,万佛楼上大香三支。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每年元旦到二处上香是常例,大多数时间是亲往,有时是遣人替他上香。从五十一年开始至五十九年退位归闲(1786年-1794年),这十年的时间,以一个耄耋之人每年九月二十七日必亲行至极乐世界为其母上香,祈愿母亲早日转生极乐世界。

  四、下化众生,共臻大年

  西方极乐世界道场的陈设以供奉无量寿佛为主,形式多样,如供奉唐卡《阿弥陀极乐世界》、不同材质的无量寿佛造像以及无量寿塔等。无量寿佛造像分为汉地无量寿佛与清宫无量寿佛造像两种,清宫无量寿佛造像主要来源于西藏,种类繁多,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一般都是双手禅定印持甘露瓶或净钵。但在清宫造像中除了无量寿佛外,还有大量的无量光佛以及无量寿佛的各种变化身像,这点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这是汉地造像中未曾见者。清宫信仰弥陀净土,注重仪轨,按无量寿佛曼陀罗进行修行(Amitayus Mandala),属藏传佛教范畴,汉地没有这种修行仪轨。无量寿佛曼陀罗属于密教功行部最常见的曼陀罗之一,由九尊无量寿佛组成,中心为宏光无量寿佛,正东方向为金刚无量寿佛,正南方向为珍宝无量寿佛,正西方向为莲花无量寿佛,正北方向为智行无量寿佛,东南方向为德行无量寿佛,西南方向为智慧无量寿佛,西北方向为不动无量寿佛,东北方向为普明无量寿佛,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曼陀罗世界。清宫铸造和藏有这类无量寿佛曼陀罗作品很多,如清宫造无量寿佛树曼陀罗和西藏进献的无量寿佛莲花瓣曼陀罗作品。

  弥陀净土作为历史上一种非常普遍的信仰,无论西藏和汉地对弥陀净土的崇拜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依据《佛说阿弥陀经》,为了消灾祛病,延长寿命,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弥陀净土信仰带有很大的世俗功利性。对于帝王们来说,大量地铸造弥陀像和建弥陀寺庙,也不过是祈求统治的永固和寿命的长久。但清代帝王信仰弥陀净土与历代帝王信仰弥陀净土,在方式上和思想上有所不同。康熙帝是被直接当成了无量寿佛的转轮圣王,不需要死后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受藏传佛教的转世观的影响,与隋代炀帝想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为大师弟子不同,炀帝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想死后投身西方极乐世界。

  乾隆帝崇信西方极乐世界,以雨花阁、阐福寺、千佛阁、万佛楼、养和精舍为代表,供奉无量寿佛,不仅祈求自身长寿,而且也祈求万民长寿。如乾隆十一年《御制阐福寺碑文》中说:“上为慈圣祝厘,下为海宇苍生祈佑。”又如乾隆三十五年《御制千佛阁碑记》记:“譬指觉岸,渡大愿船,祗蕲情器世界,一切有生,汇无央数劫,共臻大年。”他以大慈悲思想,超越自身,视这些极乐净土为有情众生同登彼岸的大愿船,与《无量寿佛经》所倡导的无量众生思想是一致的,在极乐世界里,如恒河流沙,有亿万亿佛,众生皆能成就无量寿佛之身。

  乾隆帝与他的祖父康熙帝不同,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无量寿佛的化身,而是通过自身的修养,不仅实现自身的长寿,同时也帮助万民登上大愿船,同达彼岸。自乾隆三十七年修建宁寿宫始,“下化众生,共臻大年”就成为他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终极追求。

  宁寿宫是作为乾隆帝归政后的闲养之所,在修建宁寿宫花园时,他把西方极乐世界安养道场引入了花园养和精舍中。乾隆帝认为归政并不是自身不勤于政事才不得已而为之的,而是他一方面遵守自己的誓言,即他刚即位时立下的誓言:“昔皇祖御极六十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夘,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另一方面,他是学习舜帝因为到老还在勤于政事,但又因年老不胜政事之辛劳,才让位归政的典故 ,故于花园中建倦勤斋以示其意。

  第三,他把归政当着是归隐,故于花园中建造了大量的山林,同时建禊赏亭和遂初堂,以示其意。禊赏亭仿王羲之等文人聚会的兰亭,象征归隐。遂初,缘自士人的隐逸文化,直义为去官隐居,得遂其初愿。西汉时刘歆作《遂初赋》,表达他的超凡脱俗的意愿。东晋时兰亭雅聚的名士孙绰作《遂初赋》以表达他逸情丘壑,游放林泉十余年的志向。几乎与兰亭故事相伴,孙绰的遂初之志,备受后世文人士大夫仰慕,遂初由此成为观照和标榜隐逸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典故。宋代尤袤历仕三朝而官居显要,至死不得去职,而归隐的志趣弥深,由于没有得到帝王的批准,于是自称“遂初居士”,居室名曰“遂初堂” 。乾隆帝仿之建遂初堂以示其“去官归隐”的心志。

  但在乾隆帝的心中,他的归隐与历代文人的归隐不同,他强调的初服是《尚书·召诰》 中所说的“王乃初服”,并不是真正的归隐,而是勤于政事,像周公那样,虽然退位,但还辅助年轻的继承者。故乾隆帝于禊赏亭对面建抑斋和矩亭,作《抑斋记》,强调对隐逸生活的克制。《题抑斋》诗云:“赐宴命教歌…

《清宫佛堂中的西方极乐世界道场(王子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