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摩诃僧祇律》中官人分爲四種:
或有名而無祿;或有祿而無名;或有祿有名;或無名無祿。是中有名無祿;有名有祿者,此國不聽出家,余國亦不聽。有祿無名,此間不聽,余處聽。無名無祿此間聽,余處亦聽。
以上經文是說有名位的官人,無論有沒有奉祿,此國他國都不能度;有俸祿卻沒有名位的官人,在其他地方可以度;沒有名位也沒有俸祿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度。由此可知,俗人來出家,理所應當爲他受戒。
9、丈夫
丈夫的定義,是胸懷遠大,立志成佛。環境如何惡劣也改變不了他的節操,;憂愁喜悅也不能動搖他的心志,能八風吹不動,穩坐如泰山,這樣的人堪稱爲人中大丈夫。因此《四分律》中說,年滿二十才可以受具足戒,因爲此時才能忍耐寒、暑、饑、渴、風、雨、持戒、日中一食、忍惡言及毒蟲十事,是丈夫相。《摩诃僧祇律》中說:二十歲以上,七十歲以下,有堪忍出家事的能力,若不足二十歲,或超過七十歲,不應與受具足戒。
10、五種病
五種病分別是:癞病、癰疽、白癞、幹痟及癫狂。癞即疥;癰疽是毒瘡;白癞是白廯,即白禿風;幹痟是痟瘦病;癫狂是指精神不正常的,不得度有這五種病的男子出家。因佛世時,有耆婆童子能治病,但只爲佛及比丘僧治。有人爲了請他治病,欲把家中一切財産甚至妻子送給耆婆作使喚,耆婆也不爲他們治。于是生病的人都來出家,待病治愈後便還俗了。以此因緣,佛令不得度五種病人出家。若人有此五種病的,前面四種還可以受戒,狂病中分爲叁種,如果完全不知道好壞的,不應與受戒。《善見律》說癞病有多種:
有白癞、有黑癞、疥癬,皆入癞,亦不得出家。癞癬下至如指甲大,亦不得出家。如指甲大,若在露處,增長不增長,悉不得出家;若屏處不現,增長,不得出家;若不增長,得出家。若瘤病在露處,增長不增長,不得出家;若屏處,不增長,得出家。若小時有疣病,大便失,得度出家,此非瘤病,是故得出家。
無論白癞、黑癞、疥癬都算是癞病。癞癬最小如指甲般大,在身體明顯處,無論增長不增長都不得出家;長在身體隱避處,若增長不得出家,若不增長得出家;瘤病也如此。若小時有疣病,長大後消除的可以度出家。癞病由二種原因造成:一是由造惡業所感;二是身體四大不調所致。在《阿育王經》曾有疥癞須陀洹、瘡痍阿羅漢的名稱。如果是出家以後長癞的,可以與僧共作一切僧事。但吃飯時不要讓他在大衆中,以免産生譏嫌,這是《薩婆多論》所說。以上十六輕遮中,受戒人應該有無實答,其中有得戒,有不得戒,如行事鈔中說得非常詳細,在羯磨疏裏,南山律祖有“師資名字及丈夫叁,此定須有,缺非戒緣,衣缽余者……至時增減,通人情也。”的結斷,由此可見出古人對戒法的靈活應用。
叁、尼衆的遮難
以上就男子而言,比丘尼的遮難與比丘稍有不同,而且各律本所傳也不一致。依《四分比丘尼羯磨法》所載,十叁難中,第二犯比丘尼改爲犯淨行比丘。十遮中,第五父母聽否的父母改爲父母夫主;第七奴改爲婢;缺第八官人;第九丈夫改爲第八女人;第十的五種病改爲:癞、癰疽、白癞、幹痟、癫狂、二根、二道合、道小、常漏大小便、 涕唾常流出,另加第十學戒清淨。《四分律》中佛說:
不應以小小顔貌便遣使受戒;……不應授血出者大戒;……不應授月水不出者大戒;……不應授無乳者大戒;……不應授一乳者大戒;……不應授二道爛壞者大戒;……不應授二道爛臭者大戒;……不應授二根者大戒。
可見不應與女子中常血出者、月水不出者、無乳者、一乳者、二道爛壞者、二道爛臭者、二根者受大戒。《十誦律》中說以下幾種情形:二根、二道合、常有月忌、常無月忌、少有女相,這樣的女子不應與出家受具足戒,若已出家受具足戒的當滅擯。佛說以上幾種情形“因不能女,于我法中,不生善法比丘尼故。”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說:不應出家,縱受近圓,不發律儀護,可速擯出者:二形、二道合、常流血女、無血女、身道小、根不具足(此是黃門女)。若有女人來求出家,應須先問。若不問與出家者,師主得越法罪。
結 語
以上大致介紹了關于僧中受具足戒前所問遮難的意義及內容,從中可以看出佛陀不允許犯十叁重難、十六輕遮的人來出家受具足戒,其根本原因是爲了護持聖教與防止世人的譏嫌。作爲一名住持叁寶,爲人天師範的代表佛教僧團的比丘,所具備的條件不僅要有莊嚴的儀表,豐厚的學識,更重要的是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深厚的宗教情懷。佛陀顧及到教團的整體形象,爲簡別不適于出家受具足戒的人進入僧團,而設立了十叁重難。十六輕遮,則原本不是受戒的難緣,爲了防止世人譏嫌而製,若能按大乘方法行“無生忏”成功,仍可以到僧中來出家受具足戒,由此可窺見佛法的圓融無礙。作爲新時代的年輕比丘,我們應該深切體悟世尊製定種種戒法及律儀的根本目的和精神,佛陀所考慮到的問題是全方位的,是多方面的,以凡夫之智難以測度,這只是片面臆測之詞而已!
《關于僧中授具足戒的“遮難”問題(真體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