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隱元東渡和日本黃檗宗▪P5

  ..續本文上一頁禅宗的“單傳之道,不曆階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宗旨。隱元書面回答說:

   單傳直指之道,別無言說,唯要自己放下身心及一切塵勞,直下返照本來面目,觑破無位真人(按:《臨濟錄》中以“無位真人”比喻自性),則不被外物所蒙,如鏡對鏡,了了分明,原無一物染汙,亦無點塵留礙,圓陀陀、活潑潑、赤灑灑、轉辘辘,名不可名,識焉能識,直得自徹自悟自了而後已。既徹悟了然,則生死去來,自由自在,處富貴不爲富貴之所牢籠,處人天不爲人天之所留礙,可謂萬象主而作四生(按:原指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泛指一切有情衆生)父。以天下爲一家,以萬類爲一子,繼往開來,骈臻民福,聖種彌隆于萬代,法門砥柱于千秋,大哉!於穆佛心天子(按:贊稱法皇爲懷有佛心的天子),世出世間無以加矣。(《普照國師法語》卷下〈癸卯夏五月二十五日〉)

   所謂“單傳”意爲唯傳超越于語言文字的“佛心”;“直指”爲“直指人心”之略,意爲直接體悟心性。隱元這段話是說,禅宗宗旨是教人擺脫身心和一切煩惱的束縛,直接省悟自己的本性——“本來面目”或“無位真人”,領悟自己與生俱來的本性(佛性)是本來清淨、本來超越于世俗認識,並且是不能用語言文字表達的。這樣便達到自徹自悟,達到超脫生死苦惱的自由境界,處于富貴乃至人、天(天界)等任何境地皆精神自由。隱元特別針對後水尾法皇的地位,將佛與天子之位會通,說達到覺悟解脫境界,便是天地萬物和一切衆生的主人,處于世與出世間的最高地位。據載,後水尾法皇看了後十分高興。

   隱元自稱黃檗,對自己應邀東渡日本負有一種使命感,所謂“曹溪正脈,黃檗傳東”(《普照國師語錄》卷下) ,以傳播曹溪慧能的正法自任。龍溪性潛原屬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的高僧,對隱元在日本傳法給予多種幫助,後師從隱元。隱元曾滿懷自信對他說:

   佛祖命脈拈花已來,至曹溪叁十叁世,曹溪至龍池又叁十叁世,龍池傳天童師翁,天童付徑山本師,皆從正知正見、大機大用中而來。故諸方稱正傳,王臣重焉,龍天相諸,豈小知偏邪而能紊其毫端!(《普照國師法語》卷上〈示龍溪上座〉)

   意爲自釋迦牟尼佛以“拈花示衆”方式傳心法于大迦葉以後,至曹溪慧能爲叁十叁世,從慧能至荊溪(在今宜興)龍池禅院的幻有正傳又經叁十叁世,然後經天童圓悟、徑山費隱通容傳至他本人,皆傳承“正知正法,大機大用”的禅法,受到王臣的崇奉,天龍佑護,絕非偏邪禅法能夠紊亂。

   隱元在確認自己的嗣法弟子時,按照當時中國禅林的傳統,要傳授稱爲“法卷”的嗣法文書及傳法偈頌。隱元在禅法上屬臨濟宗楊岐法系,他傳授的法卷上記述自唐代臨濟義玄……費隱通容,直到隱元的小傳的傳法偈,示以在臨濟宗中的代數。

   隱元當時中日兩國禅林中存在的弊病曾提出尖銳的批評。他在《示無純鈍居士》的法語中指出:

   今時有一種無恥之徒,戴大帽,侈大話,以《維摩經》中所說爲遮自己面門,縱淫怒癡爲解脫大道,斥戒定慧爲二乘小果,鈴言肆說,昧己謾人。無知之者從而和之,相習成風。如盲引盲墮于火坑,未免識者所鄙。(《普照國師法語》卷下〈示無純居士〉)

   今時邪昧者衆,惑亂無知,如盲引盲入于火坑所不免也。(同上〈示衆善士·又〉

   隱元所引的《維摩經》大概是其中〈方便品〉的文字,說維摩诘居士“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若至博弈戲處,辄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衆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淫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意爲維摩诘居士雖過著世俗生活卻能修持佛法,濟度群生。隱元批評叢林中有些無恥之徒假借效仿維摩诘居士,自吹自擂,恣意違犯戒律,淫亂妄爲,反而汙蔑按照佛教傳統戒定慧叁學修持的人爲小乘(聲聞.緣覺),迷惑了許多信衆。隱元訓誡弟子對此應有所警惕,在行動上劃清界線。

   隱元到日本後,先後住持四所寺院,在每次開堂升座儀式的拈香祝聖中皆拈香申明自己嗣法于“曹溪正脈叁十五世費隱容本師大和尚”,以報“法乳之恩”。這樣,僅從法系上,隱元的法系與日本舊有的禅法法系明顯有別,後被稱爲“黃檗宗”是有道理的。

   (二)說人人皆有佛性,修行者應“返本還源,直證本具之心”

   禅宗在向信衆傳法過程中特別強調人人生來具有與佛一樣的本性,引導信衆確立自信,通過自修達到覺悟。隱元也堅守這一宗旨,只不過在說法中帶有自己的特色而已。現存這方面的語錄很多,現選引一部分語錄,然後加以說明。

   然佛祖聖賢之心,清淨圓滿具足。從中所發,正和純真,其氣也吉。一見一聞,令人踴躍,生正信心,是成佛之正因,則爲善之本也。(《普照國師法語》卷下〈示永井日向守〉)

   真正衲僧,心眼圓明,自知清淨具足之心,爲成佛之正因,豈更向外馳求!縱有苦修瞎煉,未免魔外生涯,正如蒸沙欲圖成飯,無有是處,與夫本分正覺道果爰交涉也?此事本來現成,奚假修持?本來清淨,阿誰汙染?本來圓明,阿誰塞礙?本來具足,阿誰缺少?(《普照國師法語》卷上〈示峨山照上座〉)

   指諸衆生本來清淨,本自具足,本自圓明。欲衆生返本還源,直證本具之心矣。……迷爲衆生,覺爲佛祖。(《普照國師法語》卷下〈示獨廣方居士〉)

   然金剛種智,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只緣一念妄動,昧卻本來,即成無明種草,或所修所結,盡皆業果,無益于己,與失正因正果,有何幹涉?……當人即心是佛,無心是道。一念清淨圓明是彌陀,一念無差別智是文殊,一念平等行是普賢,千佛萬祖,皆從一心而成,離心而成,則成外道。(《普照國師法語》卷下〈示丹羽玉峰居士〉)

   意爲對修行者最重要的不是到處求佛求法,而是必須了解自己本具佛祖聖賢的清淨心性。這種心性既是成佛的內在依據,也是平時爲善的根本。修行就是要體認一切皆空寂平等的道理,斷除汙染心性的妄念、差別觀念和各種煩惱,使心性重新明潔,此即所謂“返本還源,直證本具之心”。如果做到“一念清淨”、“一念無差別”、“一念平等行”,則自己就是佛,就是阿彌陀佛,就是文殊、普照菩薩。

   隱元還用十分形象的語句說衆生之所以有迷、悟的差別,有四生、六道的差別,皆是由他們的心、意識決定的。他說:

   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只因迷悟爲間,則有四生六道之隔。爲人幽險毒害,即地獄道;悭貪嫉妒,即餓鬼道;淫濫無恥,即畜生道;秉心忠義,尊持五戒,即人道;純修十善,植德如法,即天道;我慢貢高,鬥爭勝負,即修羅道;執著偏見,頓證空理,即二乘小果;廣行六度,精修萬行,即大乘菩薩道;頓悟真心,具足圓明,清淨無染如大圓鏡。(《普照國師語錄》卷上)

  “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來自晉譯《華嚴經》卷十〈佛升夜摩天宮自在品〉中的一首偈頌,原句爲“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諸佛悉了知,一切從心轉” ,意爲心與佛、衆生皆由心生,在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隱元引用此句的目的是說明人的心境決定是迷惑于自性的凡夫還是已經體悟自性的佛或菩薩。循環輪回于“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概指一切衆生)、“六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間、天)中的衆生,歸根到底是由他們自己的心境造成的,並且表現于現實生活之中。隱元說,爲人幽險毒害即相當地獄道,悭貪嫉妒則爲餓鬼道,淫濫無恥則爲畜生道;心懷忠義,尊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則爲人道;修持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不嗔、不癡),積功累德則爲天道;傲慢自大,好鬥爭勝則爲阿修羅道。同樣,如果執著和滿足于體悟空理,則只不過僅得到小乘佛教(聲聞、緣覺)的果位;進而修持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則爲大乘菩薩之道。只有遵照禅宗的宗旨,在徹悟真心自性上下功夫,使清淨佛性顯現,才算進入最高覺悟境界。這種說法看來是直接受到《六祖壇經》中六祖慧能類似說法的影響 。

   這種說法實際是在佛教倫理、戒規中融入社會公德的思想,以此向信衆進行教化,容易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同,可以取得普遍勸善的效果。

   (叁)既提倡看話頭和參究身心,又主張修禅不廢念經

   隱元上承宋元以來臨濟宗的禅法,提倡參話頭,然而尤其提倡參究自心。

   參話頭的禅法是要求修行者在坐禅乃至日常生活中專心參究前代祖師語錄中的某些語句、字,在參究中做到超越語句或字的任何含義,以清除心中的“妄念”和“雜念”,達到所謂“無念”或“無心”的精神境界。例如,他曾對達空禅師說:“老僧說的汝用不著,既未能一刀兩段,須晝叁夜叁,無間間忙,且看“虛空如何磕碎”?只此一句看來看去,久久純熟,不知不覺處,忽然撞破。……切不可起別念余思,恐雜毒入心,不可療也。”(《普照國師法語》卷上〈示達空禅人〉) 他所說的“虛空如何磕碎”就是參究的話頭。他要求達空禅師日夜反複參究這個話頭,說久而久之便可在不知不覺中體悟自性,達到精神解脫。

   然而從現存隱元的語錄來看,他更多的是提倡參究自身和自心,要求修行者從有分別之心的“疑”,到通過修行斷除各種分別觀念、煩惱,體悟自性的“悟”。現舉幾段他的語錄:

   祖師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則心性不從外得,豈可向外馳求乎,須向己躬下晝叁夜叁,念念返照,時時追覓心性在甚麼處?行住坐臥、迎賓待客時,心性在甚麼處?正思正想、無思無慮時是個甚麼?追來追去…

《隱元東渡和日本黃檗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