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把這個弄透了,弄懂了,唯識佛法的東西全在裏面,包括你修行的東西全在裏面。所以爲什麼說它很重要,道理就在這裏。所以大家在腦子裏面先有一個這樣的認識,這是第一部分:我要給大家介紹的《瑜伽師地論》的重要性。

  第二個,我要給大家介紹的是《瑜伽師地論》的作者,這個給大家做一個常識性了解。這個學術界很不統一。這個搞學問研究的人的愛做考證,他們考證去考證來,說彌勒是真的還是假的?甚至還說有兩個彌勒,一個是生在印度的彌勒,一個是天上的彌勒,這個我們不要去管他,我們沒有那麼多精力,我們主要是學習他裏面修行的方法。這裏我們漢地啊!過去把《瑜伽師地論》叫做彌勒的著作,那麼我們查藏文裏面呢!藏文裏面,在《甘珠爾》裏面也有《瑜伽師地論》完整的本子,但它藏文的翻譯裏,記錄的是無著菩薩,是無著菩薩記的。我琢磨了半天啊!我想應該是這樣,一般有個傳說,釋迦牟尼圓寂900年以後,開始有一個無著菩薩,無著菩薩應該是整個唯識,關鍵性,開創性的一個人物,你看那個簡史裏面,據說無著菩薩在入定的時候到了兜率內院,見到彌勒菩薩,請彌勒菩薩到東印度的阿域或(?)講堂,來給他講《瑜伽師地論》。所以我一般講的是《瑜伽師地論》的內容是彌勒菩薩作的,最後成文稿是無著菩薩記錄。所以今天講著作權,版權的話,既不是彌勒的也不是無著的,是他們兩個共同的,這才叫合乎情理。因爲彌勒講了,但他不一定作了、寫了,是無著菩薩記錄的。所以藏文裏面寫了一個無著記呢,他沒有寫一個無著作呢。所以藏文裏面也這樣認爲,是無著菩薩記的。所以,一般我認爲是這樣的,不知道他們現在怎麼寫的。我是比較喜歡讀線裝,你看我們漢地的一般是這樣寫的,《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它也沒有說是無著菩薩著。就像我們的今天一本書寫的某某人著,介紹某某人寫的。藏地沒有署名,就寫的無著菩薩記,所以我綜合這兩個呢,不是折中啊!一會你說我,嘿!才怪了,搞個折中主義,兩邊都不得罪,不是這樣的啊!我跟他們沒關系嘛!爭版權也爭不到我這裏來,是不是嘛?補版稅也補不到我這裏,我只是從曆史事實的考察來說,可能這樣要合理一點。我將來要印這樣的書啊!前面署名彌勒作,無著記。這樣可能要真實一點,所以這是第二個,作者的問題。當然要搞考據的人嘛!可能有另外的想法了。我也沒辦法和他去辯論了,將來有機會再說了。

  第叁個,是關于《瑜伽師地論》的翻譯。這個翻譯,我有幾個問題要說明。第一玄奘法師去印度的目標就是沖著這部書去的。大家要清楚。你們不是看《西遊記》嗎?《西遊記》裏有一些東西是靠不住的,是編的。你看開始寫的是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了,是唐太宗派他去的,還跟他結拜,是吧?看過《西遊記》沒有?不是一開始叫禦弟嘛,是禦封的叁藏嘛!那個不符合曆史事實。實際上玄奘法師去印度求法,是私自去的,玄奘法師13歲出家,一直在洛陽,大概16歲入川,到了成都,在成都生活了5年,還在成都受戒,在他那個時期,有一些唯識早期經典傳過來,比如《攝論》啊,還有一些東西,但都講的比較矛盾。他也親近很多人,後來到了成都,也是跟著很多人學,但感覺有一些矛盾,說不圓。他就覺得怎麼這麼多矛盾。後來他碰到一個印度的和尚,說印度可能還有一些東西可以解釋清楚,所以他就發願到一定要到印度去,所以上次大慈寺開玄奘法師的會,我都給他們講,但這話不一定靠得住了啊!有可能他到印度的動機呢,說不一定是在成都形成的。因爲他13歲到16歲在洛陽的的活動,雖然有學習,但不一定有那麼多的疑問。他爲什麼來成都呢?成都當時是大後方啊!沒有那麼多的戰亂,相對穩定。學曆史的都知道。他來了,來了大概5年,所以我覺得大概是在成都形成的,因爲5年後,從湖北,到了叁峽,很快就出去了,所以有可能他的整個動機就是在這兒形成的。成都他在這兒生活了五年,是不是在你家門口走過,我也搞不清楚。未嘗不知,5年嘛,成都過去比現在小得多嘛,所以那個廟子都去過也搞不清楚了。他去的動機就是要解決這個矛盾,印度的和尚告訴他,讓他去。當然去印度嘛!要寫奏章報上去,沒有批。當時唐朝剛建國嘛,還不穩定。他後來就混在商人的隊伍裏面,當然這一路的艱辛嘛,遠遠超過《西遊記》。當然去印度的時候呢!主要是在那爛陀寺學習,一共待了17 年。這個時期主要跟一個戒賢論師,看過那個書的知道,戒賢論師生病,頭上長很多瘡,他本來要自殺的,但菩薩告訴他別自殺,中國有一個和尚要來學習,你要把你的佛法知識都教給他,才能死。曆史學家他不一定相信這些,但這個我覺得應該是這樣。他在那個地方學習了17 年,主要學習這個東西,當然也包括後來一些東西,他回來著手翻譯的最早的就是《瑜伽師地論》。我個人覺得玄奘法師去印度最基本的目標就是求這部論。第二個,這部論的翻譯時間是在唐貞觀21年5月開始,一直到貞觀22年5月翻譯完,這周期很快的, 1年,公元647年到648 是在長安的弘福寺的譯經院。第叁個,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瑜伽師地論》有梵文本。在1930年到1936年日本人發現了一部分,大概在尼泊爾或是在印度,底蘊引來(?)校訂印出來一部分叫《菩薩地》,1936年的時候印度有一個人叫羅布羅(?)在西藏薩迦寺也發現了一個版本,也翻譯了一部分出來。現在國外有很多梵文研究的就是這個本子。另外還有藏譯本,叫《瑜伽行論》。在藏傳《甘珠爾》叫《瑜伽行論》,不叫《瑜伽師地論》,這是給大家講一些常識。這個梵文本研究出很多名堂,諸位要注意漢文本跟梵文本一對,不一定能夠還原的。但是現在的學者比較死板,它爲什麼還不了原?有可能它原來依據的那個梵文本就不是你今天看見的的梵文本,因爲嚴格意義上講,一部書原來就有很多版本。特別是古代的那種環境,印刷條件不發達的情況下,都是傳抄的。印度是貝葉經,帶回來的和現在發現的不是同一年代的,這些都有可能。當然這些都是給大家介紹的了,不一定要大家了解,你也啃不動,你也不會梵文,但是要了解這個情況。這是第叁個要給大家介紹的關于《瑜伽師地論》的翻譯情況。第四個重要的了,關于這個題目《瑜伽師地論》是什麼意思。我想分成幾部給大家報告,第一:瑜伽是什麼意思?按我們念叫瑜伽(音:余茄),梵文叫“yoga”。好多念瑜珈(音:余加),所以現在叫瑜珈是對的。成都有沒有練瑜珈的,很多吧。你們知道瑜珈是什麼?看了那麼多瑜珈,你們對瑜伽的印象是什麼?練氣功的,身體很柔軟的、強身的、保健的,是不是,是這個印象。實際上在印度還不是這個,印度早期的“yoga”是什麼呢?翻譯成中文是相應。什麼叫相應呢?按我們傳統的解釋,就是身、口、意相應。就是身:行爲;口:語言;意:思維。就是什麼呢?就是行爲、語言、思維,這叁個統一。有點像今天的瑜伽,他告訴你也要達到這種狀態。這些都是引伸意義。他也是有深意的,yoga在印度早期的生活是什麼呢?我不知道你們小時候,有沒有看見過,你們很多是城裏的人,你們有看見你過?牛耕田啊!牛耕田時候脖子上要挂一個什麼?挂一個枷板!在耕田的時候人要把住那個枷。相應就像牛耕田的時候,枷和牛脖子相接觸的地方不能脫離,如果枷滑落牛就不能耕田了!所以早期的“yoga”(即:瑜珈)就指的那種狀態,這兩個東西相吻合就叫yoga。這就是我們說的相應,但是佛教裏面,拿來講的是身口意相應,就是你的行爲,你的語言,你的思維,叁個重疊在一起,不容易。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你的主觀和客觀要一致。主觀就是你的認識嘛!客觀就是認識的對象嘛!但是我們今天這個東西是不一致的。你說怪了,怎麼不一致了?比如說杯子,我們所有人看它都是杯子。你主觀認識的是杯子,客觀認識的也是杯子,怎麼不對?但是按照佛法講就不對,什麼叫杯子,杯子是個概念。我問你什麼叫杯子?你只能指著這個說這就是。但是這個擺在面前的明明是合金的,組成了這麼一個形狀,你給它貼了個標簽就叫成杯子。所以今天往往主觀認識和客觀是不相同的,中間有語言文字的障礙,所以瑜珈在印度早期沒有那麼深的意義,這都後來的引伸意義,這是佛教的引伸的意義。在其它的婆羅門教或印度的其它教裏面,它的理念又不一樣,包括我們今天見到的瑜伽,它的理念又不一樣。所以我們要注意,這裏面是有關聯的。瑜珈yoga在印度不僅僅是佛教的,印度社會當時都通用的,都有這個概念。只是佛教對他的意思引伸不同而已。所以這就是關于“yoga”。第二個:瑜伽師。我們今天看見的開瑜珈館的都叫瑜伽師了,就是教瑜珈功的老師了。但實際上佛教的瑜伽師不是這樣,我今天來講瑜伽師,把瑜伽師分爲兩部分,一個是狹義的,一個是廣義的。狹義的我們一般指大街上那些開瑜伽館的,教瑜珈功的,都可以叫瑜伽師。你看那些練瑜伽的人啊!我們今天參禅的人,打坐的,去練練瑜伽沒有壞處。關鍵是你不隨它轉就行了,你看那些練瑜伽的腿子可柔軟啊!你打坐參禅坐不到5分鍾,哎喲我的腿又麻了,我的血脈又不通了!你可以把它拿來助道資糧嘛!看你怎麼用了。我老講大黃也好、參湯也好.用的好可以救你,用的不好可以殺你。它不是大黃、參湯的罪過啊!是你用的人要掌握分寸啊!是不是啊?所以我講打坐、參禅學習瑜伽有用。把你的身體搞通,它就不拉你的後腿了。你想嘛!參禅要坐在那裏參話頭參公案,一會腿也疼了,身也麻了,它就拉著你想那兒去了。你就開始想還有多少分鍾結束啊,我已經開始受不了了。他就拖你的後腿了,瑜珈就可以幫你解決。所以狹義的瑜伽師都可以辦到這一切。廣義的,佛教裏面什麼…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