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把这个弄透了,弄懂了,唯识佛法的东西全在里面,包括你修行的东西全在里面。所以为什么说它很重要,道理就在这里。所以大家在脑子里面先有一个这样的认识,这是第一部分:我要给大家介绍的《瑜伽师地论》的重要性。
第二个,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瑜伽师地论》的作者,这个给大家做一个常识性了解。这个学术界很不统一。这个搞学问研究的人的爱做考证,他们考证去考证来,说弥勒是真的还是假的?甚至还说有两个弥勒,一个是生在印度的弥勒,一个是天上的弥勒,这个我们不要去管他,我们没有那么多精力,我们主要是学习他里面修行的方法。这里我们汉地啊!过去把《瑜伽师地论》叫做弥勒的著作,那么我们查藏文里面呢!藏文里面,在《甘珠尔》里面也有《瑜伽师地论》完整的本子,但它藏文的翻译里,记录的是无著菩萨,是无著菩萨记的。我琢磨了半天啊!我想应该是这样,一般有个传说,释迦牟尼圆寂900年以后,开始有一个无著菩萨,无著菩萨应该是整个唯识,关键性,开创性的一个人物,你看那个简史里面,据说无著菩萨在入定的时候到了兜率内院,见到弥勒菩萨,请弥勒菩萨到东印度的阿域或(?)讲堂,来给他讲《瑜伽师地论》。所以我一般讲的是《瑜伽师地论》的内容是弥勒菩萨作的,最后成文稿是无著菩萨记录。所以今天讲著作权,版权的话,既不是弥勒的也不是无著的,是他们两个共同的,这才叫合乎情理。因为弥勒讲了,但他不一定作了、写了,是无著菩萨记录的。所以藏文里面写了一个无著记呢,他没有写一个无著作呢。所以藏文里面也这样认为,是无著菩萨记的。所以,一般我认为是这样的,不知道他们现在怎么写的。我是比较喜欢读线装,你看我们汉地的一般是这样写的,《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它也没有说是无著菩萨著。就像我们的今天一本书写的某某人著,介绍某某人写的。藏地没有署名,就写的无著菩萨记,所以我综合这两个呢,不是折中啊!一会你说我,嘿!才怪了,搞个折中主义,两边都不得罪,不是这样的啊!我跟他们没关系嘛!争版权也争不到我这里来,是不是嘛?补版税也补不到我这里,我只是从历史事实的考察来说,可能这样要合理一点。我将来要印这样的书啊!前面署名弥勒作,无著记。这样可能要真实一点,所以这是第二个,作者的问题。当然要搞考据的人嘛!可能有另外的想法了。我也没办法和他去辩论了,将来有机会再说了。
第三个,是关于《瑜伽师地论》的翻译。这个翻译,我有几个问题要说明。第一玄奘法师去印度的目标就是冲着这部书去的。大家要清楚。你们不是看《西游记》吗?《西游记》里有一些东西是靠不住的,是编的。你看开始写的是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了,是唐太宗派他去的,还跟他结拜,是吧?看过《西游记》没有?不是一开始叫御弟嘛,是御封的三藏嘛!那个不符合历史事实。实际上玄奘法师去印度求法,是私自去的,玄奘法师13岁出家,一直在洛阳,大概16岁入川,到了成都,在成都生活了5年,还在成都受戒,在他那个时期,有一些唯识早期经典传过来,比如《摄论》啊,还有一些东西,但都讲的比较矛盾。他也亲近很多人,后来到了成都,也是跟着很多人学,但感觉有一些矛盾,说不圆。他就觉得怎么这么多矛盾。后来他碰到一个印度的和尚,说印度可能还有一些东西可以解释清楚,所以他就发愿到一定要到印度去,所以上次大慈寺开玄奘法师的会,我都给他们讲,但这话不一定靠得住了啊!有可能他到印度的动机呢,说不一定是在成都形成的。因为他13岁到16岁在洛阳的的活动,虽然有学习,但不一定有那么多的疑问。他为什么来成都呢?成都当时是大后方啊!没有那么多的战乱,相对稳定。学历史的都知道。他来了,来了大概5年,所以我觉得大概是在成都形成的,因为5年后,从湖北,到了三峡,很快就出去了,所以有可能他的整个动机就是在这儿形成的。成都他在这儿生活了五年,是不是在你家门口走过,我也搞不清楚。未尝不知,5年嘛,成都过去比现在小得多嘛,所以那个庙子都去过也搞不清楚了。他去的动机就是要解决这个矛盾,印度的和尚告诉他,让他去。当然去印度嘛!要写奏章报上去,没有批。当时唐朝刚建国嘛,还不稳定。他后来就混在商人的队伍里面,当然这一路的艰辛嘛,远远超过《西游记》。当然去印度的时候呢!主要是在那烂陀寺学习,一共待了17 年。这个时期主要跟一个戒贤论师,看过那个书的知道,戒贤论师生病,头上长很多疮,他本来要自杀的,但菩萨告诉他别自杀,中国有一个和尚要来学习,你要把你的佛法知识都教给他,才能死。历史学家他不一定相信这些,但这个我觉得应该是这样。他在那个地方学习了17 年,主要学习这个东西,当然也包括后来一些东西,他回来着手翻译的最早的就是《瑜伽师地论》。我个人觉得玄奘法师去印度最基本的目标就是求这部论。第二个,这部论的翻译时间是在唐贞观21年5月开始,一直到贞观22年5月翻译完,这周期很快的, 1年,公元647年到648 是在长安的弘福寺的译经院。第三个,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瑜伽师地论》有梵文本。在1930年到1936年日本人发现了一部分,大概在尼泊尔或是在印度,底蕴引来(?)校订印出来一部分叫《菩萨地》,1936年的时候印度有一个人叫罗布罗(?)在西藏萨迦寺也发现了一个版本,也翻译了一部分出来。现在国外有很多梵文研究的就是这个本子。另外还有藏译本,叫《瑜伽行论》。在藏传《甘珠尔》叫《瑜伽行论》,不叫《瑜伽师地论》,这是给大家讲一些常识。这个梵文本研究出很多名堂,诸位要注意汉文本跟梵文本一对,不一定能够还原的。但是现在的学者比较死板,它为什么还不了原?有可能它原来依据的那个梵文本就不是你今天看见的的梵文本,因为严格意义上讲,一部书原来就有很多版本。特别是古代的那种环境,印刷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都是传抄的。印度是贝叶经,带回来的和现在发现的不是同一年代的,这些都有可能。当然这些都是给大家介绍的了,不一定要大家了解,你也啃不动,你也不会梵文,但是要了解这个情况。这是第三个要给大家介绍的关于《瑜伽师地论》的翻译情况。第四个重要的了,关于这个题目《瑜伽师地论》是什么意思。我想分成几部给大家报告,第一:瑜伽是什么意思?按我们念叫瑜伽(音:余茄),梵文叫“yoga”。好多念瑜珈(音:余加),所以现在叫瑜珈是对的。成都有没有练瑜珈的,很多吧。你们知道瑜珈是什么?看了那么多瑜珈,你们对瑜伽的印象是什么?练气功的,身体很柔软的、强身的、保健的,是不是,是这个印象。实际上在印度还不是这个,印度早期的“yoga”是什么呢?翻译成中文是相应。什么叫相应呢?按我们传统的解释,就是身、口、意相应。就是身:行为;口:语言;意:思维。就是什么呢?就是行为、语言、思维,这三个统一。有点像今天的瑜伽,他告诉你也要达到这种状态。这些都是引伸意义。他也是有深意的,yoga在印度早期的生活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你们小时候,有没有看见过,你们很多是城里的人,你们有看见你过?牛耕田啊!牛耕田时候脖子上要挂一个什么?挂一个枷板!在耕田的时候人要把住那个枷。相应就像牛耕田的时候,枷和牛脖子相接触的地方不能脱离,如果枷滑落牛就不能耕田了!所以早期的“yoga”(即:瑜珈)就指的那种状态,这两个东西相吻合就叫yoga。这就是我们说的相应,但是佛教里面,拿来讲的是身口意相应,就是你的行为,你的语言,你的思维,三个重叠在一起,不容易。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你的主观和客观要一致。主观就是你的认识嘛!客观就是认识的对象嘛!但是我们今天这个东西是不一致的。你说怪了,怎么不一致了?比如说杯子,我们所有人看它都是杯子。你主观认识的是杯子,客观认识的也是杯子,怎么不对?但是按照佛法讲就不对,什么叫杯子,杯子是个概念。我问你什么叫杯子?你只能指着这个说这就是。但是这个摆在面前的明明是合金的,组成了这么一个形状,你给它贴了个标签就叫成杯子。所以今天往往主观认识和客观是不相同的,中间有语言文字的障碍,所以瑜珈在印度早期没有那么深的意义,这都后来的引伸意义,这是佛教的引伸的意义。在其它的婆罗门教或印度的其它教里面,它的理念又不一样,包括我们今天见到的瑜伽,它的理念又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注意,这里面是有关联的。瑜珈yoga在印度不仅仅是佛教的,印度社会当时都通用的,都有这个概念。只是佛教对他的意思引伸不同而已。所以这就是关于“yoga”。第二个:瑜伽师。我们今天看见的开瑜珈馆的都叫瑜伽师了,就是教瑜珈功的老师了。但实际上佛教的瑜伽师不是这样,我今天来讲瑜伽师,把瑜伽师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狭义的,一个是广义的。狭义的我们一般指大街上那些开瑜伽馆的,教瑜珈功的,都可以叫瑜伽师。你看那些练瑜伽的人啊!我们今天参禅的人,打坐的,去练练瑜伽没有坏处。关键是你不随它转就行了,你看那些练瑜伽的腿子可柔软啊!你打坐参禅坐不到5分钟,哎哟我的腿又麻了,我的血脉又不通了!你可以把它拿来助道资粮嘛!看你怎么用了。我老讲大黄也好、参汤也好.用的好可以救你,用的不好可以杀你。它不是大黄、参汤的罪过啊!是你用的人要掌握分寸啊!是不是啊?所以我讲打坐、参禅学习瑜伽有用。把你的身体搞通,它就不拉你的后腿了。你想嘛!参禅要坐在那里参话头参公案,一会腿也疼了,身也麻了,它就拉着你想那儿去了。你就开始想还有多少分钟结束啊,我已经开始受不了了。他就拖你的后腿了,瑜珈就可以帮你解决。所以狭义的瑜伽师都可以办到这一切。广义的,佛教里面什么…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