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讲▪P3

  ..续本文上一页叫瑜伽师?菩萨、佛才叫瑜伽师。为什么?只有他们是身口意统一的,是一致的。在《瑜伽师地论释》里面讲了嘛!“三乘行者,由闻思等次第习行,如是瑜伽。随分满足展转调化诸有情故,名瑜伽师”。什么意思呢?三乘行者,声闻、缘觉、菩萨,为三乘行者。由闻思慧、闻思修嘛!次第习行如是瑜伽,就是按闻慧、思慧、修慧一步一步的达到身口意的统一,“随份满足”就是他到达了,证到了,一步一步的办到了,“展转调化诸有情”就是声闻也好、独觉也好、菩萨也好,他通过闻思修达到了统一了,最后他干嘛呀?不是只管自己嘛!管自己就不是大乘佛法了,“展转调化诸有情”就是教别人怎样从闻思修这样修上去,这叫瑜伽师。用今天的话讲,他已经证悟到了,他已经达到了那个标准,有当老师、当教授的资格了,同时他还要去教学生。今天的博士多不多啊?多得很,但有的叫教授,有的不叫教授呢?只有在大学里继续工作教学生的才叫教授。对不对?那些当官的了,搞其它的工作的,就只能叫博士了,不能叫教授了。瑜伽师是什么,就是他通过闻思修的修行,达到了身口意统一的境界了,同时把他的经验拿来和其它有情众生分享让他们也能达到,叫瑜伽师。这是一种,第二还有一种,“或诸如来,证瑜伽满,随其所应,至此瑜伽调化一切胜弟子等,令其次第修正行故,名瑜伽师。” 如来是谁啊?就是佛嘛!“证瑜伽满”就是刚才说的声闻、独觉、菩萨,“随分满足”,什么是随分满足,就是阶段性的,还没有满足,只有佛才是最后证到圆满的。“随其所应,至此瑜伽 ”就是根据众生的一切情况,把这些东西拿来调服教化他们,让他们也一步步达到修正行,叫瑜伽师。所以我给你们讲,广义的瑜伽师,声闻、缘觉、菩萨、佛,他们才叫瑜伽师。就不是你街上看见开瑜伽馆的叫瑜伽师了,是指的这一类。那么第三:什么叫瑜伽师地?“地”是什么意思?也有次第的意思,但我想主要是,这里面讲的这些,他们所证得的这些,可以增长善法,象大地一样。你看这个地,可以长树啊,可以长其它一些东西吧,可以承载很多东西啊!所以这个地方的“地 ”是生长义。生长什么?生长善法!我们讲的瑜伽师是哪些人啊?菩萨、缘觉、声闻、佛。他们所证得的这个境界,来教给我们,我们通过这个去生长善法。所以叫瑜伽师地。这样子来的。所以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瑜伽师所证得境界象大地一样;第二个,我们修习瑜伽的人,通过这个也可以证得。明白这个意思嘛?这儿还有,一个是生长意,因为它像大地一样,我们从里面可以得到好处。为什么叫论呢?这个论就不用解释了,经、律、论,你有这个常识都应该知道。所以这个《瑜伽师地论》的名称啊你要弄清楚。把前面的意思综合起来。什么叫《瑜伽师地论》?就是让一切有情众生证得三业相应而说的论,叫《瑜伽师地论》。瑜伽就是相应嘛!为了让我们所有人都证得那个境界就告诉你这些方法,这些次第,就叫《瑜伽师地论》简单的讲就瑜伽法论。那么这个是关于题目。

  再一个呢,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论的结构和内容。这个目录嘛!你看这个前面的目录,一共是多少卷?一百卷。分几部分呢?有五部分,第一个本地分,对吧?喔!这是第一册,没有,不科学,它应该把总的放在前面。共五部分,第一部分,本地分占了50卷,这是最重要的。第二个是摄决择分,是51卷——80卷,这一部分占三十卷。第三,摄释分,是81卷——82占两卷。第四,摄异门分,异:就是不同的意思。83卷——84两卷。第五摄事分,85卷——100卷。这一部分是十六卷。总共是一百卷。那么这一百卷分五部分,最重要的是前面的本地分,五十卷,这里面讲了十七地。1卷——3卷讲了五识身相应地和意地。五识身相应地讲了前五识了,意地,讲了六识、七识和八识。这里面包括五识的所缘啊,作用啊,条件啊都在这里面,实际上我们后面讲的成唯识论,八识规矩颂都是从这里来的。4卷——10卷主要讲的是这三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你们都学习了百法,寻和伺搞清楚没有,什么叫寻,什么叫伺,寻是初略的认识,伺就是细致的了解。你比如认识一个事物,这个杯子吧!第一眼看见的就是这个轮廓性的杯子,对吧,这叫寻。什么叫伺呢?就是仔细地看,什么牌子的,上面还有花纹、有一点旧了,就是深度的认识。寻就是浅度的认识。有寻有伺地,就是既有深度认识又有浅度认识,这是在欲界和初禅以前。不是讲四禅八定嘛。在欲界和初禅以前都有。四地无寻唯伺地,就是在初禅和二禅之间,就是浅度的认识思维没有了,还有深度的思维。五地:无寻无伺地,就是二禅之上,整个思维活动都停止了,这是具体的禅照,什么都没有了。第11卷——15卷的一部分,主要讲了第六地三摩四多地、第七地非三摩四多地、第八地有心地。第九地无心地。下面是什么?就是还是自己的别名,还是叫地,但我只是介绍,这里面都会具体的谈到啊!15卷的一部分就会讲到闻所成地,就讲到闻思修了。这里会具体教你闻慧怎么修,我们过去讲,菩萨于五迷中觉,就是从这个地方来的。16卷——19卷讲思所成地,就讲修思慧的。20卷,就是第十二地修所成地。21——34卷讲声闻地,就是声闻怎么修的,什么叫发心,什么叫证果。35——50卷主要讲独觉地、菩萨地。讲独觉的发心、独觉的果位,菩萨的发心,菩萨的果位。第十六地有余依地,第十七地无余依地。什么叫有余依呢?声闻、缘觉、菩萨就是有余依,就是他还是要最后成佛。无余就是指佛,你看这十七地,把凡夫到成佛是不是给你拉了一遍了,所以《瑜伽师地论》最重要的就是这前面50卷本地分,最详细了。摄决择分呢,就是解释这前面十七地没有完的,再进一步说明、再讨论,就是摄决择分了!所以为什么还多有30卷呢!主要是讨论前面解释过程中,还没有解释完的。就等于今天的法律文本一样,未尽事宜,解释权归谁一样的,后面要继续讨论的就成了摄抉择分了。摄释分呢,其它的经论里面,就好像阿含啊!对十七地的看法。释异门分呢!就是对其它经典不同的看法,正反两面都拿来解释了。摄事分呢!主要对经、律、论,有些没解释完的再继续说一下。所以他的结构内容是这样构成的。所以我给你们说了以后,这学习重点就是前50分的十七地,甚至还说了修神通的都有。所以有些人问我,我们这个是学习啦?还是修行啊?这就告诉你是阶梯了,不要盲目。你了解完了以后,才知道路怎么走,它实际上和修行不矛盾,所以这个论的结构和内容就是这些。实际上我们还要给大家介绍的它还有不同的翻译本,不仅仅是玄奘法师翻译的,还有一些节译本,你知道就行了。我知道佛学院的有报告的,他将来出去教别人。还有注释,这个《瑜伽师地论》注释有40多中,你们要了解,但这个我顺便提一下,因为你不是专门搞研究的,所以作为常识性的东西让你知道,注释有40多种,还有不同翻译的本子。所以大家在正式读这个本子之前,诸位啊,在读之前应该有这个印象。我临时准备了一下,觉得这些东西该给大家介绍。希望通过这个介绍,让大家对这个《瑜伽师地论》有一个初略的认识。那下来,我们就正式的进入这个读了。你们这个本啊还是根据这个来的,这个有电子本,在网上。他把它下下来重新排版,把竖排版换成横排,但他们校对花了很多功夫。

  下面开始读,读这个《披寻记》,中间读到哪个地方,你不理解的我再提示、提示。刚才不是读了嘛,这个东西是很好懂的。不要被这个东西吓住了,《瑜伽师地论》我从来没接触过,怎么读得懂。这个文章很好懂。这个前面《瑜伽师地论》的序是韩清净的,我们先把这个来一起读一读。我来领着大家读,有些我给大家说一下。韩清净大概是河北省的罗间县人、他是过去清朝的举人后来辞官不做了,专门学佛,在北京创立了三时学会,这里面都提到了,这个人年龄不大,大概六十多一点。因为我在北京学习的这位老师叫韩镜清,记住韩镜清和韩清净不是一个人,这个韩清净是老师,后一个韩镜清是学生。记住韩镜清的镜是镜子的镜,不是清净的净。中央民族大学的教授,也去世了好多年。这个韩清净的三时学会很有影响,他的三时学会在哪个地方,就在今天的佛教文化研究所。北长街,天安门旁边那个长安街嘛!就是长安街旁边,人民大会堂西侧的路过去,过去那是个黄金口岸呢,后来被别人占了。现在也收回来一点点,收回来一个小院。那是他的家产捐出来的,北长街27号。现在叫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咱们读一下,净是谦虚的称呼,实际上这个排法都不对的,按照古代的方法,这个净要缩小,古文嘛!自己写的嘛!要谦虚,自己的名字要缩小。不知道是排版的问题,还是什么问题。严格意义上讲这个字就要小。他这上面没有印,我要去查原件,这个是学古文的常识。“至闻法以还”,这个你们学中文的容易读懂,就是我从听闻佛法以来,初读《俱舍》,好像他去世还有点预知时至,就是临解放前,我觉得怎么他一辈子没修行,光在写书,他很有功夫,到最后临解放时就走了。我接触过他晚年跟过他的董少云,那个时候一直跟着他,董少云也是,解放后一直在北京搞??,初读《俱舍》所以诸位啊,你们学佛人要走也不简单啊,所以走的时候打好招呼,把钱分光,说走就走,那也不简单哪。就说他“初读《俱舍论》,继研《唯识》”,就是《成唯识论》,“《俱舍》以《光记》、《宝疏》为归”,这个《光记》就是指的普光,这个《宝疏》就是法宝,有人名字叫法宝,他写的俱舍论的疏叫《宝疏》,《光记》就是普光大师写的《俱舍论记》简称叫《光记》。学俱舍论要依这两本书,干嘛呀?为标准。唯识依慈恩《述记》为准,你学《成唯识论》…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