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叫瑜伽師?菩薩、佛才叫瑜伽師。爲什麼?只有他們是身口意統一的,是一致的。在《瑜伽師地論釋》裏面講了嘛!“叁乘行者,由聞思等次第習行,如是瑜伽。隨分滿足展轉調化諸有情故,名瑜伽師”。什麼意思呢?叁乘行者,聲聞、緣覺、菩薩,爲叁乘行者。由聞思慧、聞思修嘛!次第習行如是瑜伽,就是按聞慧、思慧、修慧一步一步的達到身口意的統一,“隨份滿足”就是他到達了,證到了,一步一步的辦到了,“展轉調化諸有情”就是聲聞也好、獨覺也好、菩薩也好,他通過聞思修達到了統一了,最後他幹嘛呀?不是只管自己嘛!管自己就不是大乘佛法了,“展轉調化諸有情”就是教別人怎樣從聞思修這樣修上去,這叫瑜伽師。用今天的話講,他已經證悟到了,他已經達到了那個標准,有當老師、當教授的資格了,同時他還要去教學生。今天的博士多不多啊?多得很,但有的叫教授,有的不叫教授呢?只有在大學裏繼續工作教學生的才叫教授。對不對?那些當官的了,搞其它的工作的,就只能叫博士了,不能叫教授了。瑜伽師是什麼,就是他通過聞思修的修行,達到了身口意統一的境界了,同時把他的經驗拿來和其它有情衆生分享讓他們也能達到,叫瑜伽師。這是一種,第二還有一種,“或諸如來,證瑜伽滿,隨其所應,至此瑜伽調化一切勝弟子等,令其次第修正行故,名瑜伽師。” 如來是誰啊?就是佛嘛!“證瑜伽滿”就是剛才說的聲聞、獨覺、菩薩,“隨分滿足”,什麼是隨分滿足,就是階段性的,還沒有滿足,只有佛才是最後證到圓滿的。“隨其所應,至此瑜伽 ”就是根據衆生的一切情況,把這些東西拿來調服教化他們,讓他們也一步步達到修正行,叫瑜伽師。所以我給你們講,廣義的瑜伽師,聲聞、緣覺、菩薩、佛,他們才叫瑜伽師。就不是你街上看見開瑜伽館的叫瑜伽師了,是指的這一類。那麼第叁:什麼叫瑜伽師地?“地”是什麼意思?也有次第的意思,但我想主要是,這裏面講的這些,他們所證得的這些,可以增長善法,象大地一樣。你看這個地,可以長樹啊,可以長其它一些東西吧,可以承載很多東西啊!所以這個地方的“地 ”是生長義。生長什麼?生長善法!我們講的瑜伽師是哪些人啊?菩薩、緣覺、聲聞、佛。他們所證得的這個境界,來教給我們,我們通過這個去生長善法。所以叫瑜伽師地。這樣子來的。所以這裏面有兩層含義,一個是瑜伽師所證得境界象大地一樣;第二個,我們修習瑜伽的人,通過這個也可以證得。明白這個意思嘛?這兒還有,一個是生長意,因爲它像大地一樣,我們從裏面可以得到好處。爲什麼叫論呢?這個論就不用解釋了,經、律、論,你有這個常識都應該知道。所以這個《瑜伽師地論》的名稱啊你要弄清楚。把前面的意思綜合起來。什麼叫《瑜伽師地論》?就是讓一切有情衆生證得叁業相應而說的論,叫《瑜伽師地論》。瑜伽就是相應嘛!爲了讓我們所有人都證得那個境界就告訴你這些方法,這些次第,就叫《瑜伽師地論》簡單的講就瑜伽法論。那麼這個是關于題目。

  再一個呢,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論的結構和內容。這個目錄嘛!你看這個前面的目錄,一共是多少卷?一百卷。分幾部分呢?有五部分,第一個本地分,對吧?喔!這是第一冊,沒有,不科學,它應該把總的放在前面。共五部分,第一部分,本地分占了50卷,這是最重要的。第二個是攝決擇分,是51卷——80卷,這一部分占叁十卷。第叁,攝釋分,是81卷——82占兩卷。第四,攝異門分,異:就是不同的意思。83卷——84兩卷。第五攝事分,85卷——100卷。這一部分是十六卷。總共是一百卷。那麼這一百卷分五部分,最重要的是前面的本地分,五十卷,這裏面講了十七地。1卷——3卷講了五識身相應地和意地。五識身相應地講了前五識了,意地,講了六識、七識和八識。這裏面包括五識的所緣啊,作用啊,條件啊都在這裏面,實際上我們後面講的成唯識論,八識規矩頌都是從這裏來的。4卷——10卷主要講的是這叁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無尋無伺地。你們都學習了百法,尋和伺搞清楚沒有,什麼叫尋,什麼叫伺,尋是初略的認識,伺就是細致的了解。你比如認識一個事物,這個杯子吧!第一眼看見的就是這個輪廓性的杯子,對吧,這叫尋。什麼叫伺呢?就是仔細地看,什麼牌子的,上面還有花紋、有一點舊了,就是深度的認識。尋就是淺度的認識。有尋有伺地,就是既有深度認識又有淺度認識,這是在欲界和初禅以前。不是講四禅八定嘛。在欲界和初禅以前都有。四地無尋唯伺地,就是在初禅和二禅之間,就是淺度的認識思維沒有了,還有深度的思維。五地:無尋無伺地,就是二禅之上,整個思維活動都停止了,這是具體的禅照,什麼都沒有了。第11卷——15卷的一部分,主要講了第六地叁摩四多地、第七地非叁摩四多地、第八地有心地。第九地無心地。下面是什麼?就是還是自己的別名,還是叫地,但我只是介紹,這裏面都會具體的談到啊!15卷的一部分就會講到聞所成地,就講到聞思修了。這裏會具體教你聞慧怎麼修,我們過去講,菩薩于五迷中覺,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16卷——19卷講思所成地,就講修思慧的。20卷,就是第十二地修所成地。21——34卷講聲聞地,就是聲聞怎麼修的,什麼叫發心,什麼叫證果。35——50卷主要講獨覺地、菩薩地。講獨覺的發心、獨覺的果位,菩薩的發心,菩薩的果位。第十六地有余依地,第十七地無余依地。什麼叫有余依呢?聲聞、緣覺、菩薩就是有余依,就是他還是要最後成佛。無余就是指佛,你看這十七地,把凡夫到成佛是不是給你拉了一遍了,所以《瑜伽師地論》最重要的就是這前面50卷本地分,最詳細了。攝決擇分呢,就是解釋這前面十七地沒有完的,再進一步說明、再討論,就是攝決擇分了!所以爲什麼還多有30卷呢!主要是討論前面解釋過程中,還沒有解釋完的。就等于今天的法律文本一樣,未盡事宜,解釋權歸誰一樣的,後面要繼續討論的就成了攝抉擇分了。攝釋分呢,其它的經論裏面,就好像阿含啊!對十七地的看法。釋異門分呢!就是對其它經典不同的看法,正反兩面都拿來解釋了。攝事分呢!主要對經、律、論,有些沒解釋完的再繼續說一下。所以他的結構內容是這樣構成的。所以我給你們說了以後,這學習重點就是前50分的十七地,甚至還說了修神通的都有。所以有些人問我,我們這個是學習啦?還是修行啊?這就告訴你是階梯了,不要盲目。你了解完了以後,才知道路怎麼走,它實際上和修行不矛盾,所以這個論的結構和內容就是這些。實際上我們還要給大家介紹的它還有不同的翻譯本,不僅僅是玄奘法師翻譯的,還有一些節譯本,你知道就行了。我知道佛學院的有報告的,他將來出去教別人。還有注釋,這個《瑜伽師地論》注釋有40多中,你們要了解,但這個我順便提一下,因爲你不是專門搞研究的,所以作爲常識性的東西讓你知道,注釋有40多種,還有不同翻譯的本子。所以大家在正式讀這個本子之前,諸位啊,在讀之前應該有這個印象。我臨時准備了一下,覺得這些東西該給大家介紹。希望通過這個介紹,讓大家對這個《瑜伽師地論》有一個初略的認識。那下來,我們就正式的進入這個讀了。你們這個本啊還是根據這個來的,這個有電子本,在網上。他把它下下來重新排版,把豎排版換成橫排,但他們校對花了很多功夫。

  下面開始讀,讀這個《披尋記》,中間讀到哪個地方,你不理解的我再提示、提示。剛才不是讀了嘛,這個東西是很好懂的。不要被這個東西嚇住了,《瑜伽師地論》我從來沒接觸過,怎麼讀得懂。這個文章很好懂。這個前面《瑜伽師地論》的序是韓清淨的,我們先把這個來一起讀一讀。我來領著大家讀,有些我給大家說一下。韓清淨大概是河北省的羅間縣人、他是過去清朝的舉人後來辭官不做了,專門學佛,在北京創立了叁時學會,這裏面都提到了,這個人年齡不大,大概六十多一點。因爲我在北京學習的這位老師叫韓鏡清,記住韓鏡清和韓清淨不是一個人,這個韓清淨是老師,後一個韓鏡清是學生。記住韓鏡清的鏡是鏡子的鏡,不是清淨的淨。中央民族大學的教授,也去世了好多年。這個韓清淨的叁時學會很有影響,他的叁時學會在哪個地方,就在今天的佛教文化研究所。北長街,天安門旁邊那個長安街嘛!就是長安街旁邊,人民大會堂西側的路過去,過去那是個黃金口岸呢,後來被別人占了。現在也收回來一點點,收回來一個小院。那是他的家産捐出來的,北長街27號。現在叫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咱們讀一下,淨是謙虛的稱呼,實際上這個排法都不對的,按照古代的方法,這個淨要縮小,古文嘛!自己寫的嘛!要謙虛,自己的名字要縮小。不知道是排版的問題,還是什麼問題。嚴格意義上講這個字就要小。他這上面沒有印,我要去查原件,這個是學古文的常識。“至聞法以還”,這個你們學中文的容易讀懂,就是我從聽聞佛法以來,初讀《俱舍》,好像他去世還有點預知時至,就是臨解放前,我覺得怎麼他一輩子沒修行,光在寫書,他很有功夫,到最後臨解放時就走了。我接觸過他晚年跟過他的董少雲,那個時候一直跟著他,董少雲也是,解放後一直在北京搞??,初讀《俱舍》所以諸位啊,你們學佛人要走也不簡單啊,所以走的時候打好招呼,把錢分光,說走就走,那也不簡單哪。就說他“初讀《俱舍論》,繼研《唯識》”,就是《成唯識論》,“《俱舍》以《光記》、《寶疏》爲歸”,這個《光記》就是指的普光,這個《寶疏》就是法寶,有人名字叫法寶,他寫的俱舍論的疏叫《寶疏》,《光記》就是普光大師寫的《俱舍論記》簡稱叫《光記》。學俱舍論要依這兩本書,幹嘛呀?爲標准。唯識依慈恩《述記》爲准,你學《成唯識論》…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