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缘 起
2009年5月9日,由成都文殊院方丈上宗下性大和尚发起的“《瑜伽师地论》读书会”成立。读书会的成立缘起于2008年,四川大学唯识小组听闻了上宗下性大和尚主讲的《大乘百法明门论》后,深受法益,恳请大和尚开讲唯识系列讲座接引四众弟子。大和尚遂决定建立“《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开展学修活动。
第 1 讲
时 间:公历2009年5月9日,农历四月十五日,星期六下午
地 点:成都市文殊院后客堂
学习内容:
我们读这个《瑜伽师地论》嘛,下面就强调过,实际上这个方法可以真正地系统性地学习很多基础性的教理教义。我们这个读书会这个形式主要是围绕《瑜伽师地论》,但在正式读之前,我还是给大家讲一个概要性的东西,让你有一个基本的印象和把握,也可以是叫做《瑜伽师地论》的导论。
第一部分,我要讲一下《瑜伽师地论》的重要性,也就是《瑜伽师地论》的地位,当然我上次讲过一个,原来我看南怀瑾的讲话里面谈到,学佛法啊!要从教理上把它通达了,有3 部书要读的,一部是《菩提道次第道广论》,一部是《大智度论》,一部就是《瑜伽师地论》。他认为学修佛法,要想系统的掌握,要学习这3部著作,我也非常同意这个观点,实际上这个《菩提道次第广论》,可能大家有看过,它讲的三士道,不管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应该说我们的修行的历程都没脱离他的方法了。包括我叫他思考的一个题目,不知道想了没有,叫人天佛教和人间佛教。因为全世界我们今天汉传佛教的地区都在讲人间佛教,台湾,大陆,包括大陆以外的地区。那么什么是人间佛教?我看去看来啊,觉得要注意一个动向,绝对不能让人间佛教成为人天佛教。为什么我提出这个概念啊?诸位也要思考,特别是今天这个大环境,国学热比较流行的时候,更要注意!为什么我要提这个呢?因为我们看,《广论》里已经提出了修行的历程啊!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是吧?下士道基本上就是人天佛教,五戒啊!十善啊!实际上这个跟过去五乘佛法是相通的,跟讲华严、天台,唯识讲五位,讲52阶位都是相通的。
我大概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叫五乘。佛教过去讲啊: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有时候我在上课给大家打过一个比方,人天乘是基本的目标,就是保证你修行最起码的要求,保证你将来来生的时候不要失掉人身,这最基本的目标,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个不容易。那用什么办法能够达到呢?佛教里面讲,比如要严持五戒,持五戒,修十善,你就可以办到将来的人天乘,不会堕到三恶道,因为在三恶道你连闻佛法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六道里面最殊胜的是人乘,地狱、恶鬼、畜生,他听闻不到佛法,包括天乘也很难,因为那是享乐的地方,他发不起心来,所以人乘是最殊胜的。但是怎么样达到人天乘呢?佛教里讲修五戒,十善。声闻乘,修四谛,苦、集、灭、道四谛嘛。缘觉乘,修12因缘,菩萨乘修四摄六度。佛乘,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成佛。所以我讲修五戒,十善,是保持人天乘,是基本目标。修四谛到声闻乘,修12因缘到缘觉乘,我叫阶段性的目标。修四舍六度到菩萨乘叫长期目标。到最后的佛乘就是终极目标。佛法一般就讲这五乘。在佛的弟子里面,你看念经,那些听法的有很多,有声闻,有罗汉,那是修四谛、12因缘成的,有菩萨那是修四摄六度成的,这都还是佛的学生啊,都还没有达最高的佛境界,都还没有达到终极目标。所以我为什么把修菩萨,发菩提心叫做永久的。我把它叫做长期目标永远要坚持的。声闻、缘觉大乘佛法是不太提倡的,但是他又是一个阶段,所以是阶段性的目标,而人天乘是基本目标,所以我们常常鼓励大家:你这一生修行啊,当然你能够大彻大悟,能够见到道成菩萨,成佛,当然最好。如果办不到,最起码的、最基本的要保持,来生还可以做人,是吧!那天那些短期出家的,我告诉他们,将来不但发愿要做人,起码还要做成都人嘛!离文殊院近一点,还可以闻法。这是不容易把握的。因为人无量劫的习气和毛病啊,你以往造的业,在没有开悟,没有神通以前,你是不知道的,将来是什么样你也是不知道的。但是我们今生可以改。佛法严格意义上讲就是这五乘,当然《菩提道广论》的三士道也没有离开过这个,那么后来的华严、天台讲52位,十信、十住,十地、十回向……加起来52个阶位,实际上还是在菩萨乘和佛乘,声闻、罗汉是分开的,当然这里有些名词你们都没有听过,慢慢会知道,我顺便提一提,这个不懂无关紧要,我只是给你介绍一下,主要就是这个五乘佛法,为什么呢?这个人天乘的,持五戒、修十善都可以得。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比较过,我们是佛教徒嘛!你看那个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他们也有教义啊,有的五戒和这个是相通的,他也有不杀生,不偷盗……大同小异,包括儒家所讲到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作恶之家,必有余殃”,止恶行善,在我们看来都还在五戒十善,没有超过人天乘的范畴,所以我们今天的佛学热啊!我们很多佛弟子们,也在推广,我不反对,可以去做,但你心里要清楚,那个绝对不是我们佛弟子的终极目标。我们佛弟子的终极目标是要成佛的,成圣成贤都还是不行的。我为什么说可以做呢?因为今天的人啊!丧失了我们的传统了,我们要提倡,我也参与。我常打比方,捕鱼嘛!你站在河里那个网撒的不开,收网时鱼儿就会很少的,可是你站在船上,力量大把网撒的开,抛得很大,收网的时候,网里面的鱼儿就多。所以我也要推广一下传统的东西,它只要了解到传统的东西,就一定了解到佛教的东西。撒网嘛,宽一点。他如果连传统的根基都没有,接受佛教也很难呢!你看传统的文化讲:顶头三尺有神灵;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他有这些理念啊,他就会靠近佛教,基础好一点,佛教的群众基础要好一点。我也支持去弄,但是一定要想到那个不是终极目标,佛法还有更高的。所以我个人看法还是在人天佛教。但是呢,看你怎么做人喔!看你发的是什么心喔!你也可以把它转过来,做成菩萨乘的,看你发的什么心!我讲的不是贬低它,看你发什么心啊!你发心,他也可以到菩萨乘。我为什么提醒这个,你看我们近现代以来,那么多人间佛教理念,我的讲法是把佛教人天乘用到生活工作中,让大家怎么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来,这个样才是讲人间佛教,而不是用人天佛教来代替人间佛教,所以我们今天很多的人讲,多做善事、多做慈善、多帮助别人。这是可以的,也是佛法。如果你仅仅认为是杀富济贫,救助弱势群体,那还是人天善,但是你在帮助那些人当中,能够像金刚经一样达到三轮体空,没有一个人在被我帮,没有一个我在帮,没有一个我在帮助,那就成了大乘佛法了,那就成了菩萨行了。所以我就很担心啊,我们做的时候,当然我们今天啊,在降低标准啦。说我们今天学佛,我在哪个地方看见,今天不是世界微笑日吗?笑比烦恼好,让大家要和睦嘛!这些都是基础,刚才不是提到,人天佛教与人间佛教的区别,我就顺便提一下。广论上说三士道、五乘佛法,你一定要找准位置,我们自身也要找准。同样的事情,你发心不同效果就不一样。同样的你去帮助一个人,你发心不一样做出来的效果就不一样。所以过去说的广论也好,这个里面说都是必须要学的,我很赞同。因为他讲的三士道和五乘佛法,都是学习佛法的纲领、阶梯,都是这样来的。还有《大智度论》是解释《大般若经》的,《大般若经》600卷。你要搞清楚,这部经书啊,不像我们现在是一气呵成的。经典都不是释迦牟尼写的,都是他死后,释迦牟尼的弟子们各记各的,一起回忆记录下来的。《般若经》、《大智度论》啊不是一起弄起来的,他是今天在这个地方讲的,明天在那个地方讲的,去年讲得,不是讲了好多会嘛!好多的地方嘛!就是在不同地方,对不同的人讲的,但是他的思想和内容都是差不多的,所以就汇集到一起了,是这样来的。所以你要读哪个经典啊,读得前后不连贯了,特别是《大智度论》不连贯。它本来就不是一天讲的,一天怎么可能讲那么多东西。讲的人一定行,释迦牟尼佛肯定行,但听的人就不一定行啊!是不是啊!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大智度论》就是解释《般若经》的,里面的纲要、思想,概括、浓缩,所以你要了解般若系的东西,《大智度论》是入门的捷径。再就是《瑜伽师地论》,我个人觉得,整个唯识佛法的思想精髓都在里面,他为什么说,要学《瑜伽师第论》,你把这3部书一读啊!整个佛法的精要都全在里面了。所以这是很关键的东西,我赞成读这个。因此我为什么要提这个呢?就是要让大家明白《瑜伽师地论》的重要性。这第二个重要性是,我们有些学过一些唯识的基础,不是教你们找两本书看吗?看过就知道,看过吧?唯识过去在印度叫什么?叫瑜珈行派,这是一个流派,就是他传播的一个思想啊!这个流派传播它的思想,一定有他的典籍,对吧,在人群里传播。典籍在我们今天来概括,瑜伽行派主要的经典,有六经十一论。大家看过《瑜伽师地论》,应该有印象了。那么六经十一论,六经这块我们先放开,十一论这块我们来讲,可能搞唯识的讲“一本十支”。一本,就是以《瑜伽师地论》为根本,另外的十部论要小一些,所以我们后来在读《瑜伽师地论》过程中发现《解深密经》的大部分内容,《瑜伽师地论》我们都用了。在其它的一些论里面,什么《百法明门论》,《五蕴论》,《二十论》、《三十论》、《摄大乘论》,大部分的思想在这个《瑜伽师地论》里面都有了。所以我个人看法,《瑜伽师地论》是唯识佛法所有思想、理念、观念集中的一个总合,所以我为什么要你们读这个呢?你…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